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王爱平

关键词:β-1a干扰素, 多发性硬化症,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4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β-1a干扰素治疗组或安慰剂组,治疗组每次皮下注射β-1a干扰素20 mg,每周3次,维持2年.用药患者在初6个月中每月作1次神经系统检查,之后每3个月查1次.所有病人每年做2次MRI检查,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β-1a干扰素治疗的病人第1年和第2年的复发率比安慰剂组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平均每人1.62次,安慰剂组2.78次);复发危险性减低27%;首次复发时间推迟3个月(20mg组),并且无复发的病人比例大大提高(P<0.05).治疗组病人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很常见,但大多轻微.结论 在降低复发率、减轻残障程度和改善MRI病灶等方面,用皮下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38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酒精中毒的人员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应用纳洛酮治疗38例急性酒精中毒,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护理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 通过对16例行脑脊液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治愈13例,好转2例,再出血死亡1例.结论 认真作好行脑脊液置换术的SAH患者的护理,能明显提高治愈率.

    作者:孙丰云;迟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晚期食管癌动脉灌注化疗并发脊髓损伤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因反复胸骨后隐痛半年,加重20d入院.家族中有3人均因食管癌去世.体格检查:体型瘦小,胸骨叩击痛,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率54次/min,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舟状腹.

    作者:申树娟;翟文红;赵景志;李汉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2例报道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36岁.因左侧头痛、呕吐伴头昏、复视10d于2006-03-10入院.患者10d前因工作紧张、失眠后出现左侧搏动性头痛,以左颞、额部及眼眶为主,伴恶心、呕吐、畏光.无先兆症状及发热、鼻塞、流涕、流泪.自服止痛片无好转.

    作者:王庆德;钟涛;王宏英;迟兆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糖尿病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探讨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2005-06~2006-06初次患脑梗死住院患者,分别在入院第1d、14d和90d时,观察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面积、治疗效果和预后.并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2组的差异,从临床角度研究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d、治疗第14d及90d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脑梗死面积大,治疗效果差,和非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结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影响着脑梗死的症状、梗死面积、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认真防治糖尿病是降低脑梗死致残率、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袁栋才;魏琰;张俊领;史志勤;王红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共14d)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监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组总有效率91.4%,显效率82.9%,其中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恶化1例,无死亡.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显效率60%,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死亡3例,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程乾;牛亚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IL-18及其在重症肌无力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MG免疫紊乱的研究中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白介素-18(IL-18)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在免疫网络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IL-18的来源、分子结构特点、编码基因、生物学特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赵伟金;莫雪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貌似半球病变脑桥腔隙性梗死13例临床分析

    随着MRI影象技术的普及,脑桥腔隙性梗死并非表现出经典脑桥定位体征,而表现对侧偏身运动障碍(面、舌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瘫,貌似大脑半球病灶定位体征,易导致错误定位.现就MRI证实的貌似半球病变的桥脑腔隙性梗死13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万淑英;张芳;胡漪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目的 探讨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和护理. 方法 将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通过微泵注入尼莫通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 结果 73例病人脑血管痉挛症状改善,头痛缓解.采用深静脉注射的病人无发生静脉炎,采用周围静脉注射的病人均发生静脉炎.结论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明显降低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病死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瑞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脑干出血26例临床分析

    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是脑血管疾病中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疾病.2002-06~2007-06我院共收治脑干出血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瑞民;张自富;范波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血液透析疗法治疗卒中后高渗状态分析

    现将我科2004年以来收治的21例卒中后高渗状态病人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3~65岁;大面积脑梗死13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入院时平均GCS积分6.5分,开颅去前瓣减压,颅内血肿抽吸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19例,保守治疗2例,高渗状态早出现在发病后第2d,晚10d,大多在3~5d出现,高渗状态出现前均用甘露醇治疗,每次250ml静滴,3~4次/d,部分病人术前首次给500ml/d,液体量1500ml/d,糖盐水500ml,5%GS500ml,生理盐水500ml,另外给抗生素,保护胃黏膜药物等支持疗法.

    作者:徐显贵;肖志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益肾活血汤,对照组用呋喃硫胺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益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叶健;李国庆;齐智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精神病患者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及护理干预措施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精神科是常见急症,自2002-06~2006-05本科记录到晕厥患者44例,后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4例,对24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李复莲;石金琴;陈圣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危重颅脑损伤早期基础代谢增高,能量消耗大,同时有应激性高血糖、负氮平衡代谢稳乱、脱水等并发症,成为病人继发死亡的原因,因此肠内营养(entsralnutrion,En)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纳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中[1].

    作者:周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西结合治疗银环蛇伤87例

    银环蛇毒是神经毒素,一般咬伤后当时无明显不适感,伤后1~3h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往往因喉头水肿,外周呼吸、肌麻痹以及心脏束支传导阻滞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1995-06~2006-08,共收治银环蛇咬伤患者87例,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协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TCD对180例头痛患者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为研究TCD检查对临床诊断偏头痛的价值.方法 应用TCD检测技术对临床上CT及MRI检查无异常且偏头痛正处于发作期的180例患者与128例无头痛症状健康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0例偏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异常加快,明显高于对比组.结论 TCD能准确的检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颅内段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作者:丁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5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39例经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一经确诊,积液量>30ml的应积极采取外科干预手段,尤其是临床症状持续加重的患者.

    作者:冯树贵;黄明军;秦玉瀚;李晖;代明安;习予祥;李崇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围术期并发脑卒中12例分析

    目的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5-12~2006-05 25000例全麻后出现12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原因分析.方法 对全麻后意识恢复障碍病人,首先排除麻醉药的残留反应.用纳洛酮对抗镇痛药,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作用,氟马西尼对抗地西泮作用.其次,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后查瞳孔.CT诊断肢体活动情况.结果 诊断脑卒中12例,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死10例,其年龄55~86岁.术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史.结论 围术期脑卒中发生原因与术前年龄大、高血糖、高血压有关,与术中血压波动大脑灌注压改变有关.

    作者:李海朝;李晨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32例诊治体会

    现将我科自2000~2006年收治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治情况作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陈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新型抗癫(癎)药物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前很多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了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脑保护机制,本文将脑缺血和癫(癎)对脑的损伤机制以及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脑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玲;杨自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