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尚芳;钟楚锋
作者:张道斌;黄兴林;吕东岭;梁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许德海;王金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 运动前QTd、QTcd 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作者:薛金贵;王肖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巩晓红;李增平;李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施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陈念;肖竞;刘忠义;李鲁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离散度(QTd)来确定心血管事件的好发人群。方法 HRV采用时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QTd通过心率校正为QTcd。结果 对于存在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扩张性心肌病者,预测标准为SDNN<50ms且QTcd>80ms,对于无上述疾病的患者,预标准为SDNN<100ms且QTcd>50ms,检测结果超过上述标准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即已明显增大。
作者:胡建荣;毕爱华;刘加麟;李斌;徐秀芬;倪春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王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侯成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王世爱;刘丽;王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王海燕;鲁俊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许银平;李志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沈瑞音;曹福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赵永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韩翠英;孙慧玲;张医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彭尚芳;钟楚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顾法霖;顾方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朱梓丰;王迎;徐鸿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验证兔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过程中心电向量的综合。方法 采用35只新西兰兔,环第4肋间胸背1圈,选取7组方向对应的穿刺点,穿刺胸腔,记录环心表1周,体表1圈各14点的心电图。应用头胸导联(HC)同步记录相对应两点的心电图,统计记录到R(r)波的例数。结果 环心表和环第4肋间胸背1圈的所有点都记录到R(r)波,相对应点记录到R(r)波的例数经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记录的心电图没有显现出心电向量综合的预期效果。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时晓桦;张文篪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