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作者:高迎春;武云涛;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子宫内膜癌(EMC)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对1999年1月~2002年6月住院手术的50例老年性本病患者术前心电图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霞;徐洪云;孙彩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室扑动是心律失常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常为心室颤动的前期,紧急直流电除颤是唯一治疗方法[2].现将我院应用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3例心室扑动报道如下.
作者:孟静;陈学艳;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10多年来,我们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患者362例.其中,青年肺心病36例,现与随机抽取的66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孙学东;任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以及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者根据溶栓后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依据临床间接判断冠脉再通的标准观察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T波倒置组(A组)与未倒置组(B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8%和22.2%(P<0.01).结论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参考指标.
作者:洪少勇;雷奕祺;陆秀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4岁.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1W.体检:BP110/65mmHg,心率106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49s,P-R间期0.36~0.38s,除P4、P15、P20后见QRS波脱落,多数P波在前QRS波之后及T波之前(图略).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儿重型心肌炎(A组)心室晚电位(VLP)与室性心律失常(VT)者中的发生率.方法对40例A组患儿合并心律失常事件(AE)和VT患儿进行VLP检测.结果A组VLP阳性率高达75.68%与正常对照组(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VLP阳性者AE及VT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率分别为78.95%(30/38)和96.30%(26/27).结论提示VLP对预测和估测小儿重型心肌炎病情重危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德利;齐垚;孙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作者:魏留臣;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流行性出血热可引起心脏病变,致心电图异常改变,早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屡有报道.本文对我院多年收治的58例患者有关心电图改变,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吴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粘液水肿性心脏病(MHD)QT、JT离散度.方法测量27例MHD患者(A组)12导联的心电图并与匹配27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MHD患者的QTd、JTd值分别比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QTd、JTd明显延长说明MHD者存在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临床上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瑞凤;刘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ICIAB)的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房颤(P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44例ICIAB的P波.根据是否发生PAf分为房颤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对P波大时限Pmax和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Pmax无显著差异(P>0.05),Pd显著差异(P<0.01).结论Pd对预测ICIAB者是否发生Af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长勇;魏毅民;宋华静;丁兆銮;李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中P波消失,f波代之.额面电轴左偏-43°.Ⅰ、aVL呈qRs,Ⅱ、Ⅲ、aVF呈rS,SⅢ>SⅡ,QRS>0.12s,为左前分支阻滞(LAFB)(图略).图1为同一帖心电图,V2、V5分别为连续记录.
作者:刘军;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左束支阻滞(LBBB)的动态变化,研究LBBB合并电轴左偏(LAD)的意义.方法对60例LBBB者的一系列12导心电图作回顾分析,其中9例作了长时间观察.结果检出LBBB合并LAD20例(占33.3%),其中冠心病12例(占20例的60%)、心肌病5例、高血压2例,其他1例.9例长期观察者,7例先有左前分支阻滞(LAFB)以后发展成为LBBB并LAD.结论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者发生的LBBB并LAD,是LBBB加LAFB或左束支分支同时阻滞、LAFB阻滞程度重于左后分支阻滞(LAPB).
作者:王莉;易军;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60例甲亢病人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除外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秋平;宋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危老人.由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手术的创伤、出血、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易使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重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苏秋菊;王坚群;单向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作者:周琳妮;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的诊断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报道RVMI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2%~43%[1],系由于右冠脉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2].
作者:杨苏萍;王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极化液、美托洛尔及其合用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率变异性(HRV)和心肌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35只新西兰兔,冠脉左室支(LAD)的复制动物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极化液、美托洛尔,观察其对HRV、心脏复极化离散度(△APD)和触发活动的影响.对各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AD阻断后HRV各项指标减少,△APD增加,触发活动增多,HRV与△APD有明显的相关性.极化液及美托洛尔能明显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HRV各项指标,改善△AAPD.二药合用效果更佳,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及延迟后除极(EAD、DAD)振幅,减少其发生率(P<0.01).结论极化液、美托洛尔在AMI时有维持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增加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的作用;二药合用可预防和中止触发活动,可能是其抗室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朱俏萍;区文超;黄建华;李奇林;刘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作者:邓万俊;覃事范;郑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