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刘勇
泌乳素(prolactin,PRL)是由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多种独立功能的多肽类激素.其作用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的乳腺、卵巢及男性附属生殖器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泌乳.近2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可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活化和凋亡,并参与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
作者:孙楠;周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将6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的APN水平,并与25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冠心病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IMT狭窄程度一致,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 结论 APN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狭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APN为评价颈动脉IMT病变程度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作者:黄继良;刘晓君;高燕;尹佳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因间断性头痛20年,加重 3 d伴晕厥入院.既往高血压史5年,糖尿病史2年,吸烟史30年,否认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家族史.
作者:李亚萍;郭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院内感染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日益重视,而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G-)杆菌耐药问题更为突出,治疗更为棘手.为了解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G-杆菌耐药性,对152例老年患者痰中分离的186株G-杆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老年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作者:李略;董央庆;胡以根;陈志萍;毛雨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早在20多年前,就有研究探讨尿酸是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至今尚无一致性结论.因而,高尿酸血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真正作用还不十分清楚[1~3].由于心血管疾病牵涉到许多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这就给确定或者排除高尿酸血症的独立作用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丁国宪;刘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2004年在我院的干部健康体检704份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其肥胖症及其相关性疾病患病情况.
作者:王金抒;罗莎;尤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治疗. 方法总结56例60~87岁,平均(73.2±6.7)岁ACS患者临床、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PCI)、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资料. 结果①80.4%(45例)有多项危险因素;②冠脉造影85.7%(48例)为多支、多处严重狭窄,15例心电图无ST段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为多支病变;③42例51支血管置入60枚支架,8例患者行OPCAB. 结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时临床表现是老年ACS重要诊断依据.PCI和OPCAB治疗老年ACS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作者:侯晓平;杜军;刘朝中;缪京莉;尹巧香;张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脑梗死(C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CI的重要病理基础为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PLT)的功能起重要决定作用.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PLT活化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观察了152例CI病人的MPV的变化情况,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万钧;于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锁孔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4年经锁孔手术夹闭的4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眶上锁孔入路27例,翼点锁孔入路20例,半球间锁孔入路1例. 结果治疗前Hunt-Hess Ⅰ~Ⅲ级37例,出院时完全恢复19例,轻残11例,重残3例,死亡4例;Hunt-Hess Ⅳ~Ⅴ级11例,出院时完全恢复1例,轻残2例,重残4例,死亡4例.对36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年(平均11月),10例症状与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余无明显变化. 结论高血压是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影响因素;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可作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田道锋;陈谦学;陈治标;刘仁忠;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57例病人,选取同期住院的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59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病人降压药应用及血压达标情况.分析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功能不全形成原因及血压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结果 (1)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构成比:高血压肾病占59.6%,糖尿病肾病占35.1%,其他5.3%.(2)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应用降压药种类明显多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按血压<140/9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0.2%和91.5%(P<0.01).(3)按血压<130/80 mmHg的标准,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组血压达标率为59.6%,未达标率40.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肌酐水平高、血压水平高、钠水潴留是未达标的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钠水潴留(P<0.01)和基线肌酐水平高(P<0.01)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 (1)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血压达标率明显低于不伴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2)钠水潴留和肌酐水平高是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血压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广勇;卢才义;赵玉生;吴兴利;王士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54例老年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病史>6月),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 80 mg/d,疗程为12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记录50例窦性心律者(窦律组)及2组Af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月后左房内径(LAD),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含量,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结果 Af患者LAD、PⅢP较窦律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2组Af患者LA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月后对照组LAD明显大于缬沙坦组(P<0.01);从治疗后6月起缬沙坦组PⅢP即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且PⅢP含量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r=0.4785,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抑制心房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减少心肌胶原的合成与分泌,减轻心房纤维化,阻抑左房进行性扩大,改善心房顺应性,降低A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月云;王俊;夏朝红;杨玉雯;汪源经;张平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值得重视,应积极防治.
作者:杨明功;章秋;郭延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80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30 d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以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收住解放军总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123例≥80岁AMI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近期病死组(26例)与存活组(97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高龄AMI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死组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左室射血分数≤50%、并发泵衰竭、心律失常、肺炎者多(P<0.05或P<0.01);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者少(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脑梗死病史、合并泵衰竭是高龄AMI近期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比数比和95.0%可信限分别为3.58,1.08~11.90和6.82,1.55~29.98及13.11,3.84~44.78. 结论≥80岁AMI患者并存糖尿病、脑梗死和并发泵衰竭是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玉生;刘光华;尹巧香;冯斌;王士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盐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所致的损害.>85%尿酸性肾病在32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原发者男女之比为20.7∶1;继发者男女之比为1.25∶1.
作者:邢昌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老年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引起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脏排泄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大多数哺乳动物经肝尿酸盐氧化酶(尿酸酶)分解形成尿囊素由尿中自由排出.
作者:邹大进;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以来应用米力农(milirinone)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110例,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俞志刚;张代民;洪怡;谢玉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脂餐后脂代谢变化规律. 方法测定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与脂肪餐后2、4、6、8 h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并与10例健康老人及10例老年单纯高脂血症患者作对照. 结果①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HDL-C及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脂代谢指标各时点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②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等5个时点的TC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8 h 4个时点的TG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餐后4、6、8 h 3个时点的LDL-C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HDL-C与高脂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老年糖尿病组餐后2、4、6 h 3个时点的ApoA1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2、4、6、8 h 5个时点的ApoB明显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③老年糖尿病组HDL-C-曲线下面积(AUC)及ApoA1-AUC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老年糖尿病组LDL-C-AUC及ApoA1-AUC明显小于高脂血症组(P<0.05). 结论 HDL-C及ApoA1下降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脂代谢紊乱的主要特征.3组人群空腹血脂指标高低决定餐后血脂的变化,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
作者:刘永煌;李贵芳;李再平;徐丽芸;王秀容;蒋晓梅;郭丛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老年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很棘手的问题.1994年3月至2001年12月,我们用减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与阿糖胞苷( Ara-c)组成IA方案,治疗老年AML 1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森;张晋林;王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 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或Barthel指数比较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 结果治疗后 30 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3.71±2.43)较对照组(7.86±3.65)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0 d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依达拉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作者:李国辉;陈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老龄(18~20月)和青年(2~3月)大鼠肺组织表达β-防御素-2(β-defensin-2,BD-2)的量有无差别. 方法老年和青年健康Wistar大鼠各10只,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肺组织BD-2基因表达水平;HE染色切片来了解肺组织的情况. 结果老龄大鼠肺组织BD-2基因表达水平为0.208±0.138,青年为0.351±0.206,2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HE染色切片老年大鼠肺组织可见肺泡断裂、肺间隔增厚、酸性细胞渗出等改变,而青年大鼠没有上述改变. 结论基因水平上青年大鼠肺组织BD-2稍高于老龄大鼠,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老年人易患呼吸道感染与BD-2的表达可能无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常薪霞;董碧蓉;陈子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