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改变的临床观察

万钧;于洁

关键词:脑梗死, 患者, 血小板, 体积, 动脉粥样硬化, 决定作用, 病理基础, 血管内, 指标, 血栓, 活化, 功能, 病人
摘要:脑梗死(C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CI的重要病理基础为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PLT)的功能起重要决定作用.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PLT活化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观察了152例CI病人的MPV的变化情况,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将6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的APN水平,并与25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冠心病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IMT狭窄程度一致,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 结论 APN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狭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APN为评价颈动脉IMT病变程度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作者:黄继良;刘晓君;高燕;尹佳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人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

    由于眼底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的小血管,它处于身体内部,不受外界干扰,且与全身血管变化一致.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收缩压、脉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其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尚不太清楚.为此,我们对老年人眼底动脉硬化与收缩压、脉压差、舒张压、体质量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进行了观察.

    作者:杨文;王琪;王浩;汪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病人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老年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08例老年手术患者,分为有精神障碍组和无精神障碍组,比较2组间年龄、基础疾病及术后用药差异. 结果老年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约为12%,与年龄密切相关(P<0.01).患者的基础疾病脑梗死是精神障碍发生的易发因素(P<0.05),术后奥美拉唑、复合氨基酸的使用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P<0.01和P<0.05). 结论老年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与年龄、基础疾病脑梗死、术后使用奥美拉唑、复合氨基酸有关.

    作者:周静;周苏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石家庄市军队离休老年人20年间伴有呼吸衰竭者死亡分析

    总结我市所属部队干休所老年离休干部1983年1月至2002年12月20年间收治的87例伴有呼吸衰竭的死亡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高义;王玉敏;马立苹;欧阳荔莎;魏士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米力农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以来应用米力农(milirinone)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110例,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俞志刚;张代民;洪怡;谢玉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急性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急诊一期切除吻合治疗效果分析

    我院于1998年2月至2005年2月对29例老年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急诊行结肠肿瘤切除一期肠道吻合术,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就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忱;林旭明;谢爱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值得重视,应积极防治.

    作者:杨明功;章秋;郭延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1 老年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引起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脏排泄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大多数哺乳动物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自由排出.

    作者:邹大进;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喹诺酮类药物致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120例老年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ADR)特点. 方法从我院历年的患者ADR报告中,选出≥60岁的老年患者ADR报告表,逐项统计整理. 结果老年患者神经系统ADR男性多于女性,严重程度以轻、中度多见;临床表现以头晕、失眠为主,分列第一、二位,易引起神经系统ADR的药物为左氧氟沙星;静脉用药易引起神经系统的ADR. 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中,神经系统的ADR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李洪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院内感染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日益重视,而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G-)杆菌耐药问题更为突出,治疗更为棘手.为了解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G-杆菌耐药性,对152例老年患者痰中分离的186株G-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老年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作者:李略;董央庆;胡以根;陈志萍;毛雨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

    目的前瞻性研究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 方法 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苯那普利 5 mg/d+缬沙坦 80 mg/d)、苯那普利组(苯那普利 10 mg/d)和缬沙坦组(缬沙坦 80 mg/d)各40例,观察期24周.治疗前后检测平均动脉压、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空腹及餐后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钾及血脂.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尿白蛋白排泄率下降明显(P<0.05),缬沙坦组与苯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小剂量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安全合理,其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血压作用.

    作者:陈宏卫;赖静波;陈新怡;龚维坤;任惠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缬沙坦对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者左房重塑的干预研究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54例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病史>6月),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 80 mg/d,疗程为12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50例窦性心律者(窦律组)及2组Af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后左房内径(LAD),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含量,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果 Af患者LAD、PⅢP较窦律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2组Af患者LA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月后对照组LAD明显大于缬沙坦组(P<0.01);从治疗后6月起缬沙坦组PⅢP即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且PⅢP含量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4785,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心房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减少心肌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减轻心房纤维化,阻抑左房进行性扩大,改善心房顺应性,降低A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月云;王俊;夏朝红;杨玉雯;汪源经;张平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

    早在20多年前,就有研究探讨尿酸是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至今尚无一致性结论.因而,高尿酸血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真正作用还不十分清楚[1~3].由于心血管疾病牵涉到许多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这就给确定或者排除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作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丁国宪;刘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8例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并发医院感染,感染后往往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多,费用增加.兹就本院COPD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的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华;舒雅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泌乳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进展

    泌乳素(prolactin,PRL)是由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多种独立功能的多肽类激素.其作用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的乳腺、卵巢及男性附属生殖器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泌乳.近2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凋亡,并参与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

    作者:孙楠;周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关系,并观察其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CA-500 SERIES全自动血栓止血测定仪测定58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及其化疗后的FIB水平,行相关性分析.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 结果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不同类型肿瘤患者FI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缓解的患者血浆FIB含量较前明显降低(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FI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浆FIB水平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疗效判断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杨民;王峻;樊卫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人大肠巨大息肉临床分析与治疗对策

    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现对80例老年人巨大息肉的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治疗对策作一报道.

    作者:张源龙;陆其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改变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C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CI的重要病理基础为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PLT)的功能起重要决定作用.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PLT活化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观察了152例CI病人的MPV的变化情况,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万钧;于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同时我国有大量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探索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作者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老年乙、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患者20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董琨;冯永毅;杨永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糖耐量异常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方法对96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未合并糖尿病(A组)48例,合并IGT(B组)26例,合并糖尿病(C组)22例,3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组和B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衰、多支病变发生率、弥漫性狭窄、侧支循环发生率高于A组,C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IGT合并ACS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此类病人即便空腹血糖不高,也应常规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作者:王斌;叶鸣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