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降脂丸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徐伟德

关键词:高脂血症, 降脂丸, 辛伐他丁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降脂丸合并辛伐他汀与单独用辛伐他丁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86例高血脂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分别予中药降脂丸每天30g,合并辛伐他丁每天20mg.及单用辛伐他J*每天20mg.于用药前及用药4周和8周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治疗组:服药4周TC由6.72±0.71降至4.95±0.51,TG2.91±0.56降至1.73±0.63HDL-C1.06±0.26升至1.49±0.27,LDL-C3.91±0.32降至2.89±0.41.对照组:TC6.70±0.58降至6.01±0.62,TG 2.87±0.55降至2.09±0.59,HDL-C1.04±0.23升至1.28±0.25,LDL-C4.01±0.37降至3.78±0.42.两组比较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8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降脂丸合并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4周就能达到理想的降脂效果,4周疗效优于单用辛伐他汀.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介绍本校<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庞勇;范郁山;赵彩娇;高炜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

    芍药甘草汤,又名甲乙化土汤,系张仲景为伤寒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证而设,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效.后世医家对本方极为推崇,十分重视此方的化裁运用.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本方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炎、止咳、平喘、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现对其渊源、临床药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处方价值初论

    所谓价值,指事物的积极作用.处方作为医疗文书,作为发药凭证,作为治疗信息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多方面地认识其价值,对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有一定的意义,故今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李奕;赵建一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升阳补脾扶正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中药升阳补脾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的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加以升阳补脾扶正的中药注射液,偏气虚者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虚者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内,采用简式Fug-2Meyer量表评测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测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变化,分6级评定步行功能的恢复.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步行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01,但观察组除上肢的运动功能外,其余各项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升阳补脾扶正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ADL 能力、步行功能等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清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浅谈中药炮制与美的形态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其历史悠久,论著丰富,理论充实,方法得当,药物美观,疗效确实,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我国医药学特有的制药术语[1-3].

    作者:李秀英;黄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剂量鱼肝油酸钠治疗小儿颜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为小儿颜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我们使用大剂量鱼肝油酸钠注射液治疗本病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疗效,兹报告如下.

    作者:牛文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肾衰胶囊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6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口服肾衰胶囊(牛黄、琥珀、生水蛭、沉香粉等)及降氮排毒液(大黄、桃仁、红花、煅牡蛎、败酱草、益母草)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62例.结果 总有效率:85%.结论 本方法 对本病具有通腑泄浊、排毒、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肾功能的功效.

    作者:王延须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四妙勇安汤合封髓丹治疗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系统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症状的多样化和病程中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点.因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未明,故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作者:杨海峰;吕二保;孙超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重度血性乳糜尿的辨证施治

    乳糜尿现代医学之名称,类似中医学的膏淋、尿浊之范畴.临床上以小便似米泔水、稠浊,状如脂膏,时而成团,小便不利为主征,或兼有血尿浑浊不分.

    作者:胡方成;周其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三鼻衄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 本组23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42例,对照组94例.治疗组经填塞或烧灼止血后口服鼻衄止血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当归、白芍、赤芍、黄芩、黄芪、丹皮、阿胶、仙鹤草、白茅根、藕节、生石膏.)6剂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经填塞或烧灼止血后肌注或静滴止血剂及抗生素.结果 治疗组显效.103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43例,总有效率68.1%.2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鼻衄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

    作者:朱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总结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结果 52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6例出现一过性老年意识障碍,1例患肢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结论 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罗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重症哮喘34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重症哮喘治疗措施,减少重症哮喘的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34例重症哮喘进行补液、扩支气管、抗炎等以及呼吸机的治疗.结果 34例中33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1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结论 及早诊治是治疗哮喘的关键,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重症哮喘.

    作者:郎松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CPM效果观察

    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我们对33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岳喜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特殊部位烧伤未婚女青年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

    烧伤是对人体破坏性较大的创伤,烧伤病人不但在躯体上受到了伤害,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尤其是特殊部位的烧伤,对患者的打击更大,这类病人的心理变化与一般病情是不一样的.

    作者:郑春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临床应用概况

    临床上同一种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疗效也有很大不同.黄芪注射液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在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显示了很好的疗效.而人体穴位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项目.

    作者:暴昕;姚灵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马来酸柱派齐特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后梗死部位出现缺血性改变,局部代谢物质蓄积,脑血管痉挛,其缺血缺氧损害又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桂派齐特是新一代心血管用药,是一种具有腺苷增效及钙通道阻滞作用的药物,同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营养保护脑细胞的双重作用[2].

    作者:王晏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目的 探讨中医对食管炎进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方法 使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分治.结果 经临床病例辨证分治而获取疗效.结论 食管炎的辨证论治疗效甚好.

    作者:孙贺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转胎汤矫正胎位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转胎汤(原名十三太保汤)对胎位不正进行临床矫正的疗效.方法 用中药炙黄芪、当归、炒白芍、枳壳、菟丝子、芥、炒川朴、艾叶、炙甘草、川贝等煎熬口服,连服三剂为1个疗程.结果 对104例患者进行治疗,成功占87例,占83.7%;失败17例,占16.3%,一般3~6剂生效,个别病例10剂后方可生效.结论 转胎汤在临床进行胎位矫正效果显著、安全.

    作者:毛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脂肪肝60例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全部给予疏肝健脾方治疗,并随证加减,每日1剂,口服.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脂均明显改善,治愈3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83.33%.结论 疏肝健脾方可有效治疗脂肪肝且疗效确切.

    作者:申英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慢性粒细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负担远较一般病人为重,特别是年轻患者,精神压力特别大,发病后经历过多次医院就医和反复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久病不愈.加之再次病情恶化的痛苦折磨、化疗的副作用、昂贵的医疗费用,极易产生一种生命走到尽头的绝望感,心理状态失常使病情恶化.

    作者:牛俊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