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

牛建霞

关键词:小婴儿,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 临床资料, 杂音, 心电, 图示, 听诊, 收入, 气喘, 分辨, 波型, 报告
摘要:小婴儿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1临床资料例1男婴,35天.因精神萎糜、纳差、气喘1d收入院,听诊心率2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SVT,QRS波呈室上性波型,P波难以分辨,心率240次/min.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P波跨越T波和P波同时跨越T与P波现象各1例报告

    例1女性,54岁.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1W.体检:BP110/65mmHg,心率106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49s,P-R间期0.36~0.38s,除P4、P15、P20后见QRS波脱落,多数P波在前QRS波之后及T波之前(图略).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能显著降低CCHD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14例老年起搏器患者心电图随访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2例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房颤是常见而又复杂的快速心率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5%以上,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导致心室停搏,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阿-斯综合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对62例阵发性房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姜慧珍;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束支阻滞合并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分析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咳嗽引起阵发性房颤1例

    咳嗽引起心律失常报告不多,发生房颤尤为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23岁,学生.既往体健,发病前无任何不适感.正准备午睡时咳嗽1~2声后自觉心悸不适,自己步行来作心电图检查,图示:各导联无P波,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f波.QRS波呈室上型,R-R绝对不等,振幅不一,心室率为167次/min,呈快速房颤.

    作者:李英华;王彦卿;李增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58例子宫肌瘤及9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ST-T改变的对比分析

    本文分析2000年1月~2000年12月158例子宫肌瘤住院病人及99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索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心电图ST-T改变的关系.

    作者:王蓉;李京婴;郭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术后并发心肌梗死的观察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前列腺增生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本组均为高危老人.由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手术的创伤、出血、引流不畅、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易使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重者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作者:苏秋菊;王坚群;单向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引起假性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35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图为Ⅱ导联记录.可见P波顺序出现,正向传导,P-R间期0.16s,窦性P-P间期较规则为:0.80s.图中可见数组P波已经脱离了生理不应期,但是仍然出现传导迟延(上行P13P-R间期为0.36s;中行P5p-R间期为0.32s,下行P9P-R间期为0.32s)和传导中断(中行图R5、R6之后,下行Rt之后).

    作者:张燕玲;杨桂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0例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左后胸导联(V7~V9)的正常范围.方法对200例正常成人常规及V7~V9导联的P波、QRS波、Q波及ST-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V7~V9导联Q波时间均<40ms;ST段抬高绝大多数<0.5mm,占99%,仅2例抬高>1mm(占1%).结论V7~V9导联Q波时间≥40ms、ST段抬高>1.0mm,可诊断心电图异常.

    作者:周琳妮;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Niagara瀑布样T波2例

    例1,患者女,73岁.1d前食肉丸不久感到上中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恶心、呕吐1次,吐出胃内容物,伴轻度腹泻.有慢支炎、肺气肿史10年.查体:桶状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力英;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食管心房起搏治疗尖端扭转室性(附7例报告)

    我院近10年使用紧急临时食管心房起搏治愈7例尖端扭转型室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祥;闫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室性扑动的监护

    心室扑动是心律失常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常为心室颤动的前期,紧急直流电除颤是唯一治疗方法[2].现将我院应用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3例心室扑动报道如下.

    作者:孟静;陈学艳;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附100例分析)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60例甲亢者的心电图分析

    对60例甲亢病人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除外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秋平;宋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

    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冠心病与长程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心率变异性(HRV)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本文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冠心病患者的HRV,以判断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未下传的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患者女,66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无心悸、胸闷、头昏、黑蒙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及糖尿病等病史.常规心电图(图略),P波顺序出现,P-R间期0.28s,P-P间期0.85s,心率72次/min,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饮酒后致高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38岁.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以往体检心电图正常.有时偶饮少量白酒或啤酒未曾感到不适.本次来医院就诊前,与友相聚,一时兴奋饮高度白酒约200ml,酒后感头晕、胸闷、憋气,即来医院就诊.经查:BP 16/9KPa,听诊双肺无异常,心率慢46~50次/min,节律欠规正,无各种杂音,心音略低钝.心电图显示:大部分窦性P波受阻而未下传至心室,P波数目较QRS多,且多呈房室分离状,但偶有心室夺获(即窦性下传引起的QRS波).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