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卢喜烈
目的 探讨异常J波的疾病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 时检出含有异常J波的38例分析其所属疾病及临床特点.结果 38例中早期复极综合征(ERS)35例,Brugada波3例(其中Brugada综合征1例).结论 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如ERS、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谭华丹;王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黄连素是由黄连、黄柏、三棵针或其它含小檗碱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属异喹啉生物碱,亦可人工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毒性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临床常作为抗肠道细菌感染类药物应用.近10多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现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福军;石翔;周晓英;向红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Q-T间期主要反映心室的复极时程,有关Q-T同期延长的论述及相关临床意义讨论较多,对Q-T间期缩短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8例Q-T间期缩短的病例,探讨其相关问题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3岁.因近5年天来发作2次胸闷、胸痛伴呼吸困难及大汗而入院.每次均于搬东西时诱发,胸痛时向背部放射,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
作者:夏晓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3岁.因胸闷1h就诊.有高血压史6年,高达180/110mmHg.查体:血压90/60mmHg,心率73次/分,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啰音.
作者:姜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例1患者女性,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记录,可见R-R间距规则,QRS波群呈室上性,频率约38次/分,QRS波群前均未见相关P波,Q-T间期0.58s.QRS波群后均有P波,其中R1、R3、R5后为逆传P-波,呈负正双向,R-P-间期0.28s;R4后为直立P波且提前出现;R2后P波呈正负双向,介于负正双向和直立P波之间,为窦-交房性融合波.所有P波均未下传心室.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伴心房回波及窦-交房性融合波;③Q-T间期延长.
作者:严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悸2月余来诊.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分,P-R间期0.24s,ST段正常,TⅡ、Ⅲ、aVF低平.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T波改变.给予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检测房室结传导功能,插入食道电极35cm,起搏电压20V,S1S1递增刺激80ppm时出现房室文氏传导,100ppm时出现2:1传导,窦房结各参数正常,房室文氏传导及2:1阻滞点提前.
作者:田君华;蒋勇;王福军;向芝青;安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检出丰和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5067例DCG检查,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ERS.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ERS患者83例(1.64%),男性81例、女性2例,年龄14~65(平均37±14)岁.结论 DCG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以青壮年多见,多无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杨志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国心肌致密化不全(NVM)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作者单位经心脏彩色超声等检查确诊的左室NVM者10例,及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NVM文献99篇报告的520例心电图表现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 530例中心电图正常者64例(12%),心电图异常者466例(88%),部分病例心电图井存多种异常,异常类型达40余种.以心电图单项异常改变统计高达797例次,依次为各种心律失常483例次(60.6%)、复极异常及其它改变185例次(23.2%)和房室肥大129例次(16.2%).结论 NVM者心电图异常改变非常普遍,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特点.
作者:马菊兰;张兆奎;叶俊玲;郭会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0岁.胸闷、黑噱史2年,近期间歇性胸闷较明显.查体:血压120/75mmHg,神志清,呼吸平稳,心率56次/分,律不齐,各瓣膜无杂音,双肺无罗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2s,QRS时间0.16s,QRS起始粗顿,V1、V2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为B型预激综合征(WPW),为右侧旁路.
作者:王艳萍;牛景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7岁.因突感心悸、心慌,急诊心电图(图1A)示:未见明显P波,心室率.190次/分,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R-R间距规整.aVL导联呈R形.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彩超检查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改变,经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右胸导联、下壁导联QRS波后可见一界限分明的低振幅小棘波(称Epsi1on波),导致QRS波群酷似右束支阻滞形.且伴有ST-T的改变.心电图诊断: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电图改变.
作者:陈春霞;熊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73例的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EF值)的关系.结果 QRS波群的时限与NYHA心功能的高低、EF值具有明确的关系,QRS波时限越大.则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EF值越低.结论 CHF者随着QRS波群时限逐渐增加,心功能逐渐减低.提示心脏收缩的非同步性对CHF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杨丽丽;蔡淮顺;张晓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间歇性房室结加速传导临床少见.作者近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2岁.因胸闷、心悸1月余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P波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可确定为窦性心律.P波形态相同(在各导联P波形态均无明显变化),但P-P间距不等互差>0.12s为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有两种:一种为0.08s,另一种为0.16s,其后的QRS波群形态时限均正常.由于P-R闻期的间歇性长短变化,使其后的R-R间距也呈间歇性长短变化,酷似频发性室上性期前收缩(图1).心电图诊断:间歇性房室结加速传导(间歇性短P-R间期).
作者:任珍;王永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隐匿性冠心病是无临床症状(包括症状不典型),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正确检出,对于治疗、生活指导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社华;赵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在窦性心律伴有各种期前收缩(PS)或并行心律(PSR)时,PS后的第1个或连续数个窦性P波形态发生改变,称为房内差异传导.此现象比较少见,常被忽视.本文根据不同部位PS后所致房内差异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王梅英;张永斌;罗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伴缺血性J波ACS者的预后.方法 对ACS者显示有缺血性J波的为A组共139例,无缺血性J波的为对照组(B组)共119例.随访终点为发生心脏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完成随访154例,A组抵达随访终点103例,发生心脏事件48例;B组抵达随访终点51例,发生心脏事件11例.A组发生心脏事件是B组的4.3倍(P<0.05).结论 伴有缺血性J波的ACS者预后不良.
作者:寇锋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55.3±8.9岁.结果 80例中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中90%有LAD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有LAD病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壁AMI者中,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的评价指标.
作者:黄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例1 患者女性,50岁.反复发生心前区疼痛2年,劳累后胸痛加重5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刘中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3岁.因多尿、多饮、体重下降2周,以I型糖尿病酮症入院.查体:血压120/70mmHg,心前区无突起.未触及细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浊音界无扩大,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74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心率77次/分,P波顺序出现,P-P间期匀齐,窄QRS时限为0.08s,宽QRs时限为0.128,Q-T间期为0.36s.P-R间期长短交替,间隔出现有δ波的宽QRS波伴P-R间期缩短;无δ波的窄QRS波群伴正常的P-R间期.
作者:刘焕;郭艳;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数字心电图机的应用逐渐普及,与传统的模拟心电图机相比,它免除了热笔描记的振幅一偏转角误差、消除了阻尼引起的R波失真,记录的波形还可回放、复制、存储、分析和远程传输.它的优点得到了广大心电图工作者的肯定,但数字心电图相对传统模拟心电图在图形上的差异性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作者:李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