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标
泌乳素(prolactin,PRL)是由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多种独立功能的多肽类激素.其作用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的乳腺、卵巢及男性附属生殖器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泌乳.近2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凋亡,并参与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
作者:孙楠;周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对血循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6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与氯沙坦组(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各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并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LVEF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心衰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别(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后氯沙坦组LVEF与细胞因子呈负相关. 结论老年心衰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ARB治疗可使血细胞因子浓度降低,并与LVEF改善呈负相关,可能为ARB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朱健;陈祥华;王曹峰;马绍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80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30 d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以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收住解放军总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123例≥80岁AMI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近期病死组(26例)与存活组(97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高龄AMI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组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左室射血分数≤50%、并发泵衰竭、心律失常、肺炎者多(P<0.05或P<0.01);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者少(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脑梗死病史、合并泵衰竭是高龄AMI近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比数比和95.0%可信限分别为3.58,1.08~11.90和6.82,1.55~29.98及13.11,3.84~44.78. 结论≥80岁AMI患者并存糖尿病、脑梗死和并发泵衰竭是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玉生;刘光华;尹巧香;冯斌;王士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盐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所致的损害.>85%尿酸性肾病在32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原发者男女之比为20.7∶1;继发者男女之比为1.25∶1.
作者:邢昌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关系,并观察其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CA-500 SERIES全自动血栓止血测定仪测定58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及其化疗后的FIB水平,行相关性分析.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 结果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不同类型肿瘤患者FI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缓解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前明显降低(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I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浆FIB水平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疗效判断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杨民;王峻;樊卫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早在20多年前,就有研究探讨尿酸是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至今尚无一致性结论.因而,高尿酸血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真正作用还不十分清楚[1~3].由于心血管疾病牵涉到许多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这就给确定或者排除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作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丁国宪;刘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将6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的APN水平,并与25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冠心病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IMT狭窄程度一致,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 结论 APN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狭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APN为评价颈动脉IMT病变程度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作者:黄继良;刘晓君;高燕;尹佳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并发医院感染,感染后往往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多,费用增加.兹就本院COPD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的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华;舒雅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54例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病史>6月),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 80 mg/d,疗程为12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50例窦性心律者(窦律组)及2组Af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后左房内径(LAD),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含量,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果 Af患者LAD、PⅢP较窦律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2组Af患者LA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月后对照组LAD明显大于缬沙坦组(P<0.01);从治疗后6月起缬沙坦组PⅢP即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且PⅢP含量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4785,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心房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减少心肌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减轻心房纤维化,阻抑左房进行性扩大,改善心房顺应性,降低A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月云;王俊;夏朝红;杨玉雯;汪源经;张平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以来我院共为≥80岁老年人实施各类手术麻醉共34例,围手术期严密控制合并症,结果全组麻醉手术期间无死亡,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原;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因间断性头痛20年,加重 3 d伴晕厥入院.既往高血压史5年,糖尿病史2年,吸烟史30年,否认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家族史.
作者:李亚萍;郭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2004年在我院的干部健康体检704份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其肥胖症及其相关性疾病患病情况.
作者:王金抒;罗莎;尤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同时我国有大量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探索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作者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老年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患者20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董琨;冯永毅;杨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降低体质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伴超重或肥胖者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低热量饮食(84~150 kJ/kg)和(或)运动减重后,观察52例OSAHS伴超重或肥胖者减重前后自体症状、睡眠监测及血液生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52例患者减重后鼾声、嗜睡评分、憋气、憋醒、记忆力下降、全身不适、胸闷、心悸症状均有改善.颈围、腰围、臀围明显缩小;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明显减少(P<0.01).低通气指数(HI)无明显变化.血氧饱和度(Sa02)<95%及<85%所占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低血氧饱和度(LSa02)明显升高.长呼吸暂停时间明显缩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明显降低. 结论减重对OSAHS伴超重或肥胖者的治疗是有效的,可使OSAHS者的严重程度得到改善,并使部分轻度OSAHS治愈.减重后缺氧、RBC、血脂的改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作者:顾建华;陆甘;顾刘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老年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引起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脏排泄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大多数哺乳动物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自由排出.
作者:邹大进;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由于眼底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的小血管,它处于身体内部,不受外界干扰,且与全身血管变化一致.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收缩压、脉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其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尚不太清楚.为此,我们对老年人眼底动脉硬化与收缩压、脉压差、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进行了观察.
作者:杨文;王琪;王浩;汪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现对80例老年人巨大息肉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治疗对策作一报道.
作者:张源龙;陆其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57例病人,选取同期住院的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59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病人降压药应用及血压达标情况.分析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功能不全形成原因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1)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构成比:高血压肾病占59.6%,糖尿病肾病占35.1%,其他5.3%.(2)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应用降压药种类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按血压<140/9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0.2%和91.5%(P<0.01).(3)按血压<130/8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血压达标率为59.6%,未达标率40.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肌酐水平高、血压水平高、钠水潴留是未达标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钠水潴留(P<0.01)和基线肌酐水平高(P<0.01)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1)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血压达标率明显低于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2)钠水潴留和肌酐水平高是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血压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广勇;卢才义;赵玉生;吴兴利;王士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值得重视,应积极防治.
作者:杨明功;章秋;郭延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院内感染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日益重视,而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G-)杆菌耐药问题更为突出,治疗更为棘手.为了解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G-杆菌耐药性,对152例老年患者痰中分离的186株G-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老年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作者:李略;董央庆;胡以根;陈志萍;毛雨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