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单侧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临床观察

赵英占

关键词:直肠癌, 单侧盆腔植物神经,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后患者的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某医院2009-10-2013-03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实验组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不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治疗相同的一段时间后观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泌尿情况以及性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复发19例,泌尿功能出现障碍9例,性功能出现障碍11例;对照组中肿瘤复发21例,泌尿出现障碍17例,性功能出现障碍29例.经过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肿瘤复发的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泌尿以及性功能障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盆腔单侧植物神经在针对肿瘤复发上无明显效果,但是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及性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跳伞应激对空降兵新兵心理和免疫、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跳伞训练对空降兵新兵心理和免疫、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参加跳伞空降兵146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参演跳伞前后血清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指标:IL-2、IL-6、IL-8水平,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将血清学检测结果与空降兵SAS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跳伞后血清COR、ALD、ACTH均升高,与跳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分值>50的空降兵新兵血清皮质醇和醛固酮升高更明显(P<0.05);跳伞应激后血清IL-2降低,IL-6、IL-8升高,与跳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分值>50的空降兵(n=25)IL-2降低和IL-6、IL-8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空降兵的跳伞应激可引起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改变,并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强;张立新;陈娟;蒋令修;徐轩;李少坤;耿广忠;崔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上颌窦导管冲洗致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

    上颌窦导管冲洗是内窥镜下功能性上颌窦手术后清洁鼻腔鼻窦、促进黏膜上皮化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1].随着临床鼻腔鼻窦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颌窦冲洗患者越来越多,我院门诊每天冲洗患者达25例以上.在上颌窦冲洗过程中偶有患者会出现晕厥,因上颌窦导管冲洗时取坐位,鼻腔鼻窦放置有特制的导管,出现晕厥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会因意识丧失而致导管损伤鼻腔鼻窦及相邻器官发生危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10-01-2012-10上颌窦导管冲洗过程中发生晕厥2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闵双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手术治疗26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我院显微手外科于2011-06-2012-10对26例腕管综合征行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的手术方式治疗,对获得随访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该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杨延良;任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妥乐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G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颅面部疼痛,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剧烈的骤然发生的闪电式面部疼痛为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往治疗常用抗癫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止痛药,但效果均欠佳,本研究采用神经妥乐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与卡马西平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波;魏立平;张耀慧;何玉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营养因子与弥可保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与弥可保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采用三种药物联合应用,以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QS)及临床结局综合评定疗效.结果 三种药物联合治疗3周后,患者VAS及Q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率96.67%,且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神经营养因子、弥可保与加巴喷丁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能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病程,且少见不良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玉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热疗对增强阿霉素治疗神经胶质瘤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热疗对提高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化疗组、热疗组及热疗+化疗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48 h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SRB检测肿瘤细胞抑制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表面P-gp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作用48 h的IC 50值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结果 化疗及热疗对U251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热疗+化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疗组、化疗组及热疗+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均下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热疗联合阿霉素化疗能增强对U25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通过联合热疗有效下调P-gp及Bcl-2蛋白的表达,提高U251细胞对阿霉素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王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方法 调查177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析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与同期总的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比较,均显著性增加(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多见,其次为上呼吸道;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林春光;黄华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科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15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脑炎、癫等危重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效果差,影响预后.近年来连续性床旁血滤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2009年至今15例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吕娟;王润青;刘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早期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对比观察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约为60%[1],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治疗,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随着对PSD认识的提高,临床神经内科医师意识到抑郁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治疗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抑郁在脑血管病治疗中愈来愈重要.

    作者:韩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救治方法、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及畸形血管切除治疗,全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1例;本组治愈15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急诊手术救治,及早行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刚;任瑞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司匹林0.1 g,qd,同时予以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阿司匹林用量0.3 g,qd,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qd,用10 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0.83%,治疗组有效率91.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韩增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方法 分析42例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各种类型发作时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42例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中精神运动性发作9例,发作性情感障碍3例,短暂的精神分裂症样发作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状态15例,癫性格改变5例,癫性痴呆6例.结论 全面掌握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做好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安全管理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新勤;罗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以及维生素B12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有利于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作者:宫海东;王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精神因素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产妇精神因素(焦虑与抑郁)在分娩过程中对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的影响.方法 按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DS)评定产妇精神状态,有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同期无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2 h出血状况.结果 观察组的产妇其手术助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产妇精神因素(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是分娩过程中手术助产率增高及产后2 h出血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刘立新;李书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94例脑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12-2012-12所收治的9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30例,年龄大72岁,小58岁,平均68.3岁,通过MRI和头颅CT诊断方式确诊94例脑梗死患者,且均为首次发病,在发病后有程度不一的便秘.根据患者实际情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94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舒血宁联合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舒血宁联合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联用桂哌齐特32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5/38)和74 % (28/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血宁联合桂哌齐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张冬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镇静镇痛中的应用

    近5 a来多项研究表明,以GCS 评分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型,25.36%~46.42%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会出现躁动[1-2].因此,镇静镇痛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镇痛镇静的治疗效果, 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评价此镇痛镇静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彩浮;徐兰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老年患者纤支镜检查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无痛纤支镜老年患者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80例,年龄65~75岁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即分2组(n=40),A组间断推注异丙酚、芬太尼组,B组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观察2组六个时间点的Sp02、HR、SBP、DBP、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B组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小于A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A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SBP、DBP、HR、SP02更平稳(P<0.05).结论 在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老年患者的无痛纤支镜检查更安全.

    作者:孙凯;董铁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破裂临床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血肿为主要表现,病人通常以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为主诉入院,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动脉瘤均可迅速查出病因,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指向.并且神经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对病人全身影响较轻、避免了开颅手术手术等优点,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10-02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结合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施婷婷;汤俭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