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周振宇;龚洪涛;郭新贵
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作者:周琳妮;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278例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与心向量图(VCG)的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早期死亡率较高.迅速的诊断检查和明确的临床识别,对病人的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心电图变化虽无特异性,但对判断夹层累及部位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将1994~2002年诊治的33例本病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董玲玲;周海芳;洪焕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流行性出血热可引起心脏病变,致心电图异常改变,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屡有报道.本文对我院多年收治的58例患者有关心电图改变,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吴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分析2000年1月~2000年12月158例子宫肌瘤住院病人及99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索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心电图ST-T改变的关系.
作者:王蓉;李京婴;郭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25岁.宫内孕临产入院.平素健康,无特殊病史记载.临床印象:G1P0 41周头位.体查:体温36.4℃,心率84次/min,血压106/70mmHg.听诊律齐,各瓣膜区无异常杂音,双肺音清,胎心150次/min,B超示:双顶径9.3cm,胎心胎动活跃,宫底胎盘,成熟度Ⅲ级,羊水指数约8.2cm,羊水浑浊,胎位头位.
作者:闫志刚;郭忠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对老年人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将206例分为疼痛组(A组)148例、无痛组(B组)58例,分析两组梗死部位分布、死亡原因及住院病死率.结果前间壁+下壁组发生率高于A组(P<0.005),B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05),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结论梗死面积是决定本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作者:王肖龙;冯其茂;薛金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重症型心肌炎显著增多.其中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心电图可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本文结合13例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其心电图及临床特点.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作者:吕剑平;吕进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心电图示广泛前壁AMI,入院后10min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mg无效.以200J电击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心肺复苏约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转清,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min,即给予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滴入约75万单位时,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室颤.
作者:董新;张琳;常文利;谢鹏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频发室早(SFPVS)时段、峰值与各病组的关系.方法采用DCG监测分析100例24h室性早搏(PVS)总数大于3000次以上患者的资料.结果SFVS与心脏受损程度、心脏负荷变化及交感神经张力影响有关.SFPVS发生率冠心病组(A组)52.3%,其它心脏病组(B组)40.1%,非心脏组(C组)7.6%.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背景下的SFPVS应重点检测,积极治疗.
作者:曲俐玲;于庆春;万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R-T夹角及QRS-T夹角的变化,评价体表心电图所测定的QT离散度(QTcd)的可取性.方法随机抽样551例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资料,以微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取QTcd及R-T夹角、QRS-T夹角数据.按QTcd≤50ms或>50ms分为2组;R-T夹角和QRS-T夹角按一定绝对值大小范围分为正常及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QTcd值随R-T、QRS-T夹角绝对值增大而增大,两组QTcd的R-T、QRS-T夹角分布明显不同,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50ms的R-T夹角异常率为54.35%,QRS-T横面、额面夹角的异常率分别是57.61%、87.87%,明显>正常组(P分别<0.005和0.01).结论QTcd的变化与R-T夹角、QRS-T夹角有相关性,与角度的绝对值大小呈正比关系,符合心电图导联与心向量的2次投影理论.体表所测QTcd受R-T、QRS-T夹角的变化影响,不足以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差异,其临床应用是不可取的.
作者:黄露;刘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90例,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报告如下.
作者:陈咏梅;王超英;孙海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