闵照勤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7 d,言语不清左耳听力下降3 d”,于2014-10-23入我科。入院前7 d 因劳累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未予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3 d 出现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言语含混。病后饮水略有呛咳,无视物双影,无抽搐及意识障碍。
作者:张辉;秦旋;赵德福;高元智;王晓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在老年科中,留置尿管常被用于老年尿储留、尿失禁、长期卧床患者,以保持患者身体及心理的舒适。但由于导尿管及男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漏尿现象的发生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观察漏尿现象并针对性处理,对保持患者舒适、减轻医护人员及家属负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昆明市延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女性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60岁)200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诊。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 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病因分型。治疗后3个月,根据改良 Rankin 评分法(MRS)判断预后。结果收集老年女性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 TOAST 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60例(30.0%),小动脉闭塞型卒中83例(41.5%),心源性脑栓塞型55例(27.5%),其他原因型卒中2例(1.0%),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0例。危险因素的暴露率高为血脂异常134例(67.0%),其次为高血压122例(61.0%),心脏病72例(36.0%),糖尿病70例(35.0%),吸烟、饮酒39例(19.5%),高同型半胱氨酸38例(19.0%)。NEW.TOAST 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预后较好的是小动脉闭塞型。结论老年女性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高,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暴露率高,小动脉闭塞型预后较好。
作者:董小林;王婷;魏欢;邬刚;李妍平;李建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对其精神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服务,研究组在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干预前后)。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DS、SAS 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相应心理干预后2组 SDS、SAS 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降低,研究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更优(P <0.05)。结论对喉癌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若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素芳;路平;杨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有效的应急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09—2015-09收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急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转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8例,转脑外科手术16例,死亡2例。结论对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脑出血患者给予有效的应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司贤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 d 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13-08—12选择平顶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60例脑卒中主要照顾者,使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PAC)、脑卒中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结果自我肯定(25.46±4.43)分,展望(13.04±2.57)分,积极感受总分(38.50±6.8)分。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患者同住、自觉健康状况是照顾者积极感受影响因素,可解释51.2%的总变异量。结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存在,且为中等偏上水平;临床工作者应结合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袁凤娟;罗艳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06—2015-03我院80例 HCH 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HCH 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42.50%(17/40),优良率87.50%(35/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8/40)、62.50%(25/40)。观察组死亡、脑室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1/40)、15.00%(6/40)、12.50%(5/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0%(7/40)、35.00%(14/40)、32.50%(13/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微创血肿腔穿刺外引流对 HCH 患者的疗效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脑室感染的发生,对康复预后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荐。
作者:宋振声;孙传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 (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复发率(1.41% 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作者:孙晓东;贾继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磁共振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磁共振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者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肉芽肿;位于大脑镰旁者2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结论颅内高级别胶质瘤的 MRI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时应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基本信号特征,并加强对少见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 MRI 影像特征的认识,综合分析找出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何光明;赵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神经痛的优势。方法2011-07—2014-11纳入符合重症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73例,均采用弧刃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73例重症肩周炎患者,治愈69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3%。结论弧刃针刀治疗重症肩周炎所致神经痛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学昌;都帅刚;程少丹;潘建涛;周松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 rTMS 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 rTMS 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 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TMS 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庄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10—2015-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亚宝)120 mg/d,服药3~4次,14 d 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可静脉推注30 mg/d 依达拉奉,治疗时间和观察组相同。依据 NIHSS 评分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使用 BI 评分衡量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评定参考1995年第4届中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P <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 <0.05),BI 评分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2例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红肿1例;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皮肤红肿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利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常规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术后6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病死率30.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个月,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率6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相对于常规开颅手术效果更佳,患者术后病死率更低,术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更强,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卫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标准降压与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4-07连续入院治疗且经临床 CT 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4例,随机分组,积极降压组22例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目标值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标准降压组按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标标准实施标准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80 mmHg;2组降压72 h 后均行质子磁共振波普检查分析(1 H-MRS)。对比2组72 h 后血肿周围区 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较对侧镜像区的下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降压后1 h、24 h 积极降压组收缩压情况明显优于标准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肿侧 NAA/Cr 与对侧镜像区 NAA/Cr 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 NAA/Cr 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同时间段 NIHSS、GCS 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标准降压比较,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无明显影响。
作者:岳亚男;郑晨星;秦树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200例,2组均进行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降压、调脂、降糖及对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国产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对照组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连用2周,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住院期间脑梗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和进口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我院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高,但在溶栓治疗时易出现出血和再灌注损伤,所以,溶栓后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14-01-2015-12溶栓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 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 NIHSS 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 NIHSS 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作者:马海涛;高妹茹;魏亚洲;魏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2014-02—2015-05我院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甘油果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状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0.1±1.7)mL、(10.6±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9±2.1)mL、(1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7%、6.7%,对照组分别为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用于脑出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尤雪梅;狄海莉;赵佩;孟军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