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艳杰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64例脑卒中患者中48例继发性癫(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的发生率为8.5%,其中早发型癫(癎)35例(72.9%),复发8例,均在3周内死亡,死于脑疝、再出血、感染性疾病或癫(癎)持续状态.晚发型癫(癎)13例(27.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癎)以早发型为主,以皮质病灶多见,早发型癫(癎)伴全面性发作患者预后欠佳.
作者:马任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发作后会进展为完全性脑卒中[1].积极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近2a来收治的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TIA的重视和积极防治意识.
作者:薛俊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2005-01~2010-01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98例个体化常规治疗,治疗组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应用纳洛酮,连续14 d,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3天、7天、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98.0%,对照组8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显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68.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细胞保护剂.
作者:吕爱红;王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鼓室内注射甲基泼尼松龙对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将45例伴有糖尿病的突聋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甲基泼尼松龙鼓室注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0.25、0.5、1.0、2.0、4.0 kHz 等5个频率的听阈提高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21% (15/23)及81.8%(18/22),在5个频率的平均听阈改善分别为21.3、43.2 dB.结论 甲基泼尼松龙鼓室内注射能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突聋疗效,且鼓室给药避免了激素全身使用的不良反应.
作者:贺星华;庞超;张智风;罗大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和磁共振波谱(MRS)、术中快速冰冻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对比分析,为胶质瘤术前、术中诊断和分级提供更详实的依据.方法 对37例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检查,测定肿瘤实质部分、对照侧ADC值、其比值(rADC);测定脑胶质瘤中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水平及其比值,将结果与术中和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1~2级)ADC值和rADC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3~4级)(P<0.05),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NAA/Cho和NAA/Cr与肿瘤级别呈明显负相关(P<0.05),Cho/Cr与胶质瘤级别呈正相关(P<0.05),磁共振病理分级与病理分级准确率81.7%.结论 ADC值和MRS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相关性.
作者:赵东晖;李庆军;何建芳;方学文;卢义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9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0.82%,患者脑血管血流速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以较大改善(P<0.05).结论 依那普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华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惊厥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是由某种或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复杂,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智力的发育,留下严重后遗症机会大大增加[1].我院2005-04~2010-04共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7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康银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对国内现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研究现状,提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设想,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作者:豆银霞;侯蔚蔚;杨培常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癔症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多发生于成人,儿童则少见.我县某学校儿童因接种乙脑疫苗,集体发作转换型癔症8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17例,女67例;年龄9~14岁,平均12岁;接种至发病2~10 h不等.
作者:罗觉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甲状腺不规则切除术遵循了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外科治疗原则且临床上易于掌握,能预防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减少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减少了副损伤.柘城县人民医院2006-01~2010-01行不规则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6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单盲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及常用脑血管病治疗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用脑血管病治疗剂治疗,疗程14 d.结果 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更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邹利添;古金花;陈国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 、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ACA及GMP-140,用 CHOD-PAP及GPO-POD法测定其血脂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全血PLT数量.结果 ACA的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CA水平变化与GMP-140、血小板、血脂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ACA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中同GMP-140、血小板、血脂共同发挥作用,或促进诸如GMP-140、血小板、血脂等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作者:张敏;段惠玲;朱美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弥可保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弥可保组)40例,在常规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理疗的基础上给予弥可保0.5 mg im qd.对照组40例,给予VitB120.5 mg im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2009年中国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1]中面神经功能主观检测评分表进行面神经功能的测评,以评价疗效.结果弥可保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弥可保及VitB12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单侧)均有良好效果,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作者:刘新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51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服其他抗高血压药物1周后,给予缬沙坦80 mg口服,1次/d,治疗4周.结果 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结论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
作者:胡浩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于48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给药(1 mg/h)14 d,之后改为口服20 mg,3次/d,14 d,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且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作者:张永利;郝国;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基层卫生院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但重度HIE患儿永久性脑功能缺陷仍时有发生.2005-06~2010-06我科共收治28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抚触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书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中药泡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降糖药物和应用胰岛素.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联合中药浴,2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2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府逐瘀汤联合中药泡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铁中;刘金顶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介入栓塞此类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所有患者均全麻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栓塞,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 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的合适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徐浩文;付振强;孙石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探讨糖尿病伴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79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达34.1%,抑郁症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程、慢性并发症、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抑郁症对糖尿病患者的进展和预后均有不良影响,两者关系密切.
作者:郭慧;陈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关系,揭示SEP对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神经传导(NCV)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双侧胫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对两组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进行t检验.同时对52例患者均进行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与SE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SEP的P4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9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与NCV不相关(P>0.05).结论 SEP为糖尿病并发深感觉障碍中枢段病变提供了早期诊断的客观依据,SEP与NCV检测不相交.
作者:蔡慧敏;付志新;陈江云;张宁;陈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