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闫保君;水少锋;韩新巍;刘佳;石瑾;苏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宽颈, 栓塞,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并发症发生与防治方法.方法 对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快速应对处理.结果 56例患者共59枚支架辅助栓塞,其中2例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及时经微导管支架腔内接触溶栓,恢复血流.2例术中大出血终止介入栓塞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死亡.其余患者均辅助栓塞成功.结论 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神经介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可能发生支架腔内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探讨

    目的 评估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介入栓塞此类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所有患者均全麻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栓塞,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 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的合适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徐浩文;付振强;孙石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6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AECOPD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10 d.2组治疗前及第28天均行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分、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抗凝治疗10 d后评价2组AECOPD治疗效果.结果 第28天,治疗组E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治疗组ADL水平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抗凝治疗10 d后治疗组AECOPD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AECOPD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不但能够提高AECOPD治疗效果,而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

    作者:黄毓华;黄铿伟;赵楚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探讨糖尿病伴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7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达34.1%,抑郁症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程、慢性并发症、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抑郁症对糖尿病患者的进展和预后均有不良影响,两者关系密切.

    作者:郭慧;陈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6例(16.7%),中残9例(25.0%),重残6例(16.7%),植物生存3例(8.3%),死亡12例(33.3%).结论 对重型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保国;何黎明;余英教;朱飚;李平安;李冲;郭铭;梁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 、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 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作者:张敏;段惠玲;朱美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首诊于眼科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眼科临床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于眼科,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38例(49眼)患者,眼科门诊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瞳孔反射、眼压、裂隙灯、视野、散瞳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及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CDFI).结果 38例(49眼)患者均为颈动脉狭窄.眼部表现为一过性黑曚18例18眼,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11例18眼,视力突然下降6例10眼,突然视物不见2例2眼.持续高眼压1例1眼.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因眼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而就诊于眼科,眼科医生应该高度重视,及时排查,以免延误诊治.

    作者:王淑莉;刘晓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及伴有脊髓受伤的临床诊疗.方法 对我院2007-09~2010-08接诊入院的40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为治疗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A组采用前路降压,自己提供骨植入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患者采用后路径,对照A、B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血液损失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B组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手术用时短、手术血液损失量少,A、B 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B组,A、B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缺乏稳定压缩或瞬时间骨折伴随脊髓受伤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宇;陈清汉;马希峰;来秋山;张明生;任强;张仲宁;邵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弥可保组)40例,在常规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0.5 mg im qd.对照组40例,给予VitB120.5 mg im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2009年中国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中面神经功能主观检测评分表进行面神经功能的测评,以评价疗效.结果弥可保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弥可保及VitB12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均有良好效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作者:刘新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9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0.82%,患者脑血管血流速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以较大改善(P<0.05).结论 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华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产后精神障碍30例诊治分析

    孕产妇在妊娠期、产褥期和分娩期,均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改变和压力,如调理不好,极易造成精神障碍[1].分娩虽是产妇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分娩过程亦是一种躯体和心理的应激,产后特别易诱发精神障碍.产后精神障碍指产后4~6周发生的精神障碍,包括产后烦躁、抑郁和产后精神病,严重者会出现自杀和杀死婴儿的危险,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2].产后精神障碍虽是一种良性的精神障碍,但如果不能早发现、早治疗,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邵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斑块所致动脉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根据中医督任不调机制自拟中药动脉清汤药,4 g/次,早晚各1次水煎冲服.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轻者服药1 a,重者服药1.5 a.结果 病人服药后15 d症状有所缓解;45 d症状明显缓解;6个月软斑块大部分过渡为混合斑块及硬斑,小斑块消失,混合斑、硬斑有所缩小.轻症患者1 a大部分混合斑块、硬斑块缩小或消失,由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减轻或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清汤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引起的动脉狭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天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12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对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2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38例患者脑室形态恢复正常;随访发现1例分流管阻塞行分流管置换术.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脑积水的一种主要的手术方式,可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明明;金澎;宋海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术中并发症发生与防治方法.方法 对5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快速应对处理.结果 56例患者共59枚支架辅助栓塞,其中2例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及时经微导管支架腔内接触溶栓,恢复血流.2例术中大出血终止介入栓塞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死亡.其余患者均辅助栓塞成功.结论 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神经介入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可能发生支架腔内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作者:闫保君;水少锋;韩新巍;刘佳;石瑾;苏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 了解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06~2010-06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的112例婴幼儿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定患儿的智力水平,观察并比较不同智力水平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结果 智力水平中等者12例均治疗有效,中下水平者有效率95.83%,边缘状态有效率77.50%,低下水平有效率58.33%,四个不同智力水平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智力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刘冬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帕罗西汀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估帕罗西汀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对2009-01~2010-12住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估,将HAMA评分≥14及HAMD评分≥17的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根治手术+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改良根治手术治疗.观察4周,比较2组术后精神情绪变化及手术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与术前基线检查相比,术后1周研究组HAMD评分大于对照组(4.3±1.6、2.7±1.5;F=0.81,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研究组HAMD和HAMA评分均大于对照组(HAMD:12.4±1.4、5.5±1.9,F=1.9,P<0.05;HAMA:9.3±2.1、4.5±1.3,F=5.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创面愈合天数明显缩短(9.0±2.1、19.9±5.8,F=9.914,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实验组患者焦虑缓解率(80.0%,36/45) 高于对照组(33.3%,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抑郁情绪缓解率(88.9%,40/45) 也高于对照组( 46.7%,21/45)(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帕罗西汀抗抑郁焦虑治疗较单纯手术治疗疗效更好.

    作者:李文涛;王冰;冯淑曼;张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脑干出血4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干出血的出血量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保守治疗的45例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出血量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存活27例,其中生活自理11例,其余患者均有较严重功能障碍;死亡18例,病死率40%.结论 高血压性脑干出血量越大,预后越差,血肿量>7.5 mL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分水岭.

    作者:罗卫;柯尊华;胡珍渊;方永军;王更新;张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西酞普兰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9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2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布洛芬300 mg,1次/d,疗程8周;治疗组(西太普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片20 mg,1次/d,疗程6周.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西酞普兰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布洛芬组.结论 治疗紧张性头痛西酞普兰效果满意,有应用价值

    作者:张中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注射用内给氧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我院2008-12~2010-03采用注射用内给氧对28例CO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12~2010-03收治64例CO中毒患者,患者均于发病2 h内急诊入院.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用内给氧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0~6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13~65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前中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明锁;徐家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早期临床与影像研究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早期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早期(发病72 h内)TOBS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 TOBS常有脑部多个区域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具有多发性,常累及幕上、幕下或丘脑双侧,病灶多位于丘脑、中脑、颞叶、枕叶、小脑等.本组34例中,治愈12例,好转16例,死亡6例.结论 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早期即有特点,二者结合尤其MRI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尽早溶栓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早期出现意识障碍病例预后较差.

    作者:王会喜;白宏英;高敬平;韩东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天智颗粒治疗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天智颗粒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5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135例,常规组130例,2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智颗粒应用方便,安全可靠,治疗眩晕特别是肝阳上亢证型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常振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