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蒋丽君;张慧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作为首选降压药物已被临床高度重视,为探讨其对高血压的疗效,尤其是高血压病Ⅱ期、心脏室间隔及后壁增厚的逆转效果,通过临床UCC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白霞;贾邱彦;冯桂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对139例雷达工作人员进行心电图测试,测试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雷达工作人员QRS时间延长和QT离散度增高,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CRBBB)者明显增多.结论射频电磁场能影响心电传导,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朱强;金永玲;姜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作者:邓万俊;覃事范;郑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电图(ECG)上尽早识别心肌梗死(MI),对治疗和预后极为关键.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AMI在临床上不到50%,约一半的ECG表现不典型.现将影响MI心电图诊断因素及诊断中应注意事项述诉.
作者:徐丽萍;徐雅丽;张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90例,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报告如下.
作者:陈咏梅;王超英;孙海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心电图示广泛前壁AMI,入院后10min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mg无效.以200J电击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心肺复苏约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转清,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min,即给予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滴入约75万单位时,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室颤.
作者:董新;张琳;常文利;谢鹏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的诊断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报道RVMI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2%~43%[1],系由于右冠脉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2].
作者:杨苏萍;王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作者:周琳妮;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间歇性胸闷、心悸3d,干活时突然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气急,双肩及两上肢麻木1h.体检:神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P 56次/min,BP 110/80mmHg,心音低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急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QRS波呈室上性,Ⅱ、Ⅲ、aVF导联呈R型,V1和V3导联呈rS型,Ⅲ、aVF的ST段轻微压低,各导联可见提前出现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QRS时限0.12s,在Ⅱ、Ⅲ、aVF、V1、V3导联的早搏呈qR型,q波时限>0.04s,部分Q波振幅>R/4,在QRS波后约0.08s可见P-波,Ⅲ、aVF、V1及V3导联出现连续2个提前畸形的QRS波,分别呈QRS型,QR型或rS型,Q波时限>0.04s,振幅亦>R/4波,代偿间歇完全,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室早(偶呈成对),部分伴室房传导.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2岁.因胸闷、头晕、乏力半年,加重1W就诊,门诊以冠心病收住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精神状态可,心脏听诊无杂音,心率平均45次/min,血压140/80mmHg,呼吸15次/min,心脏X线未见异常.心脏B超:左室稍大,左室功能正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不齐,心率40次/min,伴有交接性逸搏.
作者:牛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4岁.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1W.体检:BP110/65mmHg,心率106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49s,P-R间期0.36~0.38s,除P4、P15、P20后见QRS波脱落,多数P波在前QRS波之后及T波之前(图略).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作者:魏留臣;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10多年来,我们共收治慢性肺心病患者362例.其中,青年肺心病36例,现与随机抽取的66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熙刚;孙学东;任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方法对180例患者常规12导联记录ST-T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与UCG检查对比.结果ST-T改变者中89例(49.4%)UCG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节段性运动减低,有的丧失运动或收缩期增厚;15例(8.3%)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内径增宽,运动僵硬,重搏波消失;9例(5%)示主动脉瓣钙化,回声增强,5例(2.78%)示左室腔假腱索;余72例未显示主动脉及心内结构异常.结论UCG比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更敏感,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
作者:王贤春;李年令;刘祥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咳嗽引起心律失常报告不多,发生房颤尤为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23岁,学生.既往体健,发病前无任何不适感.正准备午睡时咳嗽1~2声后自觉心悸不适,自己步行来作心电图检查,图示:各导联无P波,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f波.QRS波呈室上型,R-R绝对不等,振幅不一,心室率为167次/min,呈快速房颤.
作者:李英华;王彦卿;李增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作者:王肖龙;冯其茂;薛金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1临床资料例1男婴,35天.因精神萎糜、纳差、气喘1d收入院,听诊心率2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SVT,QRS波呈室上性波型,P波难以分辨,心率240次/min.
作者:牛建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