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尤雪梅;狄海莉;赵佩;孟军鹏

关键词:脑出血, 甘露醇, 甘油果糖,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2014-02—2015-05我院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甘油果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状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0.1±1.7)mL、(10.6±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9±2.1)mL、(1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7%、6.7%,对照组分别为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用于脑出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 MRI 与 CT 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入院治疗后均采取颅脑 MRI 与 CT 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手段的检出情况及异常部位的发生情况,对比其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查的一致性。结果MRI 的检出敏感度为83.33%(80/96),漏检率为16.67%(16/96);CT 的检出敏感度为70.83%(68/96),漏检率为29.16%(28/96),MRI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漏检率明显低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内损伤(额叶、颞叶、额颞叶、顶枕叶)、脑深部挫伤及轴外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42(43.75%)、26(27.08%)、28(29.17%)、18(18.75%)、32(33.33%)及28(29.17%),CT 的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22(22.92%)、11(11.46%)、12(12.50%)、14(14.58%)、4(4.17%)及29(30.21%),MRI 的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两者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相当,CT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较敏感。结论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MRI 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 CT 检查,尤其对于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冀鹏;李红;张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6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改善脑循环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滴,观察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及其对 CGRP 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3.07±0.4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 CGRP 为(44.11±5.04)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能显著升高 CGRP 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胡玉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穿刺道出血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避免穿刺道出血的操作细节。方法对我科2011-01—2015-01行脑出血置管引流术的2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出减少穿刺道出血的方法。结果266例患者中11例出现穿刺道出血,仅3例出血量较大,需再次手术治疗,穿刺道出血率较低。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术后科学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可明显减少穿刺道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帅;王晓峰;张宏兵;李加龙;张坤虎;乔育;马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 h 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 h 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术后 GOS 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 <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作者:朱军武;高永峰;周国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术前 NI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30 d NIHSS 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 <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 <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公利;韩帮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79例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腹部采用剑突下正中切口(长4~5 cm),腹膜切开3~5 mm,确认分流管通畅后将腹腔端置入腹腔内。结果79例分流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头 CT 见脑室较前缩小57例(72%),无明显变化20例(25%),颅内出血2例(3%)。出院1个月后骨窗压力下降15例(共23例颅骨缺损),意识障碍程度好转10例,术前头痛者均有减轻,颅内感染再次手术拔除分流管2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其中死亡5例(与分流手术无关),仍昏迷19例(术前昏迷26例),确认分流管腹腔端梗阻1例,再次入院手术。其余患者调压稳定后均病情平稳。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腹部采用剑突下小直切口,腹膜小切口,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内的方法,效果良好。

    作者:王强;叶成坤;沈志刚;凌南;朱玉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立哌唑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03—2015-04我院临床心理科收治的3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立哌唑辅助治疗,对比2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及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后 HAMD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后1、4、8周观察组HAMD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抗抑郁增效剂,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沈建红;胡颖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末端脑钠素原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及 N 末端脑钠素原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治疗,实验组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2组血清和肽素水平、N 末端脑钠素原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实验组 N 末端脑钠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实验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1%(P <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和肽素及 N 末端脑钠素原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亮;吴克礼;肖兴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时的应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15-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微信组,应用微信平台流程进行救治;2014-01—10急诊院前接回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流程进行救治。观察2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微信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信平台的建立,绿色通道的开放,可大大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率,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瓮秀云;李艳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其他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3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其他疾病的各种诱发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其他非神经系统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诱发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寻找这几种疾病中导致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诱发因素。结果导致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大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而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及低血压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结论临床上对年老体弱、存在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可能诱发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的疾病同时,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和控制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杨志强;林秀英;石炎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olitaire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 Solitaire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内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01—2016-03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取栓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的机械性治疗,再通急性闭塞的血管,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结论Solitaire 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安全且疗效显著,尤其对前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具有较好的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存峰;张霞;杨磊;张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磁共振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磁共振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者2例,术前诊断为炎性肉芽肿;位于大脑镰旁者2例,术前诊断为脑膜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例,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结论颅内高级别胶质瘤的 MRI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时应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基本信号特征,并加强对少见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 MRI 影像特征的认识,综合分析找出误诊原因,有助于提高不典型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何光明;赵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09—2014-09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院内无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各种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出住院时间、侵入性治疗、年龄、饮食不规律、痴呆程度、糖尿病、括约肌功能障碍、慢性支气管炎等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付徐伟;岳慧丽;李文战;常留军;李兆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时机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 d 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平山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及颈椎磁共振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点。方法收集11例平山病青少年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征,总结规律。结果11例患者发病年龄15~17岁,均隐匿起病,均以单侧上肢远端力弱、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均可见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肌群不同程度肌力下降、肌萎缩伴肌束震颤。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见尺神经及正中神经 CMAP 波幅降低,针电极肌电图可见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并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颈椎磁共振可见下段颈髓受压变细并局部萎缩,过屈位磁共振可见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结论平山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需重视其诊断与早期治疗,神经电生理及颈椎磁共振检查尤其过屈位磁共振对于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书剑;秦灵芝;李玮;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性多于女性,是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1]。临床观察,脑出血病人出现年轻化倾向,45岁左右占一定比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有多种术式,如微创血肿引流术、传统骨瓣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术等,根据脑出血患者的年龄、出血量、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手术实践,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有诸多优点。我院神经外科2010-01—2014-01采用耳上手术入路治疗脑出血患者5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宗聚;尹先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 (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复发率(1.41% 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作者:孙晓东;贾继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急性脑梗死7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西药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迪胶囊(2片,3次/d)与自主功能训练(包括协同运动、关键点控制、Bobath 握手、上肢伸肘运动、抱膝运动、桥式运动、重心移动、四点跪位及跪立位训练,下肢屈曲和行走训练,1~2次/d,10 d 为1个疗程),应用 Brunnstrom 分级和 Barthel 指数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和 ADL 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迪胶囊与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朱琼祥;林钊强;曾敏怡;黄春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