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抚触临床观察

安书强

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缺血, 脑病
摘要:随着基层卫生院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但重度HIE患儿永久性脑功能缺陷仍时有发生.2005-06~2010-06我科共收治28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抚触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及伴有脊髓受伤的临床诊疗.方法 对我院2007-09~2010-08接诊入院的40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分为治疗组(A组)20例和对照组(B组)20例,A组采用前路降压,自己提供骨植入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患者采用后路径,对照A、B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血液损失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B组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手术用时短、手术血液损失量少,A、B 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优于B组,A、B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缺乏稳定压缩或瞬时间骨折伴随脊髓受伤患者,神经损伤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宇;陈清汉;马希峰;来秋山;张明生;任强;张仲宁;邵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抚触临床观察

    随着基层卫生院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但重度HIE患儿永久性脑功能缺陷仍时有发生.2005-06~2010-06我科共收治28例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抚触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书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SF-36量表测量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目的 评价SF-36量表测量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2009-03~2011-06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偏头痛的136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F-36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自填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F-36信度测量用重测信度和Cronbach'α系数,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效度.结果 (1SF-36重测信度:精神健康(MH)为0.68,其余领域信度值均>0.7;Cronbach's a系数:精神健康(MH)为0.52,其余领域系数均>0.7.(2)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量表的8个维度;内容效度:各条目与其相应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43~0.79之间.结论 应用SF-36量表对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王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集体发作儿童转换型癔症84例临床分析

    癔症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多发生于成人,儿童则少见.我县某学校儿童因接种乙脑疫苗,集体发作转换型癔症8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17例,女67例;年龄9~14岁,平均12岁;接种至发病2~10 h不等.

    作者:罗觉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性脊髓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与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关系,揭示SEP对糖尿病合并深感觉障碍的定位价值,并将诱发电位结果与神经传导(NCV)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糖尿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双侧胫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测定,对两组SEP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进行t检验.同时对52例患者均进行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与SE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SEP的P40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9波幅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与NCV不相关(P>0.05).结论 SEP为糖尿病并发深感觉障碍中枢段病变提供了早期诊断的客观依据,SEP与NCV检测不相交.

    作者:蔡慧敏;付志新;陈江云;张宁;陈明月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1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51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服其他抗高血压药物1周后,给予缬沙坦80 mg口服,1次/d,治疗4周.结果 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结论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

    作者:胡浩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鼓室内注药治疗糖尿病伴发突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鼓室内注射甲基泼尼松龙对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将45例伴有糖尿病的突聋患者随机分为2个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甲基泼尼松龙鼓室注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0.25、0.5、1.0、2.0、4.0 kHz 等5个频率的听阈提高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5.21% (15/23)及81.8%(18/22),在5个频率的平均听阈改善分别为21.3、43.2 dB.结论 甲基泼尼松龙鼓室内注射能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突聋疗效,且鼓室给药避免了激素全身使用的不良反应.

    作者:贺星华;庞超;张智风;罗大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及甲氨蝶呤治疗狼疮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及甲氨蝶呤治疗狼疮脑病的疗效.方法 对16例狼疮脑病患者应用500 mg甲基强的松龙静滴,连续3 d,同时甲氨喋呤及地塞米松各5 mg鞘内注射,1周1~2次,观察临床症状及脑脊液指标.结果 缓解13例,有效2例,死亡1例.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及甲氨蝶呤是治疗狼疮脑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宛哲;王建生;赵瑛瑛;张文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甲状腺手术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RLN)对预防和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41例甲状腺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组(189例)暂时性神经损伤3例,永久性神经损伤1例,总损伤率2.11%;未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组(52例)暂时性损伤2例,永久性损伤2例,总损伤率7.70%,2组神经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中常规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时能显著降低喉返神经损伤.

    作者:马九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神经疾病专题讲座在神经病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要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要医术精湛,必然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积累临床经验[1].神经病学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神经解剖的复杂性使得医学生学习神经病学普遍感到困难.我院神经病学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历时2 a,研究生在病房和住院医师共同管床,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临床技能.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专科技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神经疾病专题讲座,以此来加强神经病学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

    作者:宋波;王景涛;付振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出血并低钠血症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6例脑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56例低钠血症患者在给予补钠及对症治疗后血钠均恢复正常.结论 低钠血症是脑出血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可能与呕吐、利尿、脱水剂应用及脑性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有关.

    作者:李爱丽;王五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注射用内给氧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我院2008-12~2010-03采用注射用内给氧对28例CO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12~2010-03收治64例CO中毒患者,患者均于发病2 h内急诊入院.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用内给氧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0~6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13~65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前中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明锁;徐家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17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建立ATM的诊断标准,对我院1992~2009年间收治的117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ATM患者中发病高峰年龄为11~50岁,占全部病例的86.1%;11~2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达26.9%.夏秋两季ATM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8%;从城乡差别来看,农村病人占71.2%.ATM患者瘫痪的高峰时间分别为5.86 d和11.21 d.42例患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短程冲击治疗,23例患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52例患者采用常规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及B族维生素和神经营养药等综合治疗.3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45%、48%和44%;好转率为37%、33%、39%;无效率为18%、19%和17%.结论 尽管ATM是一种散发性、少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但在发病年龄、季节、城乡区域等方面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取决于受累脊髓的阶段和病变范围,皮质激素疗法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耿海峰;袁宝强;程华;戴园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于48 h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给药(1 mg/h)14 d,之后改为口服20 mg,3次/d,14 d,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且会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作者:张永利;郝国;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12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对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2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38例患者脑室形态恢复正常;随访发现1例分流管阻塞行分流管置换术.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脑积水的一种主要的手术方式,可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明明;金澎;宋海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6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囊性动脉瘤均完全夹闭;1例夹层动脉瘤切开夹层动脉壁后,行血管成形术.结论 显微外科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瘤效果良好.

    作者:宁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斑块所致动脉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根据中医督任不调机制自拟中药动脉清汤药,4 g/次,早晚各1次水煎冲服.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轻者服药1 a,重者服药1.5 a.结果 病人服药后15 d症状有所缓解;45 d症状明显缓解;6个月软斑块大部分过渡为混合斑块及硬斑,小斑块消失,混合斑、硬斑有所缩小.轻症患者1 a大部分混合斑块、硬斑块缩小或消失,由斑块引起的血管狭窄减轻或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清汤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引起的动脉狭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天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治疗硬膜外血肿21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2002-03~2010-07对21例外伤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采取CT定位单管置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58岁.平均31.8岁.有原发昏迷病史6例,无昏迷病史15例;头疼21例,伴恶心呕吐7例.受伤部位:额顶5例,颞顶14例,枕顶2例.术前GCS评分10~15分,其中10~13分8例,>13~15分13例.有明显颅骨骨折14例,其中1例为开放性粉碎性凹陷骨折(骨折范围<1 cm).无明显颅骨骨折7例.出血量:21例患者入院时均经CT检查证实为硬膜外血肿,术前查CT部分患者血肿量较前略有增加,均无明显脑挫伤及脑内血肿.

    作者:崔丙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首诊于眼科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眼科临床表现,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于眼科,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38例(49眼)患者,眼科门诊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瞳孔反射、眼压、裂隙灯、视野、散瞳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及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CDFI).结果 38例(49眼)患者均为颈动脉狭窄.眼部表现为一过性黑曚18例18眼,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11例18眼,视力突然下降6例10眼,突然视物不见2例2眼.持续高眼压1例1眼.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因眼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而就诊于眼科,眼科医生应该高度重视,及时排查,以免延误诊治.

    作者:王淑莉;刘晓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西酞普兰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9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2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布洛芬300 mg,1次/d,疗程8周;治疗组(西太普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片20 mg,1次/d,疗程6周.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西酞普兰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布洛芬组.结论 治疗紧张性头痛西酞普兰效果满意,有应用价值

    作者:张中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