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娇;王伟
作者:田明;孟祥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顾法霖;顾方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靳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张德迎;顾法霖;姜文清;李德成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卢铖;杨奋;贾邢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李红宇;邵东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吕东岭;梁荣;黄兴林;张道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刘迎春;李琳;张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隐匿性传导(CC)的临床心电图表现。方法 对1034例CC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CC多发生于各类心脏病人,占66.6%;对激动的影响多为影响其后激动的传导,占48%;发生CC的心律失常以房颤为主,占28.1%;CC的类型,以顺向型多见,占47.4%。结论 CC确是引起复杂心律的原因之一。
作者:朱志忠;戚厚兴;张海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对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相匹配。每组各30例,血液流变学正常者为对照组(A组),异常(增高)患者为研究组(B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结果 B组异位心搏数、室上早、室性早搏(PVS)、ST-T缺血性改变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0.01),并且部分指标与心律失常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血液流变学异常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可能与血流滞缓、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微循环灌注不足有关。
作者:慈书平;张启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许德海;王金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梁义才;梁雪;任亚平;吕培生;张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谷淑枝;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离散度(QTd)来确定心血管事件的好发人群。方法 HRV采用时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QTd通过心率校正为QTcd。结果 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扩张性心肌病者,预测标准为SDNN<50ms且QTcd>80ms,对于无上述疾病的患者,预标准为SDNN<100ms且QTcd>50ms,检测结果超过上述标准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即已明显增大。
作者:胡建荣;毕爱华;刘加麟;李斌;徐秀芬;倪春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施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熊素春;涂超梅;王丽香;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顾法霖;顾方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汪吉红;周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晓霞;薛金贵;冯其茂;王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 运动前QTd、QTcd 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作者:薛金贵;王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