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丽;刘捷;陈银霞;柏春梅;曹春
目的进一步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与预后. 方法对101例老年CSDH患者的临床表现、CT与MRI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CSDH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老年CSDH组的头晕、精神异常、反应迟钝、双下肢轻瘫等症状较非老年CSDH组多见(P<0.001);而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偏瘫及锥体束征等颅高压和局灶定位体征则较非老年CSDH组少见(P<0.001).影像学资料显示血肿部位老年CSDH组同时累及额、颞、顶、枕叶患者较非老年CSDH组为多见(P<0.05).2组在经钻孔血肿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老年CSDH组的显效率(77.22%)显著低于非老年CSDH组(93.10%,P<0.01). 结论老年人CSDH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预后差.应重视外伤史的调查,可疑病例应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早诊治,改善其预后.
作者:蔡兴秋;张贞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增加,而老年人AP具有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其特点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132例AP,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33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62~83岁,平均64.6岁.非老年组99例,男31例,女68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7岁.2组均按急性腹痛发作及血、尿淀粉酶升高,结合B超、CT、WBC等综合诊断,病情轻重按Ranson标准判断,老年组轻型18例(54.5%),重型15例(45.5%);非老年组轻型85例(85.9%),重型14例(14.1%).1.2 诱因见表1.1.3 临床表现本组老年人多数都有腹痛,症状不典型较多,2组表现见表2.1.4 并发症发生率以老年组较多,见表3.
作者:吕晶;赵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中DA浓度降低.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等.PD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外科治疗主要针对上述3大主症.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的进步,外科治疗PD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手术定位更为准确,并发症更为减少,疗效更为确切.
作者:肖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醋酸甲孕酮(MPA)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115例自然绝经后健康妇女随机分3组:MPA组48例,每日口服MPA 10mg;结合雌激素(CE)组40例,每日口服CE 0.625mg+MPA 2~4mg;对照组27例,不服用女性激素.3组妇女每日均口服钙尔奇D 600mg,观察6月.用药前后分别检测:骨密度值、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尿吡啶酚/肌酐(Pyr/Cr)、尿钙/肌酐(Ca/Cr)比值. 结果用药后MPA组及CE组骨密度值均稍增加,对照组下降无显著性差异,血尿生化指标:MPA组BGP水平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升高无显著性差异,尿Ca/Cr、Pyr/Cr比值变化不明显,CE组ALP、BGP均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Ca/Cr,Pyr/Cr比值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BGP、Pyr/Cr均升高(P<0.05). 结论对绝经早期妇女MPA和CE增加BMD;CE抑制骨吸收,MPA促进骨形成代谢;单纯应用钙剂不能抑制绝经后骨转换的明显增加.
作者:王淑玉;王美莲;刘嘉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及调脂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 方法测定6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和30例健康老人的血清P-选择素、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水平并对病例组给予辛伐他汀调脂治疗. 结果老年心绞痛组血清P-选择素(1.92±0.88)mg*L-1、OX-LDL(1.54±0.56)mg*L-1比对照组(0.90±0.32)mg*L-1、(0.76±0.15)mg*L-1明显增高,NO水平老年心绞痛组为(68.52±13.41)mmol*L-1,对照组(119.88±26.85)mmol*L-1,明显降低(P<0.05~0.01);相关分析发现P-选择素与OX-LDL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NO呈显著负相关(r=-0.72,P<0.01).调脂治疗后病例组血清P-选择素、OX-LDL水平明显降低(1.26±0.38)mg*L-1、(0.92±0.33)mg*L-1,P<0.01,NO水平明显回升(113.26±27.75)mmol*L-1,P<0.01. 结论老年心绞痛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调脂治疗可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的进展.
作者:朱世明;吕以杰;白雪;孙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多数缺血性心脑血管疾患与高粘血症相关,治疗高粘血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正引起临床重视.我们将确诊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丹参和降纤酶治疗,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了统计学比较.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70例1998年2月至2000年5月老年住院病人,符合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所有病例未用其他抗凝、抗纤、血小板抑制剂、活血化瘀药物.7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低右、丹参组和降纤酶组.低右、丹参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66.3±3.5)岁,其中脑梗死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冠心病13例.降纤酶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6.2±5.2)岁,脑梗死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冠心病13例,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疾病组成经t或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杨喜耕;宿博;席玉蓉;高克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男,67岁,因反复胸闷6月,咳嗽、痰中带血10 d于2000年6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右肺肩胛下线第7~9肋间叩诊实音,右中下肺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左房、左室肥大伴劳损;胸片: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B超:右侧叶间裂包裹性积液3.5 cm×2.0 cm×2.5 cm;CT:局部包裹性积液;痰涂片及培养未检出抗酸杆菌,结核抗体(-).今年3月曾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胸腔积液收住我院心内科.胸水检验为漏出液,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B超提示胸腔积液吸收,出院.此次入院诊断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高血压.予扩血管、利尿、改善心功能等治疗,9 d后症状好转,复查B超示:右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2 讨论包裹性胸腔积液,主要是由于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引起,在透视及胸片上可见梭形、半圆形、或大块状高密度阴影;CT扫描时,包裹性积液的边缘整齐,外形呈梭形或豆形,密度均匀一致,临床常见于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脓胸或血胸,而心衰所致的包裹性积液则临床鲜见报道,常易漏诊、误诊.对有以下特点者应予以重视:①有心脏病史;②有活动后胸闷、气喘、循环淤血等心力衰竭表现;③查体有心衰的阳性体征;④胸片、B超或CT检查提示有包裹性胸腔积液;⑤胸水为漏出液;⑥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好转,胸腔积液吸收;⑦在感染、劳累、心脏负荷加重等诱因下可能复发.
作者:徐彧;刘云霞;宗晓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收治老年梗阻性黄疸30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缪林;刘政;黄光明;范志宁;程铁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明确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病人相应动脉血管内径及血管断面的血流状态与该疾病间的关系,我们用磁共振显像(MRI)轴位断层T1、T2加权像对71例病人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进行内径测量及横断面血流状况的分析.并将此与76例非脑血管病老年病人进行对照,以明确该研究对本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1.1.1 患病组:年龄>60岁,曾有过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其发作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1986年所制定有关该病诊断标准.1.1.2 对照组:年龄>60岁,无脑血管病史,脑CT及MRI排除脑血管病变.1.2 一般资料患病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61~91岁,平均(75.64±5.62)岁,有1~5次椎基底动脉TIA史,平均(2.8±0.67)次.对照组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60~88岁,平均(73.2±5.32)岁.
作者:朱力山;边军;任晓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自1992年8月至2000年8月进行胃镜检查10*!734例,检出70岁以上老年胃癌109例,检出率为1.05%,结合文献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1例,女28例.症状出现至就诊1月以内4例,1~2月11例,2~6月64例,6月以上30例.1.2 临床表现上腹不适58例,隐痛33例,饱胀59例,进食梗阻9例,黑便3例,呕血6例,腹部包块20例,其他表现有贫血、纳差、消瘦、嗳气、乏力、恶心、呕吐,以及原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症状近期加重等.其中1例早期胃癌,因冠心病入院,胃镜体检时发现.1.3 胃镜检查病变部位位于胃窦37例(33.95%),胃体26例(23.85%),贲门24例(22.02%),胃角12例(11.01%),胃底8例(7.34%),幽门2例(1.38%).检出早期胃癌5例(4.59%),胃体2例,胃窦、贲门、胃底各1例;中、晚期胃癌104例,其中肿块型36例,溃疡型1例,溃疡浸润型16例,浸润型7例.1.4 病理分析本组病例均经胃镜及手术病理活检证实,腺癌81例,粘液腺癌16例,印戒细胞癌10例,未分化癌2例.
作者:王青;刘霞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冠脉内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较重,易致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传统非抗凝治疗疗效不佳,故现已主张尽早采用抗凝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加阿斯匹林治疗老年U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老年UA患者为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在我科住院病人,男42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5±5)岁.UA诊断标准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和WHO建议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初发心绞痛或静息心绞痛≥10 min或24 h内有自发性心绞痛.②心电图缺血性改变(ST段下移≥0.05~0.10 mV或T波倒置)或静息心绞痛心电图无变化.排除标准:①ST段抬高或有Q波出现;②心肌酶谱异常;③非冠心病心绞痛;④有抗凝或非甾体抗炎药的禁忌证;⑤埋藏式起搏术后.
作者:王春宁;赵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主要的病变是黑质变性,而致黑质致密部(SNc)不能合成多巴胺(DA)输送至纹状体,使纹状体抑制性的DA与兴奋性的局部回路神经元乙酰胆碱(Ach)的功能失去平衡而发病.至于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与PD发病关系及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所以能奏效的机制已备受重视.本文先以图1阐明基底节环路的功能改变与PD发病的关系,然后介绍PD的药物治疗.
作者:刘道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由于病理生理的因素而导致产生一系列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发展,终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维持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这对预防帕金森病的继发性功能障碍,维持一定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效的.1 帕金森病的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的功能障碍分为原发性功能障碍及继发性功能障碍.
作者:张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上腹部脏器的恶性肿瘤晚期,形成腹腔内及后腹膜等处的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同时产生腹部剧痛,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CT导向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CGB)用无水乙醇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来达到止痛目的,从而改善生存质量.特别对老年肿瘤患者,难以承受手术等风险,而且一般的止痛效果又不佳,CGB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结合我院临床资料对此项技术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组选择18例老年晚期上腹部肿瘤患者,其中胰腺癌9例、胃癌2例、肝癌7例.男15例,女3例,年龄60~70岁.患者均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且有顽固性上腹部疼痛,有部分患者因疼痛而不能直立或采取其他的强迫体位.根据不同的病灶,首先进行CT扫描定位,大致在L1椎体水平采取前径路进针,抵达腹腔神经丛附近.再进行CT扫描证实,观察穿刺针尖到达理想的穿刺间隙内.回抽无回血时,经穿刺针注入无水乙醇10~20 ml(其内混合1~2 ml非离子型造影剂),仔细观察无水乙醇的弥散.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标志是腹部温热感,部分病例疼痛即刻缓解.
作者:赵网霞;俞同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由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报道和描述,它是一种中老年期常见的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50岁为1%,60岁为2%.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脱失、变性,黑质和蓝斑区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y).临床上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年龄老化、自身免疫、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陈生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与智能、病程、脑电地形图(BEAM)、脑血流量(CBF)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75例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试患者抑郁状态,长谷川简易智能评价分度表(HDS)测试患者智能,检查BEAM和133Xe吸入法测定CBF,并设正常对照组. 结果伴抑郁PD患者32例,占42.7%,以运动迟缓和肌强直为主;无抑郁43例,以震颤为主.伴智能障碍29例,占38.7%;同时伴有抑郁和智能障碍24例,占32%.HAMD值与HDS值、大脑平均血流量呈负相关(r=-0.77、-0.71,P<0.01),与病程呈正相关(r=0.59,P<0.01),而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伴抑郁PD患者双侧额叶、颞叶、顶叶和中央区脑局部血流量(rCBF)比无抑郁PD患者显著降低(P<0.05~0.01),而该BEAM-θ、δ相对功率显著增加(P<0.05~0.01). 结论 PD患者抑郁与智能、病程、脑局部血流量和脑功能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
作者:李飞;谷德祥;李燕君;曹中柱;施九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壁萎缩,粘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上升,局部抵抗力降低,所以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我院用倍美力阴道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得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①30例病例来自于本院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的门诊病人,自然绝经后至少1年的妇女,年龄40~60岁,平均绝经年龄47岁;②有老年性阴道炎症状,根据生殖道健康临床评分,高分<15分,证实为由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生殖道健康临床评分细则见表1;③腹部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mm;④3月内未进行过雌激素治疗,1月前未进行过其他药物治疗;⑤无雌激素应用禁忌证;⑥愿意接受治疗者.1.2 方法倍美力阴道软膏由美国惠氏-立达(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42.5g,每克软膏含结合雌激素0.625 mg.隔日晚睡前将1 g阴道软膏推入阴道深部,一盒用完约3月后门诊复查.1.3 观察指标生殖道健康临床评分见表1.1.4 统计学方法生殖道健康临床评分用配对t检验.
作者:吴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国内外的调查一致表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控制率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有效控制.如何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控制率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索以医院为基地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
作者:廖静;朱广家;朱安;董中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患者65岁,因体检发现巨大盆腔包块1周,于2000年4月4日收入院.患者月经16(5)/(30)d,50岁绝经,17岁结婚,顺产2子,27岁离异.一直未行妇科有关检查,绝经后一直无异常阴道流血、渗液.2000年3月28日外院盆腔B超发现下腹部巨大实性不均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自卵巢之盆腔恶性肿瘤.CT示盆腔囊实性包块为主,考虑恶性畸胎瘤可能性大,未排除肌瘤变性.入院体检:营养中等,无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部膨隆,盆腹腔被巨大肿物所占据,上界达剑突下3横指,质中,稍可推动,无压痛,无腹水征.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稍潮红:子宫颈光滑;子宫体轮廓欠清,可及盆腹腔巨大实性包块,上界达剑突下三横指,活动尚可,表面光滑,质偏硬,无压痛,后壁隆突,压迫直肠;三合诊可于直肠前方扪及男拳大质中包块,直肠壁光滑,指套未见血染.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入镜60 cm处见一0.8 cm带蒂息肉,余处无特殊发现.盆腔彩色B超示:盆腔内实性不均质巨大包块,血流阻力指数较低,考虑恶性畸胎瘤可能性大;子宫、双附件显示不清.2000年4月11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下段隆起浆膜下肌瘤25 cm×20 cm×13cm,宫体增大7 cm×7 cm×4 cm,后壁见肌壁间肌瘤5 cm×4 cm×4 cm,后屈压向直肠,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正常.予行腹式全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表面散在灰白色小结节.切出物总重量为5 000g.冰冻及石蜡切片之病理结果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绝经后期子宫内膜;慢性宫颈炎;双侧输卵管慢性炎;双侧卵巢白体形成.术后7 d常规拆线,术口甲级愈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肖静;黄健玲;程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女,65岁.3年前开始解黑便,每次50~100 g,4~5次*d-1,持续10多天大便转黄.近1月来上述症状复发,伴头晕、心悸.查体: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Hb 50g*L-1,大便潜血阳性.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肠镜:距盲肠10 cm升结肠处0.5 cm血管迂曲扩张并渗血,经内镜病变处并列紧密夹闭3个夹子(可旋式夹闭器Olympus HX-5LR-1夹子MD-850),喷水冲洗后局部未见出血.内镜术后患者仍解黑便,1周后再次镜检见升结肠原病变处夹子尚未脱落,亦无出血征象.距该病变5 cm又见0.4 cm血管迂曲扩张表面渗血,并排夹闭夹子2个出血点,随访4月未再便血.复查肠镜见升结肠夹子已脱落,血管异常改变消失.2 讨论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可能是60岁以后复发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病灶多位于盲肠及升结肠,直径1 mm~1 cm不等,常为多发,内镜下见血管扩张多为小的点状、斑片状或蜘蛛样红色病变,病灶当中可见扩张的血管纹理,病变平坦略高出于粘膜平面.通常剖腹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而我们采用内镜下止血夹子钳夹治疗,等同于机械缝合,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余西林;于晓辉;王宏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