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散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KCNJ18 KCNJ12基因分析

梅志忠;林菡;黄晓芸;付文金;方浩威;黄益洪;余映丽;陈建军;王明霞

关键词:散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KCNJ18, KCNJ12, 基因, 突变
摘要:目的 通过对散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KCNJ12、KCNJ18基因测序分析,探讨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取我院住院的52例散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样,应用PCR和测序技术,进行KCNJ12、KCNJ 18基因编码区PCR、测序比对.结果 通过对52例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KCNJ 12、KCNJ 18基因扩增测序比对,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未发现散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KCNJ 12、KCNJ 18基因编码区序列存在突变.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TIA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PWI)对TIA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经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确诊TIA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根据PWI结果对TIA患者进行分期,并分析脑灌注异常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颅内血管狭窄是PWI阳性重要的因素(P=0.000);从症状发作到MRI扫描的时间是灌注阳性的重要变量,时间越短,PWI越容易出现阳性;PWI阳性与冠心病(P=0.0.037)和高血脂(P=0.000)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无关(P>0.05);PWI阳性与偏瘫(P=0.000)有关,与其他症状无关;PWI阳性与TIA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无关;根据PWI血流参数分期,Ⅰ期TIA6例,Ⅱ期TIA9例,Ⅰ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而CBF、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Ⅱ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患侧CBF与健侧比较显著较低(P<0.05),而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PWI能够显示TIA患者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其可为TIA的诊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赵剑婷;王慧敏;董敏;车振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二甲双胍对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03 2015-03收治的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保持原有奥氮平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原有服用奥氮平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肝脏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DL-C指标高于治疗前,TG、TC、HOMA-IR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降低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TG、TC等指标含量以及肝脏脂肪含量,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杨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8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1d,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98%)显著高于对照组(6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PLT、BT、CT、PT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的水平,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

    作者:林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随访护理对改善成人癫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目的 观察随访护理改善癫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04-2015-03我院收治的成年癫痫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随访护理,比较观察2组焦虑抑郁情绪(临床自评量表SAS/SDS)与生活质量(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OLIE-31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访护理够有效缓解成年癫痫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秀华;徐翠福;胡铭;刘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56例设为对照组,调查观察组的感染率,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水平,比较2组炎症因子IL-1、CRP、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感染8例,感染率14.29%.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CRP水平越高(P<0.05);观察组的炎症因子IL-1、CRP、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感染是诱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娟;方冬香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比较

    目的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CPR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240例,2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载瑞舒伐他汀,10 mg/(次·d),阿托伐他汀组则加载阿托伐他汀,10 mg/(次·d),均连续治疗2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采血,测定血脂四项,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并采血测量C反应蛋白(CRP).结果 治疗后12周、24周,2组TC、TG、LDL-C和CRP较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中者TC、TG、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较疗前显著下降且低于同时期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水平并减少颈动脉斑块IMT及斑块内炎症反应,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陈凯立;张汉洪;邢金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误诊22例临床分析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指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在未发生肿瘤直接转移和浸润的情况下,即造成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病变,而引起复杂多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现将我科近5 a来收治的22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周九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 vs (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 vs (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 vs (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 vs (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胡中文;赵学敏;袁肖征;余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莫沙比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莫沙比利治疗帕金森病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4例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莫沙必利口服,5 mg/次,3次/d,饭前或饭后服用;对照组给予谷维素口服,10 mg/次,3次/d,疗程1个月,1个月后观察治疗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莫沙比利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作者:张敏;朱海清;朱细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3-01-2016-01收治的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治疗,2次/d;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部皮下注射,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0,P<0.01).治疗前2组TNF-α、Hcy、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TNF-α、Hc y、D-D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ET-1、NO、VEG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2组ET-1、VEGF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趋势,而NO含量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丁苯酞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机体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修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缓解脑梗死症状,提高预后.

    作者:李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男性多发,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起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9例,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正常7例,症状不典型误诊3例,肌电图检查阳性率100%;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80% (20/25);肢体无力严重、合并呼吸肌麻痹以及治疗延后的患者疗效不佳占50%(7/14).结论 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吉兰-巴雷患者易误诊,丙球治疗疗效好但需及时,肌无力重、合并呼吸肌麻痹患者预后差.

    作者:陈富强;王云玲;董莹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嗪胶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嗪胶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01— 2014-03我院门诊收治的62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依入院顺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氟桂嗪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对2组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2组VAS疼痛评分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减小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嗪胶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药物方案.

    作者:韩永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58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234例与无斑块组224例,测定UA、Hcy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Hcy、UA水平高于脑梗死合并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cy、UA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水平Hcy、UA发生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中UA与Hcy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膨大处后壁居多,与UA、Hcy水平无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UA水平可反映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早期发现和干预Hcy、UA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作者:赵俊杰;刘宁;陈军;谷有全;鲁雅琴;陈江君;杨奎;陈海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5),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BDC抑郁指数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抑郁者FT3、FT4水平低于非抑郁者,TSH水平高于非抑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抑郁患者FT3、FT4水平均显著上升,TSH及抑郁指数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还可改善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抑郁指数,提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与甲状腺激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青立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馥感啉口服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158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与对照组(利巴韦林、20%甘露醇、限液等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儿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及危重型病例转化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10%,2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7.14%,9例进展为危重型病例.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惊颤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危重型病例转化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组在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惊颤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用药安全,可降低危重型病例转化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馥感啉口服液可有效提高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雪;宋春兰;陈芳;贾丽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管源性眩晕与血清S100-β蛋白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源性眩晕与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浓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06-2015-12收治的120例急性眩晕患者,将其中41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2例幕下出血患者设为A组;27例非血管性眩晕患者设为B组;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C组.于患者晕眩症状发生后24h内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E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MRI、CT检查结果为参考,检测示血清蛋白S100β鉴别血管源性眩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A组血清S100-β水平(0.68±0.07)μg/L较B组(0.53±0.05)μg/L和C组(0.33±0.12)μg/L显著升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清VCAM-1和GFAP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100β升高是血管源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689.经操作特性分析显示S100β从眩晕患者中检测出卒中病因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31.91%.结论 临床可将血清蛋白S100-β浓度作为鉴别血管源性和非血管源性急性眩晕的生物标志物,以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作者:李建波;杨玉峰;魏丹;王驰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措施在脑性昏迷患者干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ICU科2012-01-2016-01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伴重度脑性昏迷,根据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分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ICU护理措施,观察组39例在常规ICU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比较2组护理前后不同时期GCS评分(格拉斯昏迷评分)、EEG(脑电图评分)、DRS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并比较2组(AB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意识状态以及苏醒情况.结果 干预2~4周后2组GCS、EEG及DR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EP潜伏期情况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态恢复总有效率及苏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有助于患者预后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作者:潘守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通融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血流量分别降低至(18.23±0.06)10-4m3/s、(11.48±2.11)10-4m3/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颈内动脉血管压力值降低至(8274.95±151.21)P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术后颈外动脉分支供血血管压力值为(8327.16±4.12)P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治疗方案,可重建患者脑血流,改善脑组织供血,提高患者脑组织血供,保护脑组织功能,整体手术疗效好.

    作者:秦振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静脉溶栓治疗NIHSS评分>25分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 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作者:陈颖;窦智;许雯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CDFI检查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08-2014-08于我科检查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结果 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PV、EDV、R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作者:李会霞;申志扬;卢学峰;王艳;高新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