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例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周琳妮;张文篪

关键词:左后胸导联, 心电图, 正常成人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

    目的研究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对139例雷达工作人员进行心电图测试,测试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雷达工作人员QRS时间延长和QT离散度增高,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CRBBB)者明显增多.结论射频电磁场能影响心电传导,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朱强;金永玲;姜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患者女,66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无心悸、胸闷、头昏、黑蒙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及糖尿病等病史.常规心电图(图略),P波顺序出现,P-R间期0.28s,P-P间期0.85s,心率72次/min,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束支阻滞合并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58例子宫肌瘤及9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ST-T改变的对比分析

    本文分析2000年1月~2000年12月158例子宫肌瘤住院病人及99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索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心电图ST-T改变的关系.

    作者:王蓉;李京婴;郭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肌炎与T波电交替

    患者女,2岁.2月前有上感病史,近期咳嗽、哭闹,查心肌酶:AST 54u/L、CK 212u/L、CK-MB 48u/L、LDH 518u/L,HBDH478u/L.以心肌炎收入院.入院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室间隔略变薄(0.24)cm.运动度略减低,左室下壁局部心肌回声增强、变薄、运动度明显减低.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Q-T间期延长,平均0.72s.

    作者:邓新;姜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钾致三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28岁.因误食不洁食物后连续呕吐、腹泻,头晕、乏力6h入院.查体:BP 110/70mmHg,神清,两瞳孔(-),口角无歪斜,颈软,心音低,律齐.实验室检查:血钾1.5mmol/L,Na+、Cl-、Ca2+均正常.临床诊断:低血钾.入院时ECG示:窦性P波形态一致,QRS形态一致,P、QRS完全分离,心房率98次/min,心室率64次/min,ST-T改变明显.

    作者:陈艳;蒋丽君;张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并发心肌梗死的观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危老人.由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手术的创伤、出血、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易使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重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苏秋菊;王坚群;单向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14例老年起搏器患者心电图随访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肺心病心电图36例临床分析

    近10多年来,我们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患者362例.其中,青年肺心病36例,现与随机抽取的66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孙学东;任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粘液水肿性心脏病QT、JT离散度分析

    目的了解粘液水肿性心脏病(MHD)QT、JT离散度.方法测量27例MHD患者(A组)12导联的心电图并与匹配27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MHD患者的QTd、JTd值分别比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QTd、JTd明显延长说明MHD者存在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临床上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瑞凤;刘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QRS记分与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关系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常规心电图QRS记分与左室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5例AMI的QRS记分与用二维超声测得的LVEF、EDV、ESV、GWMI、RW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QRS记分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与EDV、ESV、GWMI、RWM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QRS记分可用来估测AMI的左室功能,特别是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

    作者:曹国强;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能显著降低CCHD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电图改变

    充血性心务衰竭(CHF)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 500万人,欧美国家亦有600~700万人患CHF,每年大约有100~200万新发病人[1、2],因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等而异.缺血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高发锥虫病为CHF的常见原因.

    作者:孙广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房颤伴3相右束支阻滞及早搏后QRS正常化

    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作者:魏留臣;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饮酒后致高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38岁.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以往体检心电图正常.有时偶饮少量白酒或啤酒未曾感到不适.本次来医院就诊前,与友相聚,一时兴奋饮高度白酒约200ml,酒后感头晕、胸闷、憋气,即来医院就诊.经查:BP 16/9KPa,听诊双肺无异常,心率慢46~50次/min,节律欠规正,无各种杂音,心音略低钝.心电图显示:大部分窦性P波受阻而未下传至心室,P波数目较QRS多,且多呈房室分离状,但偶有心室夺获(即窦性下传引起的QRS波).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致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ICIAB)的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房颤(P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44例ICIAB的P波.根据是否发生PAf分为房颤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对P波大时限Pmax和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Pmax无显著差异(P>0.05),Pd显著差异(P<0.01).结论Pd对预测ICIAB者是否发生Af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长勇;魏毅民;宋华静;丁兆銮;李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房早伴室内差传呈左束支阻滞型1例

    患者男,83岁.因长期饮酒出现上腹部灼热不适,突然黑便来院就诊.体检:T 36.5℃,P 74次/min,BP 125/75-mmHg,R 17次/min,神志清,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肾功能不全,尿量少.

    作者:王炳静;管爱静;邢花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室性扑动的监护

    心室扑动是心律失常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常为心室颤动的前期,紧急直流电除颤是唯一治疗方法[2].现将我院应用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3例心室扑动报道如下.

    作者:孟静;陈学艳;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0例小儿室早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作者:吕剑平;吕进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