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作用。方法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均给予溶栓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χ2=5.887,P =0.01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2±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8)分(t=4.564,P =0.000)。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对再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国;徐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通过观察指标事件相关电位 P300,评价其在多奈哌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2例 A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 P300检查,结合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 P300潜伏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MSE 评分除语言和视空间外,其他各项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300可对 AD 病人多奈哌齐治疗效用作出确切评价。
作者:唐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 治疗,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 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结果2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 <0.05);同时,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实验组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均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而高剂量(40 mg/d)阿托伐他汀可能导致血糖异常,低剂量(20 mg/d)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糖升高无影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安全有效。
作者:刘勇;陈胜利;熊见;邓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局部封闭枕大神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枕大神经卡压导致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利多卡因+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观察术毕即刻、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01)。结论局部封闭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头痛可迅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且疗效稳定。
作者:赵成;顾树明;李治斌;韩斌;张彦东;金添;任桂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 OCSP 分型中各亚型 NIHSS 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 OCSP 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 NIHSS 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 NIHSS 评分。结果按脑梗死 OCSP 分型,TACI 型、PACI 型和 PO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I 型中康复组 NIHS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脑梗死 OCSP 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 PACI 亚型、POCI 亚型和 TACI 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 LACI 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作者:常莉莎;赵晓晶;彭延波;张江;王大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 TNF-α和 IL-6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03—2015-11收治的1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术前和术后泵注生理盐水;观察组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结束后以0.4μg/(kg·h)右美托咪定泵注,比较2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 HR 和 MAP 水平,对比2组不同时刻 IL-6和 TNF-α水平。结果诱导后,观察组 IL-6、TNF-α及 HR 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AP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
作者:崔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对其精神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服务,研究组在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变化情况(干预前后)。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SDS、SAS 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相应心理干预后2组 SDS、SAS 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降低,研究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更优(P <0.05)。结论对喉癌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若加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对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素芳;路平;杨乐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东芝 Aquilion ONE 640层 CT 脑灌注成像(CTP)与 CT 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 内实施 CT 平扫、CTP 与 CTA 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 CT 表现,计算 CTP 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 CTA 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 d 内行多层螺旋 CT 复查,评估 CTP 与 CTA 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8例患者经头颅 CT 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 CT 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 TTP 更高,CBF、CBV 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半暗带区 CBF、TTP 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 CBV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 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CTP 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 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奎;张亮;冀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其中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及严重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现阶段还无有效的方法或特效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措施的效用也较有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神经功能在经历了 SCI 过后恢复的难度较大,究其根源,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损伤区微环境能够形成大规模的抑制因子,从而对轴突生长带来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脊髓损伤模型,如牵张损伤、化学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脊髓挫伤和压迫损伤等,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各类实验的需求,然而,截止目前,还未获取一种稳定性较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本文将着重介绍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者:李晓彬;刘涛;周俊锋;范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3-03—2015-04我院临床心理科收治的3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立哌唑辅助治疗,对比2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情况及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后 HAMD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后1、4、8周观察组HAMD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oCA 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抗抑郁增效剂,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沈建红;胡颖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 h 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 h 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术后 GOS 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 <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作者:朱军武;高永峰;周国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浆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6-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法舒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2组血浆超敏 C 反应蛋白与血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NIHSS 评分、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研究组 NIHSS 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基本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10.30,P <0.05或0.01)。治疗前2组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明显下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降低其血浆 hs-CRP 水平及血黏度,改善 NIH-SS 评分、ADL 评分,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点。方法收集11例平山病青少年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神经电生理与颈椎磁共振特征,总结规律。结果11例患者发病年龄15~17岁,均隐匿起病,均以单侧上肢远端力弱、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均可见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肌群不同程度肌力下降、肌萎缩伴肌束震颤。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见尺神经及正中神经 CMAP 波幅降低,针电极肌电图可见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并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颈椎磁共振可见下段颈髓受压变细并局部萎缩,过屈位磁共振可见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结论平山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需重视其诊断与早期治疗,神经电生理及颈椎磁共振检查尤其过屈位磁共振对于该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书剑;秦灵芝;李玮;张杰文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5-01收治的9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随访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 vs 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P <0.0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面部轻微麻木感,未特殊处理自行缓解;3例出现恶心呕吐症状,2例并发脑脊液漏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恶心呕吐3例,药疹2例,共济失调2例,但症状均不严重,经减量或停药消除。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6个月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2例(4.0%),对照组复发10例(20.0%),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P <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基础治疗,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载忠;李力;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睡眠占人生1/3的时间,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高质量的生活及完成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常见的障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难、白天过度睡眠、24 h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Kleine-Leyin 综合征、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梦游、夜惊及夜尿症。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失眠、嗜睡、睡眠颠倒等症状,部分患者夜间入睡后常伴精神症状等,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拟开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对目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秦圣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 d 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作者:张振天;赵东毅;农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多系统萎缩(mu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肌酐水平,分析 MSA 与血尿酸、肌酐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中国汉族 MSA 患者为实验组,70例健康汉族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尿酸、肌酐水平;进一步将 MSA 分为 MSA-P 以及 MSA-C 2个亚组,比较两亚组之间血尿酸和肌酐水平。结果实验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而实验组肌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MSA-C 及 MSA-P 组间血尿酸及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别(P >0.05)。结论血尿酸与 MSA 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调节血尿酸水平可能是潜在的 MSA 治疗靶点。
作者:杨百元;沈浩;钟伟;汪洋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多奈哌齐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69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根据应用多奈哌齐剂量不同分为3组各23例,A 组睡前口服2.5 mg,1次/d;B 组睡前口服5.0 mg,1次/d;C 组初始剂量为睡前口服5.0 mg,1次/d,1个月后加至10.0 mg。对比3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 MMSE、ADAS-Cog 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 组、C 组治疗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C 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结束后 MMSE 评分、ADAS-Cog 评分均显著优于同时期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 AD 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安全性较高,且临床用药存在剂量效应。
作者:马俊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清皮质醇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4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发病后24 h(T1)、72 h(T2)、7 d(T3)、10 d(T4)和14 d(T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法)检测血清总皮质醇(TC)和皮质醇结合蛋白(CBG)水平,计算血清中游离皮质醇(FC)和游离皮质醇指数(FCI)。结果自发性脑出血患者 T1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对照组,随后逐渐降低,T4时降至正常水平范围,T2~T5时血清CBG 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组 T1~T2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高于轻型组,重型组患者 T3~T5时血清 TC、FC 和 FCI 均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且中型组均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T1时,正常皮质醇组患者总体预后优于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4时,正常皮质醇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低皮质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早期皮质醇分泌不足及后期低于正常,患者预后均较差。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在老年科中,留置尿管常被用于老年尿储留、尿失禁、长期卧床患者,以保持患者身体及心理的舒适。但由于导尿管及男性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漏尿现象的发生则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观察漏尿现象并针对性处理,对保持患者舒适、减轻医护人员及家属负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沫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