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如;许德海
目的 测定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 选择11例高血压病(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求得日间6~22时,夜间22~6时2个时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时段间的血压差异,描记24h ABPM曲线。结果 ①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②动态血压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 表明测定24hABPM对EH的诊断和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春华;李少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邱代洲;任瑞国;尤尔科;刘富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杜和宝;王邦宁;骆志刚;胡泽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刘凤英;张卫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陈念;肖竞;刘忠义;李鲁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沈海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从体表心电图(ECG)测量QT离散度(QTd)的错误理由。方法 使用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进行24导通道实时同步描记12导联ECG、普通心电向量图(VCG)、3导正交心电图(O-ECG)、9导时间心向量图(T-VCG)、变向时间心向量图(DCT-VCG)检测。结果 ①病例和对照组的QT间期、QTc在体表ECG、O-ECG、T-VCG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良好(r=0.879~0.993,P<0.01),而QTd、QTcd在体表ECG和T-VCG之间无明显相关;②两组所测QTd、QTcd值在体表ECG和O-ECG、体表ECG和T-VCG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QT、QTc无明显差异;③从两组间的比较来看:病例组较对照组QT、QTc间期均在体表ECG、O-ECG和T-VCG上有明显延长,但QTd、QTcd仅在体表ECG上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O-ECG、T-VCG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步12导联的体表ECG,在同一心动周期中只有1个整体的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好采用SECG,因从T-VCG的角度观察更准确。虽体表ECG上测量QTd在不同组间有差异,但在T-VCG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周晓辉;何秉贤;张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杨坤友;黄荣;周从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刘迎春;李琳;张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周翔;尹炳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沈瑞音;曹福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梁义才;梁雪;任亚平;吕培生;张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殷培良;杨小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银云燕;莫丽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袁佩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急性下壁MI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该组急性下壁MI患者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的发生率为32.4%。②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③溶栓与不溶栓患者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急性右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者合并急性右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幸;朱韵;徐旭华;李皓;钱大慈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PtfV1阳性值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PtfV1值阳性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89例超声检查符合左房扩大,符合率为83.9%。17例超声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其中高血压者5例、肺心病4例、甲亢心肌病和病窦各2例,其余4例病因不明。结论 PtfV1异常者与许多临床问题相关,不能单一理解为左房扩大,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作者:廖虹;邓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陈志云;左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卢铖;杨奋;贾邢倩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