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颤伴3相右束支阻滞及早搏后QRS正常化

魏留臣;徐韬

关键词:房颤,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早搏后, 同步记录, 冠心病史, 胸闷, 形态, 心悸, 图示, 患者, 导联
摘要: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附100例分析)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14例老年起搏器患者心电图随访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与长程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心率变异性(HRV)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本文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冠心病患者的HRV,以判断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评价

    为评价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准确率,采用美国GP-9000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监测1 000例患者,并与人工分析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正常组诊断的准确性符合率为70.1%,特异性为75%.对病理组诊断的敏感性为90.5%,假阳性率为8.2%,而对房性心律失常、房室混合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5%和80%.

    作者:丁嘉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2例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房颤是常见而又复杂的快速心率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5%以上,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导致心室停搏,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阿-斯综合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对62例阵发性房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姜慧珍;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电向量图对Ⅱ、Ⅲ、aVF边缘性Q波的鉴别诊断价值

    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2例心房晚电位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关联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作者:王肖龙;冯其茂;薛金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78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图与心向量图的诊断价值比较

    对278例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与心向量图(VCG)的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对老年人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部位与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将206例分为疼痛组(A组)148例、无痛组(B组)58例,分析两组梗死部位分布、死亡原因及住院病死率.结果前间壁+下壁组发生率高于A组(P<0.005),B组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05),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结论梗死面积是决定本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致QRS、T双重手风琴样效应

    患者男,71岁.安装VVI起搏器4年来我院复查心电图,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频率74次/min,可见窦性夺获,窦性夺获的QRS后T波倒置,并由深变浅,可见窦性心律与心室起搏波形不同比例的融合.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T波电张力性调整致T波手风琴效应;③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室性融合波呈手风琴效应;④VVI起搏器功能正常.

    作者:邹永平;马伟;王凤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ECG表现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重症型心肌炎显著增多.其中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心电图可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本文结合13例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其心电图及临床特点.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Niagara瀑布样T波2例

    例1,患者女,73岁.1d前食肉丸不久感到上中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恶心、呕吐1次,吐出胃内容物,伴轻度腹泻.有慢支炎、肺气肿史10年.查体:桶状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力英;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并发心肌梗死的观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危老人.由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手术的创伤、出血、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易使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重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苏秋菊;王坚群;单向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电图改变

    充血性心务衰竭(CHF)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 500万人,欧美国家亦有600~700万人患CHF,每年大约有100~200万新发病人[1、2],因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等而异.缺血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高发锥虫病为CHF的常见原因.

    作者:孙广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致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特点及处理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TCA术中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体会,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入选的59例AMI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及PACT支架术.结果术中共有48例心电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发生(发生率81.4%),属于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者35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72.9%.非再灌注心律失常13例,占全部心律失常的27.1%,明显低于再灌注心律失常(P<0.01).结论AMI急诊PTCA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李向东;魏国峰;于键;马玉荣;关红;赵香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方法对180例患者常规12导联记录ST-T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与UCG检查对比.结果ST-T改变者中89例(49.4%)UCG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节段性运动减低,有的丧失运动或收缩期增厚;15例(8.3%)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内径增宽,运动僵硬,重搏波消失;9例(5%)示主动脉瓣钙化,回声增强,5例(2.78%)示左室腔假腱索;余72例未显示主动脉及心内结构异常.结论UCG比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更敏感,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

    作者:王贤春;李年令;刘祥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以及对冠脉再通判断的价值.方法对4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者根据溶栓后24h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依据临床间接判断冠脉再通的标准观察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T波倒置组(A组)与未倒置组(B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2.8%和22.2%(P<0.01).结论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参考指标.

    作者:洪少勇;雷奕祺;陆秀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QRS记分与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关系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常规心电图QRS记分与左室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5例AMI的QRS记分与用二维超声测得的LVEF、EDV、ESV、GWMI、RW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QRS记分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与EDV、ESV、GWMI、RWM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QRS记分可用来估测AMI的左室功能,特别是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

    作者:曹国强;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