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伴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误诊为心脏传导阻滞1例

梁义才;梁雪;任亚平;吕培生;张丽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加速性, 室性自主心律, 误诊
摘要: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交接区逸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例

    作者:顾法霖;顾方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临床分析

    作者:谷淑枝;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A型预激综合征并Ⅰ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作者:赵欣;陈岩;仉慧颖;周振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西兰兔心脏瞬间心电向量的综合

    目的 验证兔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过程中心电向量的综合。方法 采用35只新西兰兔,环第4肋间胸背1圈,选取7组方向对应的穿刺点,穿刺胸腔,记录环心表1周,体表1圈各14点的心电图。应用头胸导联(HC)同步记录相对应两点的心电图,统计记录到R(r)波的例数。结果 环心表和环第4肋间胸背1圈的所有点都记录到R(r)波,相对应点记录到R(r)波的例数经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记录的心电图没有显现出心电向量综合的预期效果。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S综合征68例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银云燕;莫丽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

    目的 测定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 选择11例高血压病(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求得日间6~22时,夜间22~6时2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时段间的血压差异,描记24h ABPM曲线。结果 ①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②动态血压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 表明测定24hABPM对EH的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春华;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神经官能症87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连如;陈庆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合并右束支阻滞1例

    作者:董薇;孟晓彤;杨守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PTCA术后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

    作者:李长伟;陈汉娜;燕自仪;卢喜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窦房文氏阻滞23例心电图分析

    作者:杨坤友;黄荣;周从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巨大异常J波2例分析

    作者:刘凤英;张卫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易被误为异常的正常心电图

    作者:时晓桦;张文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我国临床心电图学奠基人-黄宛教授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误诊为心肌梗死1例

    作者:陈念;肖竞;刘忠义;李鲁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阳性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 运动前QTd、QTcd 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作者:薛金贵;王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房回波终止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作者:赵永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伤寒副伤寒并发心律失常63例

    作者:沈瑞音;曹福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从立体心电图的角度分析在体表心电图测量QTd的不合理性

    目的 分析从体表心电图(ECG)测量QT离散度(QTd)的错误理由。方法 使用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进行24导通道实时同步描记12导联ECG、普通心电向量图(VCG)、3导正交心电图(O-ECG)、9导时间心向量图(T-VCG)、变向时间心向量图(DCT-VCG)检测。结果 ①病例和对照组的QT间期、QTc在体表ECG、O-ECG、T-VCG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879~0.993,P<0.01),而QTd、QTcd在体表ECG和T-VCG之间无明显相关;②两组所测QTd、QTcd值在体表ECG和O-ECG、体表ECG和T-VCG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QT、QTc无明显差异;③从两组间的比较来看:病例组较对照组QT、QTc间期均在体表ECG、O-ECG和T-VCG上有明显延长,但QTd、QTcd仅在体表ECG上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O-ECG、T-VCG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步12导联的体表ECG,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只有1个整体的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好采用SECG,因从T-VCG的角度观察更准确。虽体表ECG上测量QTd在不同组间有差异,但在T-VCG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晓辉;何秉贤;张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AnB)后心肌损害的早期心电图改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心电图对40例AnB进行研究。结果 早期心电图异常13例,发生率为32.5%,其中广泛T波低平或倒置(9例),ST段移位(5例)和Q-T间期延长(3例)为主要表现。心电图异常组的心衰发生率为53.6%,死亡率为30.8%,均较无异常组明显增高。结论早期心电图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心肌损害,有助于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

    作者:吕进泉;忻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胸外伤引起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1例

    作者:王海燕;鲁俊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