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男性多发,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起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9例,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正常7例,症状不典型误诊3例,肌电图检查阳性率100%;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80% (20/25);肢体无力严重、合并呼吸肌麻痹以及治疗延后的患者疗效不佳占50%(7/14).结论 不典型症状起病的吉兰-巴雷患者易误诊,丙球治疗疗效好但需及时,肌无力重、合并呼吸肌麻痹患者预后差.
作者:陈富强;王云玲;董莹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声音、口形等一系列的语言康复训练,1个疗程(1个月)后,对比2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语言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采用声音、口形、磁带等一系列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的效果,确保患者语言功能的有效恢复.
作者:王灵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感染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56例设为对照组,调查观察组的感染率,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水平,比较2组炎症因子IL-1、CRP、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感染8例,感染率14.29%.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CRP水平越高(P<0.05);观察组的炎症因子IL-1、CRP、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感染是诱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娟;方冬香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银杏叶胶囊对眼压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浚县人民医院眼科2013-04-2015-04 115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给予安慰剂口服,观察组58例给予银叶杏胶囊口服,观察2组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视野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83%高于对照组8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MD(7.89±2.13)dB、MS(19.02±3.26)dB、P100波潜时(122.53±5.83)ms及P100波振幅(7.99±2.16)μV明显优于对照组MD(12.22±2.22)dB、MS(12.96±3.36)dB、P100波潜时(119.29±6.21)ms及P100波振幅(5.59±1.2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叶胶囊具有改善患者视力、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及保护患者的视神经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敏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4-02-2016-04我院收治的82例偏瘫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及运动训练基础上实施针刺疗法.对比干预前后2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2组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偏瘫患者实施针刺及运动疗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运动及生活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晓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5例神经元表面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 3例脑脊液+血抗NMDAR抗体阳性或强阳性;1例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血NMDAR抗体阴性;1例脑脊液+血抗GABABR抗体阳性.给予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结论 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瑞;杨帅凯;丁雪冰;王雪晶;滕军放;杨伟民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72 h内均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异常阳性率和异常部位检出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异常阳性率为90.29%(93/103),高于CT检查的63.11%(6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各异常部位检出数也多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作者:李超;李涛;管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03 2015-03收治的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保持原有奥氮平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原有服用奥氮平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肝脏脂肪含量,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肝脏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DL-C指标高于治疗前,TG、TC、HOMA-IR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降低奥氮平致体质量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TG、TC等指标含量以及肝脏脂肪含量,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杨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 vs (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 vs (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 vs (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 vs (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胡中文;赵学敏;袁肖征;余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颅脑外伤伴癫痫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70例颅脑外伤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病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观察组总有效率(88.6%)显著高于对照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偏瘫、记忆力严重减退、一过性失语发生率分别为8.6%、5.7%、2.9%,较对照组的28.6% 、25.7% 、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前叶切除术能明显提高颅脑外伤伴癫痫患者远期治疗效果,降低偏瘫、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延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prenatal testing,NIPT)在孕妇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 DS)中的普及应用.方法 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胎儿游离DNA,结合生物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终得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率,DS高危的孕妇再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 648例孕妇中共检测出8例DS高风险胎儿,阳性率占0.485%(8/1648),经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证实8例为DS,NIPT用于孕妇检测DS胎儿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100%.NIPT还检测出5例18-三体染色体高风险,2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45,X0;1例47,×××)均行羊水穿刺术,7例全部确诊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NIPT应用于1648例孕妇产前检测,其中共有15例进行有创性产前诊断,穿刺率为0.91%.结论 NIPT用于孕妇检测DS胎儿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张红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焦虑症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焦虑症伴失眠的患者58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口服文拉法辛+安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9.98±2.3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6±3.03)分(P<0.05);治疗前2组多导睡眠监测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觉醒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潜伏期(25.30±12.12) min、觉醒次数(3.11±2.01)次及觉醒时间(30.12±10.05)min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rTMS可显著改善伴失眠的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东;王顺先;刘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调查青少年人群中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以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小组(IRLSSG)制定的4个基本标准进行诊断,并排除继发病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568份,有效问卷1500份.第一题答案为“是”的120份,对其进一步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诊断为原发性RLS共5名(0.33%).男1名,女4名,年龄14~18岁,平均(16±1.58)岁.患者均无明确家族史,并排除了ADHD等疾病.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10~20岁青少年中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病率为0.33%.严重程度为轻中度,均不影响日常生活,未合并情绪异常及睡眠障碍.
作者:崔艺浓;田泽龙;陈葵;董英姿;脱厚珍;马小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改良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给予紧急对症处理并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颅内压恢复平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4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5d、7d血浆内皮素(ET)含量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可以快速降低中、重度颅脑损伤血浆ET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缩短苏醒时间,提高苏醒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HAMA和HAMD评分、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心理素质,有助于抑制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提倡临床医学上广泛运用.
作者:刘怡伶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基因诊断在临床误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3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筛查致病基因.PCR扩增患者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致病基因片段,电泳和测序鉴定异常电泳条带.结果 基因诊断确诊该患者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并非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该患者致病基因为杂合子,CAG重复次数分别为21次和71次.结论 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孟德尔遗传病中寻找致病基因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基因诊断对不典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有很好的确诊价值,对于临床出现相类似的症状的患者或与其他疾病症状相叠加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诊断,以免出现漏诊和误诊.
作者:黄朱亮;肖劲松;邓倩昀;李祖华;郑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58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234例与无斑块组224例,测定UA、Hcy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Hcy、UA水平高于脑梗死合并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cy、UA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水平Hcy、UA发生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中UA与Hcy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膨大处后壁居多,与UA、Hcy水平无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UA水平可反映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早期发现和干预Hcy、UA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作者:赵俊杰;刘宁;陈军;谷有全;鲁雅琴;陈江君;杨奎;陈海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 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24 h、7d、14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作者:陈颖;窦智;许雯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丘脑静脉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8例经临床证实为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进行MRI平扫、DWI和SWI检查,均经DSA确诊.5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1例双侧丘脑长T1长T2信号,伴胼胝体膝部短T1信号;1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1长T2信号,伴右侧丘脑短T1信号;1例双侧丘脑稍长T1稍长T2信号,并累及右侧基底节区和中脑,DWI呈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例胼胝体膝部、1例右侧丘脑SWI图像上为低信号出血,2例梗死区内灶状出血.MRV与DSA检查结果相一致,5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窦汇血栓形成;1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直窦血栓形成.结论 临床上遇到双侧丘脑病变,要考虑静脉性梗死的可能.MRI平扫联合MRV是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SWI可清晰显示微出血,是MRI平扫和MRV极好的补充.
作者:卢璐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147和VE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CD147蛋白多数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VEGF阳性表达均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内.肿瘤Ⅲ级患者CD147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脑膜瘤组织中CD147和VEGF的表达,可为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刘凯歌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