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利;韩帮华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方法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χ2=5.887,P =0.01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8)分(t=4.564,P =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对再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国;徐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点。方法收集11例平山病青少年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征,总结规律。结果11例患者发病年龄15~17岁,均隐匿起病,均以单侧上肢远端力弱、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均可见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肌群不同程度肌力下降、肌萎缩伴肌束震颤。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见尺神经及正中神经 CMAP 波幅降低,针电极肌电图可见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并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颈椎磁共振可见下段颈髓受压变细并局部萎缩,过屈位磁共振可见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结论平山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需重视其诊断与早期治疗,神经电生理及颈椎磁共振检查尤其过屈位磁共振对于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书剑;秦灵芝;李玮;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对其精神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服务,研究组在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干预前后)。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DS、SAS 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相应心理干预后2组 SDS、SAS 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降低,研究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更优(P <0.05)。结论对喉癌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若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素芳;路平;杨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中医特色手法、牵引、中频治疗,1次/d,10 d 一疗程,2个疗程评定效果。结果治愈28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治愈率46.7%,有效率95%。结论中医特色手法配合牵引、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作者:王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支卫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79例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法,腹部采用剑突下正中切口(长4~5 cm),腹膜切开3~5 mm,确认分流管通畅后将腹腔端置入腹腔内。结果79例分流患者术后第1天复查头 CT 见脑室较前缩小57例(72%),无明显变化20例(25%),颅内出血2例(3%)。出院1个月后骨窗压力下降15例(共23例颅骨缺损),意识障碍程度好转10例,术前头痛者均有减轻,颅内感染再次手术拔除分流管2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其中死亡5例(与分流手术无关),仍昏迷19例(术前昏迷26例),确认分流管腹腔端梗阻1例,再次入院手术。其余患者调压稳定后均病情平稳。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腹部采用剑突下小直切口,腹膜小切口,将分流管置入腹腔内的方法,效果良好。
作者:王强;叶成坤;沈志刚;凌南;朱玉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及与 CVR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卒中患者27例为手术组,选择同期非卒中患者38例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TCD)结合二氧化碳吸入试验检测手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3个月 CVR 的变化,DSA 造影明确卒中血管狭窄分级,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前CVR 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 CVR 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 CVR 与脑血管狭窄分级呈正相关(r=0.587,P <0.05),脑血管狭窄分级中度与重度之间术前 CV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与次全闭塞之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 CVR 改善幅度与术前 CVR 呈负相关(r=-0.750,P <0.05),与脑血管狭窄等级亦呈负相关(r=-0.610,P <0.05)。术后3 d 和术后3个月 C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患者 CVR。
作者:谭凯儒;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DP)、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70.97%),遗留不同程度残疾5例(16.13%),植物生存2例(6.45%),死亡2例(6.45%)。术后10 d D-D、FDP、S100β蛋白分别为(325.31±42.36)μg/L、(18.68±5.34)mg/L、(0.51±0.29)μg/L,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0 d NIHSS 评分为(9.36±2.84)分,显著低于术前,FIM 评分中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79.26±4.39)分、(24.96±7.65)分、(102.63±3.5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外伤颅内静脉损伤患者的损伤特点给予个性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丰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13-06—2015-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下,选用阿托伐他汀片口报,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均每天服用1次;实验组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2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变,TG、TC、LDL-C 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的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HDL-C 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T、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减少,实验组减少的面积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治疗前,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降低危险,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良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浆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法舒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2组血浆超敏 C 反应蛋白与血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 评分、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研究组 NIHSS 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基本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10.30,P <0.05或0.01)。治疗前2组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降低其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黏度,改善 NIH-SS 评分、ADL 评分,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 TNF-α和 IL-6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03—2015-11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术前和术后泵注生理盐水;观察组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结束后以0.4μg/(kg·h)右美托咪定泵注,比较2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 HR 和 MAP 水平,对比2组不同时刻 IL-6和 TNF-α水平。结果诱导后,观察组 IL-6、TNF-α及 HR 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AP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
作者:崔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在老年科中,留置尿管常被用于老年尿储留、尿失禁、长期卧床患者,以保持患者身体及心理的舒适。但由于导尿管及男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漏尿现象的发生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观察漏尿现象并针对性处理,对保持患者舒适、减轻医护人员及家属负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MS)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5-09我院90例急性期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45例行单纯甲泼尼龙治疗方案,观察组45例行甲泼尼龙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案。比较2组治疗效果、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障碍(EDSS)评分分别为(2.78±0.44)分和(1.97±0.23)分,对照组分别为(4.12±0.70)分和(3.16±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期多发性硬化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菊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发生于部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中,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是一种排除脑炎、肿瘤、脱髓鞘、朊蛋白病等脑病,而以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脑病[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像学表现也无特异性,现医学界仍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收集我科近10 a 来收治的10例 HE 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维;王艳;范波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5-04—2016-02诊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脑梗死程度、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均 P <0.05),而中度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轻度脑梗死患者高(均 P <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 <0.05或0.01),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水平较腔隙性梗死患者高(均 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梗死面积,与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可将脑梗死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张赟;吕玲;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 Solitaire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脑内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01—2016-03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取栓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Solitaire 支架血管内的机械性治疗,再通急性闭塞的血管,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结论Solitaire 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安全且疗效显著,尤其对前循环动脉闭塞患者具有较好的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存峰;张霞;杨磊;张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我院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高,但在溶栓治疗时易出现出血和再灌注损伤,所以,溶栓后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14-01-2015-12溶栓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新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后血浆 Lp-PLA2水平变化,并评估 Lp-PLA2表达差异程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 CEA 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4例,检测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2 a 随访,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脑卒中、血管再狭窄等复发情况。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病为应变量,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缺血性脑卒中=-2.361+0.796吸烟+0.005 Lp-PLA2。由此得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 <0.05)。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其中表达差异大31例,表达差异小13例,并进行2 a 随访。终发现,表达差异程度大患者出现脑卒中(P <0.05)和再狭窄(P <0.05)的几率明显降低。结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且 Lp-PLA2表达水平差异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开展 CEA 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标志物。
作者:刘晓佳;伍健明;张猛;何毅;张协军;张秋生;黄贤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为常见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居高不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为康复医学重要内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早期进行康复,以避免再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出现。本研究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巩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 d 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