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UCG对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评价

白霞;贾邱彦;冯桂芹

关键词:依那普利, 治疗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临床, 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 室间隔, 心脏, 疗效, 后壁, 床高, 报告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作为首选降压药物已被临床高度重视,为探讨其对高血压的疗效,尤其是高血压病Ⅱ期、心脏室间隔及后壁增厚的逆转效果,通过临床UCC观察,报告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平板运动试验致持续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长间歇依赖性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作者:邓万俊;覃事范;郑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儿男性,7岁.因呕吐、心悸伴面色苍白1d而入院.体检:T36.5℃,BP100/70mmHg,神志清,精神疲倦,心率16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超声心动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各瓣膜无异常,心室舒缩功能正常,经X线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林毓群;李迪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食管心房起搏治疗尖端扭转室性(附7例报告)

    我院近10年使用紧急临时食管心房起搏治愈7例尖端扭转型室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祥;闫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粘液水肿性心脏病QT、JT离散度分析

    目的了解粘液水肿性心脏病(MHD)QT、JT离散度.方法测量27例MHD患者(A组)12导联的心电图并与匹配27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MHD患者的QTd、JTd值分别比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QTd、JTd明显延长说明MHD者存在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临床上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郑瑞凤;刘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ICIAB)的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房颤(P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44例ICIAB的P波.根据是否发生PAf分为房颤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对P波大时限Pmax和P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Pmax无显著差异(P>0.05),Pd显著差异(P<0.01).结论Pd对预测ICIAB者是否发生Af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长勇;魏毅民;宋华静;丁兆銮;李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咳嗽引起阵发性房颤1例

    咳嗽引起心律失常报告不多,发生房颤尤为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23岁,学生.既往体健,发病前无任何不适感.正准备午睡时咳嗽1~2声后自觉心悸不适,自己步行来作心电图检查,图示:各导联无P波,代之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f波.QRS波呈室上型,R-R绝对不等,振幅不一,心室率为167次/min,呈快速房颤.

    作者:李英华;王彦卿;李增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溶栓出现心室颤动1例

    患者男,60岁.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h急诊入院.心电图示广泛前壁AMI,入院后10min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mg无效.以200J电击除颤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心肺复苏约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转清,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min,即给予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滴入约75万单位时,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室颤.

    作者:董新;张琳;常文利;谢鹏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电图改变

    充血性心务衰竭(CHF)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 500万人,欧美国家亦有600~700万人患CHF,每年大约有100~200万新发病人[1、2],因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等而异.缺血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高发锥虫病为CHF的常见原因.

    作者:孙广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苏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

    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评价

    为评价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系统的准确率,采用美国GP-9000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监测1 000例患者,并与人工分析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正常组诊断的准确性符合率为70.1%,特异性为75%.对病理组诊断的敏感性为90.5%,假阳性率为8.2%,而对房性心律失常、房室混合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5%和80%.

    作者:丁嘉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钾致三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28岁.因误食不洁食物后连续呕吐、腹泻,头晕、乏力6h入院.查体:BP 110/70mmHg,神清,两瞳孔(-),口角无歪斜,颈软,心音低,律齐.实验室检查:血钾1.5mmol/L,Na+、Cl-、Ca2+均正常.临床诊断:低血钾.入院时ECG示:窦性P波形态一致,QRS形态一致,P、QRS完全分离,心房率98次/min,心室率64次/min,ST-T改变明显.

    作者:陈艳;蒋丽君;张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2例心房晚电位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关联

    目的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作者:王肖龙;冯其茂;薛金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心肌炎心室晚电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观察小儿重型心肌炎(A组)心室晚电位(VLP)与室性心律失常(VT)者中的发生率.方法对40例A组患儿合并心律失常事件(AE)和VT患儿进行VLP检测.结果A组VLP阳性率高达75.68%与正常对照组(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VLP阳性者AE及VT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发生率分别为78.95%(30/38)和96.30%(26/27).结论提示VLP对预测和估测小儿重型心肌炎病情重危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德利;齐垚;孙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前后TnI、CK-MB检测的变化

    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作者:高迎春;武云涛;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附100例分析)

    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作者:许德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致QRS、T双重手风琴样效应

    患者男,71岁.安装VVI起搏器4年来我院复查心电图,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频率74次/min,可见窦性夺获,窦性夺获的QRS后T波倒置,并由深变浅,可见窦性心律与心室起搏波形不同比例的融合.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T波电张力性调整致T波手风琴效应;③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室性融合波呈手风琴效应;④VVI起搏器功能正常.

    作者:邹永平;马伟;王凤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电向量图对Ⅱ、Ⅲ、aVF边缘性Q波的鉴别诊断价值

    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UCG对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评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作为首选降压药物已被临床高度重视,为探讨其对高血压的疗效,尤其是高血压病Ⅱ期、心脏室间隔及后壁增厚的逆转效果,通过临床UCC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白霞;贾邱彦;冯桂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