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楠;周毅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 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或Barthel指数比较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 结果治疗后 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3.71±2.43)较对照组(7.86±3.65)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0 d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依达拉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作者:李国辉;陈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并发医院感染,感染后往往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多,费用增加.兹就本院COPD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的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华;舒雅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早在20多年前,就有研究探讨尿酸是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至今尚无一致性结论.因而,高尿酸血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真正作用还不十分清楚[1~3].由于心血管疾病牵涉到许多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这就给确定或者排除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作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丁国宪;刘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老龄(18~20月)和青年(2~3月)大鼠肺组织表达β-防御素-2(β-defensin-2,BD-2)的量有无差别. 方法老年和青年健康Wistar大鼠各10只,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肺组织BD-2基因表达水平;HE染色切片来了解肺组织的情况. 结果老龄大鼠肺组织BD-2基因表达水平为0.208±0.138,青年为0.351±0.206,2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HE染色切片老年大鼠肺组织可见肺泡断裂、肺间隔增厚、酸性细胞渗出等改变,而青年大鼠没有上述改变. 结论基因水平上青年大鼠肺组织BD-2稍高于老龄大鼠,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老年人易患呼吸道感染与BD-2的表达可能无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常薪霞;董碧蓉;陈子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锁孔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4年经锁孔手术夹闭的4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眶上锁孔入路27例,翼点锁孔入路20例,半球间锁孔入路1例. 结果治疗前Hunt-Hess Ⅰ~Ⅲ级37例,出院时完全恢复19例,轻残11例,重残3例,死亡4例;Hunt-Hess Ⅳ~Ⅴ级11例,出院时完全恢复1例,轻残2例,重残4例,死亡4例.对36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年(平均11月),10例症状与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余无明显变化. 结论高血压是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影响因素;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可作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田道锋;陈谦学;陈治标;刘仁忠;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以来应用米力农(milirinone)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110例,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俞志刚;张代民;洪怡;谢玉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盐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所致的损害.>85%尿酸性肾病在32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原发者男女之比为20.7∶1;继发者男女之比为1.25∶1.
作者:邢昌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由于眼底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的小血管,它处于身体内部,不受外界干扰,且与全身血管变化一致.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收缩压、脉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其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尚不太清楚.为此,我们对老年人眼底动脉硬化与收缩压、脉压差、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进行了观察.
作者:杨文;王琪;王浩;汪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治疗. 方法总结56例60~87岁,平均(73.2±6.7)岁ACS患者临床、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PCI)、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资料. 结果①80.4%(45例)有多项危险因素;②冠脉造影85.7%(48例)为多支、多处严重狭窄,15例心电图无ST段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为多支病变;③42例51支血管置入60枚支架,8例患者行OPCAB. 结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时临床表现是老年ACS重要诊断依据.PCI和OPCAB治疗老年ACS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作者:侯晓平;杜军;刘朝中;缪京莉;尹巧香;张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20例老年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ADR)特点. 方法从我院历年的患者ADR报告中,选出≥60岁的老年患者ADR报告表,逐项统计整理. 结果老年患者神经系统ADR男性多于女性,严重程度以轻、中度多见;临床表现以头晕、失眠为主,分列第一、二位,易引起神经系统ADR的药物为左氧氟沙星;静脉用药易引起神经系统的ADR. 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中,神经系统的ADR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李洪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57例病人,选取同期住院的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59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病人降压药应用及血压达标情况.分析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功能不全形成原因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1)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构成比:高血压肾病占59.6%,糖尿病肾病占35.1%,其他5.3%.(2)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应用降压药种类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按血压<140/9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0.2%和91.5%(P<0.01).(3)按血压<130/8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血压达标率为59.6%,未达标率40.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肌酐水平高、血压水平高、钠水潴留是未达标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钠水潴留(P<0.01)和基线肌酐水平高(P<0.01)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1)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血压达标率明显低于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2)钠水潴留和肌酐水平高是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血压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广勇;卢才义;赵玉生;吴兴利;王士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以来我院共为≥80岁老年人实施各类手术麻醉共34例,围手术期严密控制合并症,结果全组麻醉手术期间无死亡,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原;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 方法 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苯那普利 5 mg/d+缬沙坦 80 mg/d)、苯那普利组(苯那普利 10 mg/d)和缬沙坦组(缬沙坦 80 mg/d)各40例,观察期24周.治疗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钾及血脂.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明显(P<0.05),缬沙坦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安全合理,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作者:陈宏卫;赖静波;陈新怡;龚维坤;任惠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2004年在我院的干部健康体检704份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其肥胖症及其相关性疾病患病情况.
作者:王金抒;罗莎;尤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脑梗死(C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CI的重要病理基础为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PLT)的功能起重要决定作用.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PLT活化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观察了152例CI病人的MPV的变化情况,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万钧;于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于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对29例老年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急诊行结肠肿瘤切除一期肠道吻合术,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就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忱;林旭明;谢爱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值得重视,应积极防治.
作者:杨明功;章秋;郭延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现对80例老年人巨大息肉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治疗对策作一报道.
作者:张源龙;陆其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方法对96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未合并糖尿病(A组)48例,合并IGT(B组)26例,合并糖尿病(C组)22例,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组和B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衰、多支病变发生率、弥漫性狭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A组,C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IGT合并ACS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此类病人即便空腹血糖不高,也应常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作者:王斌;叶鸣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脂餐后脂代谢变化规律. 方法测定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与脂肪餐后2、4、6、8 h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并与10例健康老人及10例老年单纯高脂血症患者作对照. 结果①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HDL-C及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脂代谢指标各时点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②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等5个时点的TC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8 h 4个时点的TG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餐后4、6、8 h 3个时点的LDL-C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HDL-C与高脂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老年糖尿病组餐后2、4、6 h 3个时点的ApoA1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ApoB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③老年糖尿病组HDL-C-曲线下面积(AUC)及ApoA1-AUC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LDL-C-AUC及ApoA1-AUC明显小于高脂血症组(P<0.05). 结论 HDL-C及ApoA1下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脂代谢紊乱的主要特征.3组人群空腹血脂指标高低决定餐后血脂的变化,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
作者:刘永煌;李贵芳;李再平;徐丽芸;王秀容;蒋晓梅;郭丛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