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p-PLA2表达差异程度是否可作为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风险的标志物评估

刘晓佳;伍健明;张猛;何毅;张协军;张秋生;黄贤键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Lp-PLA2, 脑梗死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后血浆 Lp-PLA2水平变化,并评估 Lp-PLA2表达差异程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 CEA 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4例,检测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2 a 随访,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脑卒中、血管再狭窄等复发情况。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病为应变量,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缺血性脑卒中=-2.361+0.796吸烟+0.005 Lp-PLA2。由此得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 <0.05)。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其中表达差异大31例,表达差异小13例,并进行2 a 随访。终发现,表达差异程度大患者出现脑卒中(P <0.05)和再狭窄(P <0.05)的几率明显降低。结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且 Lp-PLA2表达水平差异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开展 CEA 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标志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急性脑梗死7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迪胶囊联合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西药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迪胶囊(2片,3次/d)与自主功能训练(包括协同运动、关键点控制、Bobath 握手、上肢伸肘运动、抱膝运动、桥式运动、重心移动、四点跪位及跪立位训练,下肢屈曲和行走训练,1~2次/d,10 d 为1个疗程),应用 Brunnstrom 分级和 Barthel 指数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和 ADL 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迪胶囊与自主功能训练辨治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作者:朱琼祥;林钊强;曾敏怡;黄春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发病后24 h(T1)、72 h(T2)、7 d(T3)、10 d(T4)和14 d(T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法)检测血清总皮质醇(TC)和皮质醇结合蛋白(CBG)水平,计算血清中游离皮质醇(FC)和游离皮质醇指数(FCI)。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 T1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对照组,随后逐渐降低,T4时降至正常水平范围,T2~T5时血清CBG 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组 T1~T2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 T3~T5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时,正常皮质醇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4时,正常皮质醇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低皮质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早期皮质醇分泌不足及后期低于正常,患者预后均较差。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梗死早期康复对OCSP各亚型NIHS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 OCSP 分型中各亚型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 OCSP 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 NIHSS 评分。结果按脑梗死 OCSP 分型,TACI 型、PACI 型和 PO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脑梗死 OCSP 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 PACI 亚型、POCI 亚型和 TACI 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 LACI 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作者: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张江;王大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重复经颅刺激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与 rTMS 组,rTMS组在一般运动康复的基础上给予 rTMS 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实验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与躯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rTMS 组较一般运动康复组具有更显著的改善。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TMS 对细菌性脑膜炎后运动障碍患者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永刚;许梦雅;李树强;庄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Lp-PLA2表达差异程度是否可作为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风险的标志物评估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后血浆 Lp-PLA2水平变化,并评估 Lp-PLA2表达差异程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 CEA 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4例,检测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2 a 随访,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脑卒中、血管再狭窄等复发情况。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病为应变量,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缺血性脑卒中=-2.361+0.796吸烟+0.005 Lp-PLA2。由此得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 <0.05)。术前1周和术后4周 Lp-PLA2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其中表达差异大31例,表达差异小13例,并进行2 a 随访。终发现,表达差异程度大患者出现脑卒中(P <0.05)和再狭窄(P <0.05)的几率明显降低。结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且 Lp-PLA2表达水平差异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开展 CEA 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标志物。

    作者:刘晓佳;伍健明;张猛;何毅;张协军;张秋生;黄贤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慢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发病率为7%,长期反复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引起急性和持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文拟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地区癫痫患者依从性与疗效进行分析,了解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癫痫的治愈率,减少难治性癫痫的发生率提供依据[1]。

    作者:冯云;刘津;梁雄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40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69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根据应用多奈哌齐剂量不同分为3组各23例,A 组睡前口服2.5 mg,1次/d;B 组睡前口服5.0 mg,1次/d;C 组初始剂量为睡前口服5.0 mg,1次/d,1个月后加至10.0 mg。对比3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 MMSE、ADAS-Cog 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 组、C 组治疗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C 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显著优于同时期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 AD 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且临床用药存在剂量效应。

    作者:马俊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六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们收治的6个 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结果6个家系共106名家系成员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受累患者41例,符合 GEFS+临床表型患者37例(死亡1例),男19例,女18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 >0.05);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25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7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局灶性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结论GEFS+是一种常于儿童时期起病的癫痫综合征,常见表型为 FS 和 FS+,少见的表型为 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GEF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作者:郑春玲;黄圣明;黄希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作者:赵成;顾树明;李治斌;韩斌;张彦东;金添;任桂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中医特色手法、牵引、中频治疗,1次/d,10 d 一疗程,2个疗程评定效果。结果治愈28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治愈率46.7%,有效率95%。结论中医特色手法配合牵引、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作者:王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0例老年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昆明市延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女性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60岁)200例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诊。依据新版治疗急性卒中试验(NEW. TOAS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病因分型。治疗后3个月,根据改良 Rankin 评分法(MRS)判断预后。结果收集老年女性脑梗死病因呈多样化,根据 TOAST 分型构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60例(30.0%),小动脉闭塞型卒中83例(41.5%),心源性脑栓塞型55例(27.5%),其他原因型卒中2例(1.0%),原因不明缺血性卒中0例。危险因素的暴露率高为血脂异常134例(67.0%),其次为高血压122例(61.0%),心脏病72例(36.0%),糖尿病70例(35.0%),吸烟、饮酒39例(19.5%),高同型半胱氨酸38例(19.0%)。NEW.TOAST 分型各组预后较差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预后较好的是小动脉闭塞型。结论老年女性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所占比例高,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暴露率高,小动脉闭塞型预后较好。

    作者:董小林;王婷;魏欢;邬刚;李妍平;李建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类型进行划定,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和斑块组织提取物中 Lp-PLA2含量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 检验显示,斑块类型对血浆 Lp-PLA2水平有影响(P <0.05)。进一步采用 SNK-q 检验显示,Lp-PLA2水平变化关系:无斑块组<稳定粥样斑块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 Lp-PLA2表达相关性对比发现,2个部位该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 =0.008)。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 Lp-PLA2表达呈线性正相关。

    作者:何毅;伍健明;张猛;刘晓佳;张协军;张秋生;黄贤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10—2015-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亚宝)120 mg/d,服药3~4次,14 d 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对照组可静脉推注30 mg/d 依达拉奉,治疗时间和观察组相同。依据 NIHSS 评分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使用 BI 评分衡量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效果评定参考1995年第4届中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2%(P <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 <0.05),BI 评分明显较高(P <0.05);观察组2例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红肿1例;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皮肤红肿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利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积极降压与标准降压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对比标准降压与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4-07连续入院治疗且经临床 CT 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4例,随机分组,积极降压组22例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目标值为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标准降压组按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指标标准实施标准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80 mmHg;2组降压72 h 后均行质子磁共振波普检查分析(1 H-MRS)。对比2组72 h 后血肿周围区 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较对侧镜像区的下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降压后1 h、24 h 积极降压组收缩压情况明显优于标准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肿侧 NAA/Cr 与对侧镜像区 NAA/Cr 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 NAA/Cr 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同时间段 NIHSS、GCS 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标准降压比较,积极降压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继发神经元损伤无明显影响。

    作者:岳亚男;郑晨星;秦树巧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及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过程及结果,总结治疗解决方案。结果15例患者中,疗效显著12例,神经功能恢复比较理想,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血糖控制良好;植物状态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梗死部位严重,现仍在院治疗);死亡2例(心衰加重,卧床时间长,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本身致残率高,合并心力衰竭的糖尿病的病死率、致残率更高。治疗过程中,以控制脑水肿为主,同时注重心衰的处理及血糖的调整,配合适宜肢体功能锻炼及合理饮食。大限度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于林君;杨霄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及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6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改善脑循环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静滴,观察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及其对 CGRP 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3.07±0.44)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 CGRP 为(44.11±5.04)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能显著升高 CGRP 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胡玉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 TNF-α和 IL-6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03—2015-11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术前和术后泵注生理盐水;观察组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结束后以0.4μg/(kg·h)右美托咪定泵注,比较2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 HR 和 MAP 水平,对比2组不同时刻 IL-6和 TNF-α水平。结果诱导后,观察组 IL-6、TNF-α及 HR 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AP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

    作者:崔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支卫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