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

巩晓红

关键词:脑梗死, 急性期, 神经内科, 康复综合治疗
摘要: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为常见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居高不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为康复医学重要内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早期进行康复,以避免再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出现。本研究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中医特色手法、牵引、中频治疗,1次/d,10 d 一疗程,2个疗程评定效果。结果治愈28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治愈率46.7%,有效率95%。结论中医特色手法配合牵引、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作者:王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 mg/d,48 h 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 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 NIHSS 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 NIHSS 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作者:马海涛;高妹茹;魏亚洲;魏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 U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 h 内与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6 h 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 d 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任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沟通技巧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沟通技巧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瘫康复护理患儿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沟通技巧,对比2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有效率96.97%,对照组为7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护理后 ADL 评分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未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期间采取沟通技巧,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青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5-01—2016-02我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病毒性脑炎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组,每组50例,进行相关鉴别诊断;同时将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并比较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及效果。结果自身免疫性脑炎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正常率(74.00%)、亚急性发作率(52.00%)、脑脊液与血清中抗 NMDA 抗体(54.00%)均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影像学累及颞叶率(12.00%)低于病毒性脑炎组;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大多亚急性发作,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基本正常,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在脑脊液与血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同时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秦灵芝;黄月;李玮;卢芬;李书剑;杨红旗;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术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进行标准大骨瓣术、常规大骨瓣术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颅内压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24 h、72 h 及术后1周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3.40±3.60)mmHg、(19.41±2.41)mmHg、(14.87±2.99)mmHg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2组术前 NI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30 d NIHSS 评分(10.41±2.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良好率(43.59%)显著高于对照组(15.38%)(P <0.01),重残率、植物生存率分别为17.95%、7.6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46%、25.64%(P <0.05),中残率略高于对照组,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术治疗相比,标准大骨瓣术更有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颅内压水平及神经缺损程度,且手术效果更好,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公利;韩帮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 MRI 与 CT 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入院治疗后均采取颅脑 MRI 与 CT 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手段的检出情况及异常部位的发生情况,对比其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检查的一致性。结果MRI 的检出敏感度为83.33%(80/96),漏检率为16.67%(16/96);CT 的检出敏感度为70.83%(68/96),漏检率为29.16%(28/96),MRI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漏检率明显低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内损伤(额叶、颞叶、额颞叶、顶枕叶)、脑深部挫伤及轴外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42(43.75%)、26(27.08%)、28(29.17%)、18(18.75%)、32(33.33%)及28(29.17%),CT 的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22(22.92%)、11(11.46%)、12(12.50%)、14(14.58%)、4(4.17%)及29(30.21%),MRI 的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 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 CT 检查,两者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相当,CT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较敏感。结论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MRI 的检出敏感性明显优于 CT 检查,尤其对于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裂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冀鹏;李红;张亮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200例,2组均进行常规脱水、神经营养、活血化瘀、降压、调脂、降糖及对症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国产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对照组给予进口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口服,连用2周,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住院期间脑梗死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和进口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相当,安全性相当。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震荡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etib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轻型颅脑损伤脑震荡患者中检测出细小出血灶(microbleeds)的诊断意义。方法37例颅脑 CT 检查阴性,考虑诊断为脑震荡的患者应用常规 MRI 及 SWI 进行检查(观察组),9例健康体检者也行常规 MRI 及 SWI 检查(对照组);分析2组应用常规 MRI 及 SWI 检查发现细小出血灶的阳性率、数量及分布。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中常规 MRI 发现细小出血灶者4例(10.8%),出血灶数量11个,SWI 发现细小出血灶者11例(29.7%),出血灶数量43个,其中 SWI 检测出细小出血灶者11例中的7例 MRI 检查阴性,SWI 检测出细小出血灶阳性率及数量明显高于 MRI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常规 MRI 及 SWI 均未发现细小出血灶。结论对脑震荡患者应用 SWI 检测较颅脑 CT 及常规 MRI 能更敏感地发现出血性病变,为明确患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易仁辉;易城辉;谢地发;李群生;舒诗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1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观察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DP)、S100β蛋白水平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功能独立性评分量表(FIM)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2例(70.97%),遗留不同程度残疾5例(16.13%),植物生存2例(6.45%),死亡2例(6.45%)。术后10 d D-D、FDP、S100β蛋白分别为(325.31±42.36)μg/L、(18.68±5.34)mg/L、(0.51±0.29)μg/L,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术后10 d NIHSS 评分为(9.36±2.84)分,显著低于术前,FIM 评分中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79.26±4.39)分、(24.96±7.65)分、(102.63±3.58)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外伤颅内静脉损伤患者的损伤特点给予个性化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丰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5-07—2012-06我院收治6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创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时间分别为(0.7±0.4)h、(1.7±0.5)h,开颅组分别为(1.8±0.5)h、(3.1±0.7)h,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2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7.8)mL、(87±10.2)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GOS≥4分比例为46.9%(15/32),开颅组为32.3%(10/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 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入院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蒋金泉;何金定;郭建杰;赵海林;沈礼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住院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13-08—12选择平顶山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60例脑卒中主要照顾者,使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PAC)、脑卒中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结果自我肯定(25.46±4.43)分,展望(13.04±2.57)分,积极感受总分(38.50±6.8)分。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患者同住、自觉健康状况是照顾者积极感受影响因素,可解释51.2%的总变异量。结论脑卒中主要照顾者照顾积极感受存在,且为中等偏上水平;临床工作者应结合其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支持,以提高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袁凤娟;罗艳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为常见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居高不下,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为康复医学重要内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并早期进行康复,以避免再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出现。本研究对急性期入院脑梗死患者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巩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基底动脉闭塞后再通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7 d,言语不清左耳听力下降3 d”,于2014-10-23入我科。入院前7 d 因劳累出现头晕、视物旋转,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未予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3 d 出现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言语含混。病后饮水略有呛咳,无视物双影,无抽搐及意识障碍。

    作者:张辉;秦旋;赵德福;高元智;王晓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的作用。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13-01—2014-0113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7例给予常规的肿瘤护理,观察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防跌倒标识,观察2组跌倒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1 a 生存率52.94%,高于对照组的35.82%(P <0.05);观察组跌倒率1.47%,低于对照组的10.45%(P <0.05)。结论防跌倒标识在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期间,能够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效果确切,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任红艳;刘东英;卫莉;霍霞;李莉;焦妙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脑内压及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OP)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入院2周颅内压变化,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2组术后15 d 清醒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5 d GCS 评分为(12.08±3.8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 GOS 评分为(4.01±1.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压、LOP 显著低于对照组,NO、SOD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5 d 后观察组清醒率62.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能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作者:张寅;李永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六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们收治的6个 GEFS+家系资料,详细调查及建立家系图谱,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总结分析。对各个家系的临床发作和癫综合征进行分类。结果6个家系共106名家系成员接受调查,结果发现受累患者41例,符合 GEFS+临床表型患者37例(死亡1例),男19例,女18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 >0.05);表现为热性惊厥(FS)者25例,热性惊厥附加症(FS+)者7例,FS+伴失神发作2例,FS+伴局灶性发作2例,FS+伴肌阵挛1例。结论GEFS+是一种常于儿童时期起病的癫痫综合征,常见表型为 FS 和 FS+,少见的表型为 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GEF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

    作者:郑春玲;黄圣明;黄希顺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1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18例脑血管造影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方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的优点,同时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对适宜病例可作为首选途径推广应用。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观察指标事件相关电位 P300,评价其在多奈哌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2例 A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 P300检查,结合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 P300潜伏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 评分除语言和视空间外,其他各项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300可对 AD 病人多奈哌齐治疗效用作出确切评价。

    作者:唐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2014-02—2015-05我院9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甘油果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醇,记录并分析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状况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0.1±1.7)mL、(10.6±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9±2.1)mL、(1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7%、6.7%,对照组分别为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用于脑出血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肿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尤雪梅;狄海莉;赵佩;孟军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