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王彦卿;李增平
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常规心电图QRS记分与左室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5例AMI的QRS记分与用二维超声测得的LVEF、EDV、ESV、GWMI、RW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QRS记分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与EDV、ESV、GWMI、RWMI呈明显正相关.结论QRS记分可用来估测AMI的左室功能,特别是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
作者:曹国强;汪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66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无心悸、胸闷、头昏、黑蒙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及糖尿病等病史.常规心电图(图略),P波顺序出现,P-R间期0.28s,P-P间期0.85s,心率72次/min,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1临床资料例1男婴,35天.因精神萎糜、纳差、气喘1d收入院,听诊心率2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SVT,QRS波呈室上性波型,P波难以分辨,心率240次/min.
作者:牛建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放射性核素及冠脉造影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的诊断水平随之提高.国内外报道RVMI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12%~43%[1],系由于右冠脉中段阻塞所致,少数左冠脉优势者可由旋支阻塞引起[2].
作者:杨苏萍;王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中P波消失,f波代之.额面电轴左偏-43°.Ⅰ、aVL呈qRs,Ⅱ、Ⅲ、aVF呈rS,SⅢ>SⅡ,QRS>0.12s,为左前分支阻滞(LAFB)(图略).图1为同一帖心电图,V2、V5分别为连续记录.
作者:刘军;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4岁.发作性心悸、胸闷3年,加重1W.体检:BP110/65mmHg,心率106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无异常.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49s,P-R间期0.36~0.38s,除P4、P15、P20后见QRS波脱落,多数P波在前QRS波之后及T波之前(图略).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性,80岁.临床诊断:肺性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反复咳嗽、憋喘20年、加重10d、神志不清3d入院.体检:T 36℃、P 80次/min,R 26次/min,BP 135/90mmHg,昏迷状态,憋喘貌、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罗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郭延红;王友武;张海玲;刘慧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A组)及对照组(B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能显著降低CCHD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可提高其临床疗效、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31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d而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示:Ⅰ、aVL、V5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1~1.2mV,以高侧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查体:神清、痛苦病容.BP120/98mmHg.
作者:高翔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功能及疗效.方法对114例植入各种类型起搏器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DCG)随访观察.结果经3个月~7年(平均4.8)年随访:各种类型起搏器有各自起搏特征及其工作模式,81%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感知不足4例,感知过度1例,心房电极移位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电池耗竭4例,死于心梗、脑出血、顽固性心衰4例.结论永久起搏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但必须定期随访,及时判断起搏系统故障,对准确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邢倩;杨奋;王凤秀;马伟;卢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作者:邓万俊;覃事范;郑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2岁.2月前有上感病史,近期咳嗽、哭闹,查心肌酶:AST 54u/L、CK 212u/L、CK-MB 48u/L、LDH 518u/L,HBDH478u/L.以心肌炎收入院.入院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室间隔略变薄(0.24)cm.运动度略减低,左室下壁局部心肌回声增强、变薄、运动度明显减低.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Q-T间期延长,平均0.72s.
作者:邓新;姜慧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方法对180例患者常规12导联记录ST-T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与UCG检查对比.结果ST-T改变者中89例(49.4%)UCG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节段性运动减低,有的丧失运动或收缩期增厚;15例(8.3%)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内径增宽,运动僵硬,重搏波消失;9例(5%)示主动脉瓣钙化,回声增强,5例(2.78%)示左室腔假腱索;余72例未显示主动脉及心内结构异常.结论UCG比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更敏感,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
作者:王贤春;李年令;刘祥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R-T夹角及QRS-T夹角的变化,评价体表心电图所测定的QT离散度(QTcd)的可取性.方法随机抽样551例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及心向量图资料,以微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取QTcd及R-T夹角、QRS-T夹角数据.按QTcd≤50ms或>50ms分为2组;R-T夹角和QRS-T夹角按一定绝对值大小范围分为正常及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QTcd值随R-T、QRS-T夹角绝对值增大而增大,两组QTcd的R-T、QRS-T夹角分布明显不同,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50ms的R-T夹角异常率为54.35%,QRS-T横面、额面夹角的异常率分别是57.61%、87.87%,明显>正常组(P分别<0.005和0.01).结论QTcd的变化与R-T夹角、QRS-T夹角有相关性,与角度的绝对值大小呈正比关系,符合心电图导联与心向量的2次投影理论.体表所测QTcd受R-T、QRS-T夹角的变化影响,不足以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差异,其临床应用是不可取的.
作者:黄露;刘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患者女,73岁.1d前食肉丸不久感到上中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放射.恶心、呕吐1次,吐出胃内容物,伴轻度腹泻.有慢支炎、肺气肿史10年.查体:桶状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王力英;周从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作者:高迎春;武云涛;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电图(ECG)上尽早识别心肌梗死(MI),对治疗和预后极为关键.实际上ST段抬高和Q波出现的典型AMI在临床上不到50%,约一半的ECG表现不典型.现将影响MI心电图诊断因素及诊断中应注意事项述诉.
作者:徐丽萍;徐雅丽;张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安装VVI起搏器4年来我院复查心电图,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频率74次/min,可见窦性夺获,窦性夺获的QRS后T波倒置,并由深变浅,可见窦性心律与心室起搏波形不同比例的融合.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T波电张力性调整致T波手风琴效应;③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室性融合波呈手风琴效应;④VVI起搏器功能正常.
作者:邹永平;马伟;王凤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