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梁庆华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血糖指标分为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各50例.分析不同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组病情重,梗死灶大,预后差,与正常血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病程中,血糖值的变化对病情及预后有明显影响,控制好血糖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作者:周兴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重症脑外伤(TBI)的发生率有增无减[1],每年因此而引起残疾或死亡者亦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创伤事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炎症、细胞凋亡、缺血是治疗面对的重要问题.脑水肿、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能增加代谢需要,使得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并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2-3].目前对脑外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生存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氧化血流到脑易受损害区域[1,3-6].
作者: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后患者的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某医院2009-10-2013-03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实验组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不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治疗相同的一段时间后观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泌尿情况以及性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复发19例,泌尿功能出现障碍9例,性功能出现障碍11例;对照组中肿瘤复发21例,泌尿出现障碍17例,性功能出现障碍29例.经过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肿瘤复发的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泌尿以及性功能障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盆腔单侧植物神经在针对肿瘤复发上无明显效果,但是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及性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作者:赵英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面肌痉挛俗称面抽,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神经功能性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情况下容易诱发,严重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1].显微血管减压术由于安全、高效、创伤小、复发率低、能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我院2009-09-2012-05开展的150例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娟;梁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05-2011-06收治80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以分为2组:3 h溶栓组(甲组)、3~6 h溶栓组(乙组),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溶栓治疗之后,病情均有好转,甲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乙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甲组优于乙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脑梗死,在发病后3 h内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效果比较好.但若情况不允许,也可以在发病后3~6 h内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于本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Fg、PT、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其安全可靠,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任翔;杨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向显微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对手术的体位摆放更加科学、合理.俯卧位是显微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达到手术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师操作,还要从护理的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爱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司匹林0.1 g,qd,同时予以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阿司匹林用量0.3 g,qd,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qd,用10 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0.83%,治疗组有效率91.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韩增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我院自2005-04-2011-10共收治970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54例,发生率为0.557%,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周相军;乔俊;汤永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跳伞训练对空降兵新兵心理和免疫、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参加跳伞空降兵146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参演跳伞前后血清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指标:IL-2、IL-6、IL-8水平,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将血清学检测结果与空降兵SAS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跳伞后血清COR、ALD、ACTH均升高,与跳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分值>50的空降兵新兵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升高更明显(P<0.05);跳伞应激后血清IL-2降低,IL-6、IL-8升高,与跳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分值>50的空降兵(n=25)IL-2降低和IL-6、IL-8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空降兵的跳伞应激可引起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改变,并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强;张立新;陈娟;蒋令修;徐轩;李少坤;耿广忠;崔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健康人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 选取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的次日进行血浆Hcy测定,另选6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cy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体检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脑梗死有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芳;李世学;孙艳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高危儿早期干预,是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等)的小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神经发育学的异常,早期发现,早期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和训练活动,以促进其发展.根据统计,脑性瘫痪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主要的运动性致残疾病,给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由于婴儿早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异常姿势运动尚未固定下来,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为脑功能的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是脑瘫高危儿理想康复的关键.早期干预治疗可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的姿势及运动,容易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兴红;董杨;高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12-2012-12所收治的9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30例,年龄大72岁,小58岁,平均68.3岁,通过MRI和头颅CT诊断方式确诊94例脑梗死患者,且均为首次发病,在发病后有程度不一的便秘.根据患者实际情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94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门诊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其次急性脑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合并痴呆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门诊均误诊.结论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AIDS临床并非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容易误诊神经系统原发疾病而延误诊治.
作者:周彤;张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脑卒中、脑炎、癫等危重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效果差,影响预后.近年来连续性床旁血滤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2009年至今15例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吕娟;王润青;刘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纳美芬、纳洛酮及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昏迷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纳美芬组、血液透析组及纳洛酮组.观察患者治疗后45 min、90 min、150 min神志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45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P<0.05),治疗后90 min总有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分别为P<0.05,P<0.01).150 min纳美芬、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在显效率治疗后45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min显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明显优于纳洛酮组(P<0.01).治疗后150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血液透析组优于纳美芬组(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上,纳美芬的促醒作用优于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临床医师推广.血液透析技术显效率高,患者昏迷时间短,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值得早期使用.
作者:孔娟;李莉;兰超;刘宝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03-2012-11收治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按发病类型不同分为脑出血组(46例)和脑梗死组(56)例,测定2组患者的cTn-I和CK-MB,并与同期来我院做体检的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4 h内和病后7 d血清cTn-I阳性率较CK-MB的阳性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cTn-I具有比CK-MB更高的敏感性.而病后3 d患者cTn-I和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cTn-I和CK-MB测定值在发病后24 h内和3 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后7 d仅cTn-I增高,CK-MB基本恢复正常;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Tn-I和CK-MB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变化对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仕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破裂临床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血肿为主要表现,病人通常以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为主诉入院,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动脉瘤均可迅速查出病因,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指向.并且神经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对病人全身影响较轻、避免了开颅手术手术等优点,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10-02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结合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施婷婷;汤俭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救治方法、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及畸形血管切除治疗,全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1例;本组治愈15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急诊手术救治,及早行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刚;任瑞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