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智
1 病例患者男,64岁,有冠心病及阵发性房颤史6年.2001年3月22日因突发语言不清7 h入院,查体:心率83次*min-1,BP 120/90 mmHg,(1mmHg=0.133 kPa)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头颅CT示:左侧额叶小片状低密度灶,ECG示:心房颤动,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运动性失语明显好转而出院.a
作者:高凌;李洪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我们采用双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及高频喷射通气辅助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衰,分析其疗效及优缺点,对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黎莉;胡灼君;熊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开展20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普及和治疗经验的积累,多数患者因此受益.参考成年患者(包括65~74岁)溶栓治疗获益的证据,1996年ACC/AHA(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治疗指南指出年龄不再是溶栓的禁忌证,年龄≥75岁,ST段抬高,发病时间不超过12 h诊断为AMI者,在经慎重权衡利弊后仍支持溶栓治疗者,应即时给予溶栓.
作者:叶平;张秀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1月至2001年6月,为119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和临床评估分组,以此指导围术期的处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蔡吉祥;林永德;崔恒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个需要迅速处理的内科急症,危险较大,合并症较多,本文收集了我院于1996年1月~2000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60岁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7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贾柳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生物体在衰老过程受遗传因子的影响,然而环境和代谢所造成的长年累月的损伤,种种生化副反应引起的变化,更造成许多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组织老化性状,例如氧自由基和糖基化过程造成的血管硬化和脂褐素堆积等.许多长寿蛋白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以及蛋白多糖会在生物体的衰老过程中逐步出现由量变到质变,引起一些与衰老相关的明显的病理生理现象,而这些变化往往构成了衰老过程中机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基础[1,2].本文重点介绍和归纳蛋白多糖在衰老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生化改变.
作者:谢渝湘;李薇;印大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美国,年龄≥65岁的老年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3%,但却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的50%和AMI死亡患者的80%.在我国,AMI的发生和死亡也以老年人为主.因此认识AMI患者中老年人群的临床特征,对提高AMI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蓓;戚文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肺部感染对老年人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检测87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感染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并进行血气分析检查,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老年人肺部感染前后血糖水平差异非常显著,且肺部感染后血糖升高者肺功能损害较血糖未升高者明显(P<0.01). 结论在肺部感染发生时,老年人血糖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原血糖水平有关,与年龄呈正相关.
作者:姜国刚;万雨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采用美国Bard公司的疝环充填物及网状补片,对89例老年人腹股沟疝进行了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下称无张力疝修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显清;陆炜;栗正中;姜仁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常与老年性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并存,而老年性冠心病引起传导系统的缺血加速了传导系统退变.所以,老年冠心病除因心肌缺血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外,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在治疗方面除药物治疗外,起搏治疗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作者:戴振林;段宝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虽然近年来冠状动脉病变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但是总体统计资料表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仍然占64%~87%.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老年患者比例更高,而发展中国家尚未见相关报道.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的决定预后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介入治疗术中风险大,因此本文对其相关的问题简述如下.
作者:陈绍良;宋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老年人ITP常反复发作,泼尼松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仅10%~15%[1],其他替代疗法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达那唑等副作用大,应用于老年患者病死率高[2].1996年2月至2000年10月,我院用α-干扰素治疗老年ITP患者9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森;张晋林;王晓冬;唐义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各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的动态变化.探讨红细胞免疫系统与老年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SPA混合花环试验测CR1活性及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的量及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RAIF)的变化,间接免疫SPA法测定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单向免疫扩散法测血清C3含量. 结果 (1)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低下(P<0.01),其表面免疫复合物明显增多(P<0.01),尤以急性期显著,RAIF升高,以急性期显著;(2)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T细胞亚群CD4百分比降低(P<0.05),而CD8百分比升高(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同时C3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CIC明显增高(P<0.01),以上各指标均随脑梗死病情的恢复而趋于正常;(3)老年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的变化与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AEF)、C3含量、CD4百分比呈正相关,而与RAIF、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RSF)、CIC、CD8百分比呈负相关,与CD3百分比无关,CD4百分比的变化与RAIF呈明显的负相关,与RAEF正相关;而CD8的变化与RAIF正相关,与RAEF负相关. 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系统的异常,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密切联系,红细胞免疫系统可作为老年脑梗死病情估计、预后评价、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
作者:周盛年;刘黎青;迟兆富;郭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尽管药物治疗和导管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仍是治疗老年冠心病人心肌缺血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其效果已经得到临床30多年的验证.近10年,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Zaidi等报道,70岁以上的搭桥病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9%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16.5%[1],在我院近5年完成的500多例CABG中,60岁以上病人占67.2%,70岁以上占22.6%.
作者:陈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亦称Binswanger病(BD),是一种老年性缺血性白质脑病.临床以高血压、卒中发作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作者总结了1998~2001年38例住院病人的临床及CT表现,对该病的病理、病因、临床表现与影像诊断进行了讨论.
作者:顾涵身;蒋健;肖朝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病情危急,症状隐匿,本文对1992年5月~2001年5月急诊及住院的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27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作者:何伟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等一组病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将ACS病人又分为ST段抬高的和ST段不抬高的ACS.ST段不抬高的ACS(包括NQMI、UA)又称为不稳定型冠脉疾病(UCAD).他们的发病机制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ACS(有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或短期内再通,则多造成ST段不抬高的ACS(非Q波AMI或UA).
作者:程蕴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女,63岁.因觉双眼视物模糊于2000年8月25日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诉近期用药史.体温36.8℃,脉搏80次*min-1,呼吸18次*min-1,血压135/75mmHg(1mmHg=0.133 kPa),余均无阳性体征.心电图正常.以白内障初期给予障复明滴眼液(武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鄂正药健字1996第0015号)滴双眼,每日4次.
作者:唐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尽管机体内具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但仍难以阻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为肿瘤细胞有多种机制可以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监视,如肿瘤表面抗原缺失,致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肿瘤细胞,还可以产生多种免疫抑制因子以降低宿主免疫力等,特别是老年患者,随着衰老和免疫抵抗力的下降,肿瘤细胞更易逃避免疫的监视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作者:葛锦锋;王志刚;郑世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治疗作用. 方法对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证实符合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患者36例,服用苯那普利治疗3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 结果苯那普利在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厚度(P<0.01)、左心室心肌质量(P<0.05)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P<0.05). 结论苯那普利可有效地逆转左室向心性重构和向心性肥厚.
作者:付国芬;刘新乔;张勤婷;聂瑞景;闫晓婷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