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凤;刘劲松
对278例心电图诊断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与心向量图(VCG)的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本文分析2000年1月~2000年12月158例子宫肌瘤住院病人及99例子宫内膜癌住院病人的心电图,以探索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癌心电图ST-T改变的关系.
作者:王蓉;李京婴;郭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频发室早(SFPVS)时段、峰值与各病组的关系.方法采用DCG监测分析100例24h室性早搏(PVS)总数大于3000次以上患者的资料.结果SFVS与心脏受损程度、心脏负荷变化及交感神经张力影响有关.SFPVS发生率冠心病组(A组)52.3%,其它心脏病组(B组)40.1%,非心脏组(C组)7.6%.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背景下的SFPVS应重点检测,积极治疗.
作者:曲俐玲;于庆春;万爱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射频电磁场对心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对139例雷达工作人员进行心电图测试,测试数据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雷达工作人员QRS时间延长和QT离散度增高,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CRBBB)者明显增多.结论射频电磁场能影响心电传导,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朱强;金永玲;姜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67岁,冠心病史十余年.胸闷、心悸5d.图为V1~V3导联的同步记录,图示,房颤QRS波大致可分为2种形态: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其前R-R间期较短(0.68s).
作者:魏留臣;徐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院近10年使用紧急临时食管心房起搏治愈7例尖端扭转型室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祥;闫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婴儿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较少见,现报告2例.1临床资料例1男婴,35天.因精神萎糜、纳差、气喘1d收入院,听诊心率22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SVT,QRS波呈室上性波型,P波难以分辨,心率240次/min.
作者:牛建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急性重症型心肌炎显著增多.其中少数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心电图可出现急性心肌损伤,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本文结合13例临床资料,重点讨论其心电图及临床特点.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男性,7岁.因呕吐、心悸伴面色苍白1d而入院.体检:T36.5℃,BP100/70mmHg,神志清,精神疲倦,心率16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超声心动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各瓣膜无异常,心室舒缩功能正常,经X线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林毓群;李迪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50岁.因醉酒后在天桥底下露宿一夜,次日凌晨4:00被家属发现,急送院急诊,当时室外温度为3~5°.据家属诉说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有烟酒嗜好.入院检查:体温不升,肛温28℃,心率35次/min,血压50/0mmHg,患者神志不清,呼吸浅表,有喉鸣音,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鼻孔有血迹,两侧呼吸音对称,心律缓慢但尚规则,心音低.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年龄57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3年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自服降压药2年,体检:BP150/90mmHg,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
作者:何敏;张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室扑动是心律失常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常为心室颤动的前期,紧急直流电除颤是唯一治疗方法[2].现将我院应用同步直流电除颤成功救治3例心室扑动报道如下.
作者:孟静;陈学艳;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48岁.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作者:崔维刚;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66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无心悸、胸闷、头昏、黑蒙等.无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及糖尿病等病史.常规心电图(图略),P波顺序出现,P-R间期0.28s,P-P间期0.85s,心率72次/min,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陈玉广;杨幼梅;乔素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组(有心绞痛史,24例)和B组(无心绞痛史,2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后6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组对照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A组与B组比较:①两组患者在大量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阳性家族史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肌酸激酶峰值(CKmax)分别为(1 790±255)U/L和(2 530±360)U/L,(t=8.098,P<0.01);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60±0.14)和(0.51±0.12)(t=2.331,P<0.05);④介入治疗成功后抬高的ST段于0.5h内降幅≥50%或于2h内恢复至等电位线者与未达上述标准者分别为87.5%和45.5%(x2=7.4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无上述病史者心肌微血管损伤为轻,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通过心肌缺血预适应机制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有关.
作者:李青山;周振宇;龚洪涛;郭新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早期死亡率较高.迅速的诊断检查和明确的临床识别,对病人的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心电图变化虽无特异性,但对判断夹层累及部位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将1994~2002年诊治的33例本病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董玲玲;周海芳;洪焕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房颤是常见而又复杂的快速心率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可达5%以上,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导致心室停搏,造成脑供血不足,发生阿-斯综合征,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对62例阵发性房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姜慧珍;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间断性头晕、心悸、气短1月入院.查体:血压180/100mmHg,心律不齐,心界扩大,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Ⅲ期;②冠心病;③心律失常.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取CM5、CM1、CMⅡ,图1示:窦性心律;P-P频率100次/min,P-R间期交替性缩短(0.09s与0.11s交替),宽的QRS起始部有预激波,QRS起始部虽提前,但P-J时间与正常窦性搏动的P-J相等(0.24s),心搏频率100次/min,伴继发ST-T改变.
作者:赵桂兰;陈丽华;刘林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ST-T改变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方法对180例患者常规12导联记录ST-T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与UCG检查对比.结果ST-T改变者中89例(49.4%)UCG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节段性运动减低,有的丧失运动或收缩期增厚;15例(8.3%)示主动脉硬化,主动脉内径增宽,运动僵硬,重搏波消失;9例(5%)示主动脉瓣钙化,回声增强,5例(2.78%)示左室腔假腱索;余72例未显示主动脉及心内结构异常.结论UCG比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更敏感,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指标.
作者:王贤春;李年令;刘祥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单纯的束支阻滞(BBB)临床上较多见,诊断标准统一,较易诊断,当BBB合并心室肥大时,因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对30例ECG诊断为BBB及超声诊断有心室肥大者作对比,以探讨ECG诊断心室肥大的阳性参数,有BBB并存时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望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