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窦导管冲洗致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

闵双凤

关键词:上颌窦冲洗, 晕厥, 护理
摘要:上颌窦导管冲洗是内窥镜下功能性上颌窦手术后清洁鼻腔鼻窦、促进黏膜上皮化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1].随着临床鼻腔鼻窦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颌窦冲洗患者越来越多,我院门诊每天冲洗患者达25例以上.在上颌窦冲洗过程中偶有患者会出现晕厥,因上颌窦导管冲洗时取坐位,鼻腔鼻窦放置有特制的导管,出现晕厥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会因意识丧失而致导管损伤鼻腔鼻窦及相邻器官发生危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10-01-2012-10上颌窦导管冲洗过程中发生晕厥2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脑外伤病人的安全性及护理

    重症脑外伤(TBI)的发生率有增无减[1],每年因此而引起残疾或死亡者亦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创伤事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炎症、细胞凋亡、缺血是治疗面对的重要问题.脑水肿、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能增加代谢需要,使得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并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2-3].目前对脑外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生存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氧化血流到脑易受损害区域[1,3-6].

    作者: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与干预组45例,对2组患者均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心理、体位饮食、预见性护理等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者住院期间头痛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头痛(8±3.45)次,平均住院时间(49±5.3)d;对照组平均头痛(20±5.12)次,平均住院时间(61±4.6)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清洁舒适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对减少患者头痛次数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马江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01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 101例急性脑梗死(AVCD)患者是我院2010-2012收治的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扫描证实,脑梗死面积不超过大脑半球的1/3,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血压<180/100 mmHg;排除近期做过大手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者;起病72 h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年龄<75岁.

    作者:全仁子;黄雁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镇静镇痛中的应用

    近5 a来多项研究表明,以GCS 评分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型,25.36%~46.42%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会出现躁动[1-2].因此,镇静镇痛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镇痛镇静的治疗效果, 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评价此镇痛镇静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彩浮;徐兰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纳美芬纳洛酮与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纳美芬、纳洛酮及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昏迷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纳美芬组、血液透析组及纳洛酮组.观察患者治疗后45 min、90 min、150 min神志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45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P<0.05),治疗后90 min总有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分别为P<0.05,P<0.01).150 min纳美芬、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在显效率治疗后45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min显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明显优于纳洛酮组(P<0.01).治疗后150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血液透析组优于纳美芬组(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上,纳美芬的促醒作用优于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临床医师推广.血液透析技术显效率高,患者昏迷时间短,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值得早期使用.

    作者:孔娟;李莉;兰超;刘宝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老年患者纤支镜检查的应用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无痛纤支镜老年患者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80例,年龄65~75岁行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即分2组(n=40),A组间断推注异丙酚、芬太尼组,B组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观察2组六个时间点的Sp02、HR、SBP、DBP、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B组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均明显小于A组,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A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SBP、DBP、HR、SP02更平稳(P<0.05).结论 在BIS指导下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老年患者的无痛纤支镜检查更安全.

    作者:孙凯;董铁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直肠癌单侧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后患者的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某医院2009-10-2013-03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实验组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不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治疗相同的一段时间后观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泌尿情况以及性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复发19例,泌尿功能出现障碍9例,性功能出现障碍11例;对照组中肿瘤复发21例,泌尿出现障碍17例,性功能出现障碍29例.经过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肿瘤复发的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泌尿以及性功能障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盆腔单侧植物神经在针对肿瘤复发上无明显效果,但是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及性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作者:赵英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疾病评价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尤其是FT3、FT4及TSH变化异常)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病毒性脑炎组(病脑组)及对照组患儿于入院48 h内、2周后、出院前用DxI-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BeckmaIl-Coulter公司提供的甲状腺素试剂盒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游离甲状腺激素(FT4 )、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甲状腺素水平异常率约50%,其中重度脑炎异常程度显著,异常率高达61%,与轻度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脑组与病脑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各组异常病例患儿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皆有不同程度恢复,遗留后遗症患儿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血清FT3、FT4、TSH水平虽皆明显升高,但至出院前仍未达到到正常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出院前差异皆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情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其异常程度与日后遗留后遗症之间有密切相关性,可敏感反应疾病的预后,并有助判断脑损伤的程度及评估患儿预后.

    作者:宋庆梅;张晓;徐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与体会

    高危儿早期干预,是指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等)的小儿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神经发育学的异常,早期发现,早期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和训练活动,以促进其发展.根据统计,脑性瘫痪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主要的运动性致残疾病,给家长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由于婴儿早期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异常姿势运动尚未固定下来,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为脑功能的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是脑瘫高危儿理想康复的关键.早期干预治疗可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的姿势及运动,容易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兴红;董杨;高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与健康人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 选取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的次日进行血浆Hcy测定,另选6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cy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体检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脑梗死有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芳;李世学;孙艳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进展性脑梗死的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司匹林0.1 g,qd,同时予以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控制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阿司匹林用量0.3 g,qd,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滴qd,用10 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70.83%,治疗组有效率91.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韩增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显微神经外科俯卧位的摆放及护理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向显微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对手术的体位摆放更加科学、合理.俯卧位是显微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达到手术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师操作,还要从护理的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爱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将400例人工流产受术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200例,除接受常规护理外,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实施心理干预,使人工流产受术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人流综合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人工流产者以佳状态度过手术期.结论 通过开展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满足女性特殊状态下的心理需求,减轻术前恐惧,增加人工流产受术者安全感及舒适感,提高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显著地减少了流产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全面改善流产后生活质量.

    作者:莫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科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15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脑炎、癫等危重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效果差,影响预后.近年来连续性床旁血滤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2009年至今15例连续性床旁血滤治疗危重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吕娟;王润青;刘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94例脑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12-2012-12所收治的9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30例,年龄大72岁,小58岁,平均68.3岁,通过MRI和头颅CT诊断方式确诊94例脑梗死患者,且均为首次发病,在发病后有程度不一的便秘.根据患者实际情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94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刘文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精神因素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产妇精神因素(焦虑与抑郁)在分娩过程中对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的影响.方法 按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DS)评定产妇精神状态,有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同期无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2 h出血状况.结果 观察组的产妇其手术助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产妇精神因素(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是分娩过程中手术助产率增高及产后2 h出血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刘立新;李书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5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2005-04-2011-10共收治970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54例,发生率为0.557%,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周相军;乔俊;汤永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护理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2009-08-2012-08我院诊治31例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DVT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护理2~3周后,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再通26例,部分再通5例,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结论 应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对于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应认真分析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和新血栓形成,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作者:谢晓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AIDS患者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门诊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其次急性脑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合并痴呆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门诊均误诊.结论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AIDS临床并非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容易误诊神经系统原发疾病而延误诊治.

    作者:周彤;张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