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晖;方淑平;左晶;张韦臣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中DA浓度降低.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等.PD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外科治疗主要针对上述3大主症.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的进步,外科治疗PD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手术定位更为准确,并发症更为减少,疗效更为确切.
作者:肖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象变化,为预防本病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L 2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关指标.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功能自动化仪检测Fg浓度及其分子的功能,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3.38±1.3)g*L-1,其分子功能4.33±0.58,与对照组相比,P<0.05;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72.2±13.2)%,t-PA活性(0.89±0.16)IU*ml-1、PAI-1活性(8.27±1.34)IU*ml-1,与正常组相比,P<0.05. 结论血浆Fg浓度升高及其分子功能增强,AT-Ⅲ活性降低、t-PA活性降低及PAI-1活性增强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凝血象变化.检测凝血及纤溶有利于本病预防及治疗.
作者:何爱丽;刘捷;陈银霞;柏春梅;曹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国内外的调查一致表明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控制率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有效控制.如何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率、控制率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索以医院为基地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
作者:廖静;朱广家;朱安;董中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明确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病人相应动脉血管内径及血管断面的血流状态与该疾病间的关系,我们用磁共振显像(MRI)轴位断层T1、T2加权像对71例病人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进行内径测量及横断面血流状况的分析.并将此与76例非脑血管病老年病人进行对照,以明确该研究对本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1.1.1 患病组:年龄>60岁,曾有过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其发作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1986年所制定有关该病诊断标准.1.1.2 对照组:年龄>60岁,无脑血管病史,脑CT及MRI排除脑血管病变.1.2 一般资料患病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61~91岁,平均(75.64±5.62)岁,有1~5次椎基底动脉TIA史,平均(2.8±0.67)次.对照组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60~88岁,平均(73.2±5.32)岁.
作者:朱力山;边军;任晓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男,67岁,因反复胸闷6月,咳嗽、痰中带血10 d于2000年6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右肺肩胛下线第7~9肋间叩诊实音,右中下肺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左房、左室肥大伴劳损;胸片: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B超:右侧叶间裂包裹性积液3.5 cm×2.0 cm×2.5 cm;CT:局部包裹性积液;痰涂片及培养未检出抗酸杆菌,结核抗体(-).今年3月曾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胸腔积液收住我院心内科.胸水检验为漏出液,予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B超提示胸腔积液吸收,出院.此次入院诊断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陈旧性下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高血压.予扩血管、利尿、改善心功能等治疗,9 d后症状好转,复查B超示:右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2 讨论包裹性胸腔积液,主要是由于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引起,在透视及胸片上可见梭形、半圆形、或大块状高密度阴影;CT扫描时,包裹性积液的边缘整齐,外形呈梭形或豆形,密度均匀一致,临床常见于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脓胸或血胸,而心衰所致的包裹性积液则临床鲜见报道,常易漏诊、误诊.对有以下特点者应予以重视:①有心脏病史;②有活动后胸闷、气喘、循环淤血等心力衰竭表现;③查体有心衰的阳性体征;④胸片、B超或CT检查提示有包裹性胸腔积液;⑤胸水为漏出液;⑥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好转,胸腔积液吸收;⑦在感染、劳累、心脏负荷加重等诱因下可能复发.
作者:徐彧;刘云霞;宗晓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增加,而老年人AP具有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其特点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0月共收治132例AP,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33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62~83岁,平均64.6岁.非老年组99例,男31例,女68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7岁.2组均按急性腹痛发作及血、尿淀粉酶升高,结合B超、CT、WBC等综合诊断,病情轻重按Ranson标准判断,老年组轻型18例(54.5%),重型15例(45.5%);非老年组轻型85例(85.9%),重型14例(14.1%).1.2 诱因见表1.1.3 临床表现本组老年人多数都有腹痛,症状不典型较多,2组表现见表2.1.4 并发症发生率以老年组较多,见表3.
作者:吕晶;赵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帕金森病的分类1.1 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专题学术会议提出的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分类草案.1.1.1 原发性(帕金森病,即震颤麻痹):(1)按病程分型:①良性型:病程较长,平均可达12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迟;②恶性型:病程较短,平均可达4年.运动症状波动和精神症状出现较早.(2)按症状分型:①震颤型;②少动和强直型;③震颤或少动和强直型伴痴呆;④震颤或少动和强直型不伴痴呆.(3)按遗传分型:①家族性帕金森病;②少年型帕金森病.1.1.2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1)感染性(包括慢性病毒感染),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嗜睡性脑炎,其他脑炎等).(2)中毒性(一氧化碳、锰、二硫化碳、氰化物、甲醇等).(3)药物性(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萝芙木生物碱及α-甲基多巴等).(4)脑血管疾病.(5)脑肿瘤(特别是脑部中线肿瘤).(6)脑外伤.(7)中脑空洞症.(8)代谢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等).1.1.3 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异质性系统变性):(1)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纹状体黑质变性.(3)皮层齿状核黑质变性.(4)橄榄脑桥小脑萎缩.(5)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压综合征.(6)痴呆:关岛帕金森-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综合征,Jacob-Creutzfeldt病(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Alzheimer病,Pick病,正常颅压脑积水.(7)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黑质变性等).
作者:王新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及调脂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 方法测定6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和30例健康老人的血清P-选择素、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水平并对病例组给予辛伐他汀调脂治疗. 结果老年心绞痛组血清P-选择素(1.92±0.88)mg*L-1、OX-LDL(1.54±0.56)mg*L-1比对照组(0.90±0.32)mg*L-1、(0.76±0.15)mg*L-1明显增高,NO水平老年心绞痛组为(68.52±13.41)mmol*L-1,对照组(119.88±26.85)mmol*L-1,明显降低(P<0.05~0.01);相关分析发现P-选择素与OX-LDL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NO呈显著负相关(r=-0.72,P<0.01).调脂治疗后病例组血清P-选择素、OX-LDL水平明显降低(1.26±0.38)mg*L-1、(0.92±0.33)mg*L-1,P<0.01,NO水平明显回升(113.26±27.75)mmol*L-1,P<0.01. 结论老年心绞痛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调脂治疗可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的进展.
作者:朱世明;吕以杰;白雪;孙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占硬膜下血肿的25%左右,好发年龄为60~70岁,70岁以上少见.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延长及CT等医疗设备的普及,CSDH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1993年4月至2000年6月我们共收治80岁老人CSDH 21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病人中,男18例,女3例,年龄80~93岁,平均84.3岁.1.2 外伤史 21例病人中,有头部外伤史14例(66.6%),受伤到发病时间平均62 d(31~95 d),其中5例头部受伤后曾行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下积液.否认外伤史7例,从发病到确诊40 d~1年.1.3 临床表现以缓慢起病的精神改变和局灶症状为主,其中首发精神意识改变(记忆力下降、人格改变、呆滞或意识不清)15例;其次还有局灶症状(走路不稳、肢体轻瘫或偏瘫)与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部分病人几种症状可同时存在.
作者:徐垠;陈彦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疾病,较常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及功能障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年2月到1999年12月42例老年MDS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1 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 42例老年MDS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60~82岁,中位年龄65.2岁,60~64岁26例,65~69岁8例,70~74岁4例,75~79岁3例,80~84岁1例.
作者:王春森;张晋琳;王晓冬;唐义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主要的病变是黑质变性,而致黑质致密部(SNc)不能合成多巴胺(DA)输送至纹状体,使纹状体抑制性的DA与兴奋性的局部回路神经元乙酰胆碱(Ach)的功能失去平衡而发病.至于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与PD发病关系及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所以能奏效的机制已备受重视.本文先以图1阐明基底节环路的功能改变与PD发病的关系,然后介绍PD的药物治疗.
作者:刘道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老年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38例老年人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动脉血气、肺功能及经纤支镜肺活检进行分析. 结果老年人肺间质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干咳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双下肺可闻及爆裂音,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肺部感染,可有咳痰及湿性NFDCE音;胸部影像学表现为毛玻璃样、结节状、网格状及蜂窝状阴影,以两中下肺为主;PaO2降低,合并COPD者可出现PaCO2升高;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下降,合并COPD者出现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检显示肺泡间隔增宽,间隔内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沉积. 结论老年人肺间质纤维化易并发于COPD等疾病,具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
作者:周贤梅;戴令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奥曲肽(Octreotid,SMS201-995)是体外合成的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目前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原发性肝癌的生长.晚期原发性肝癌现有的治疗手段甚少,预后极差.为此,尽大可能的延长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采用奥曲肽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为我院1998年1月至2001年5月住院的中老年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将病例随机分为2组,即奥曲肽治疗组和支持治疗组.其中奥曲肽治疗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9岁~78岁,平均为63岁.支持治疗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0岁~79岁,平均为64岁.所有病例均为肝穿刺活检确诊或经B超、CT等诊断为肝癌,且AFP>500 μg*L-1.按Okuda肝癌分期标准为Ⅲ期.
作者:吴培;顾晓怡;姜藻;张炽敏;王彩莲;张琳;朱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由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报道和描述,它是一种中老年期常见的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增高,50岁为1%,60岁为2%.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脱失、变性,黑质和蓝斑区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y).临床上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兴奋性神经毒、年龄老化、自身免疫、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陈生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识别易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对降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与室颤的关系国内已有报道,而冠心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动过速间的关系报道甚少.作者对41例≥60岁的老年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冠心病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不同的lown分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的增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分析探讨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总结41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病史的病历,根据1979年WHO诊断标准,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按照lown分级进行分组,A组为16例,经24 h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时间>30 s为室速组,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60~78岁,平均67.4岁;B组,25例,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60~76岁,平均66.2岁.1.2 方法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图,选用胸前导联进行24 h监测,采用日本光电6851型心电图机,描记12导联常规心电图,纸速为25 mm*s-1,心电图分析以做动态心电图前的一次记录为准,测量各导联QT间期(QTc)数值.每一导联连续测3个QT间期取平均值.T波终末点以T波下降支滑入基线交点位置为准.以不同导联的大QT间期减去小的QT间期(QTmax-QTmin)得出QTd,用Bazett公式QTc=QT*R*R-1算出校正后的QT间期,用QT间期校正后的大值减去小值(QTcmax-QTcmin)得出QTcd.1.3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表示,做t检验.
作者:王乃梅;刘来顺;赵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上腹部脏器的恶性肿瘤晚期,形成腹腔内及后腹膜等处的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同时产生腹部剧痛,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CT导向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CGB)用无水乙醇行腹腔神经丛阻滞来达到止痛目的,从而改善生存质量.特别对老年肿瘤患者,难以承受手术等风险,而且一般的止痛效果又不佳,CGB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结合我院临床资料对此项技术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组选择18例老年晚期上腹部肿瘤患者,其中胰腺癌9例、胃癌2例、肝癌7例.男15例,女3例,年龄60~70岁.患者均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且有顽固性上腹部疼痛,有部分患者因疼痛而不能直立或采取其他的强迫体位.根据不同的病灶,首先进行CT扫描定位,大致在L1椎体水平采取前径路进针,抵达腹腔神经丛附近.再进行CT扫描证实,观察穿刺针尖到达理想的穿刺间隙内.回抽无回血时,经穿刺针注入无水乙醇10~20 ml(其内混合1~2 ml非离子型造影剂),仔细观察无水乙醇的弥散.腹腔神经丛阻滞的标志是腹部温热感,部分病例疼痛即刻缓解.
作者:赵网霞;俞同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与预后. 方法对101例老年CSDH患者的临床表现、CT与MRI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CSDH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老年CSDH组的头晕、精神异常、反应迟钝、双下肢轻瘫等症状较非老年CSDH组多见(P<0.001);而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偏瘫及锥体束征等颅高压和局灶定位体征则较非老年CSDH组少见(P<0.001).影像学资料显示血肿部位老年CSDH组同时累及额、颞、顶、枕叶患者较非老年CSDH组为多见(P<0.05).2组在经钻孔血肿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老年CSDH组的显效率(77.22%)显著低于非老年CSDH组(93.10%,P<0.01). 结论老年人CSDH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预后差.应重视外伤史的调查,可疑病例应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便及早诊治,改善其预后.
作者:蔡兴秋;张贞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我们共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142例,现将其中112例老年组与同期30例非老年组的有关临床资料作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老年肺心病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老年组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60~88岁,平均69岁,>70岁41例(36.31%);非老年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0~59岁,平均54岁.1.2 病因与病程 2组病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各占85.7%、83.3%.老年组病程5~40年,其中<10年25例,10~20年40例,21~30年33例,>31年14例;非老年组病程1~32年,其中<10年9例,10~20年12例,21~30年5例,>31年4例.2组病因、病程基本相似(P>0.05).
作者:何吟绵;方蕴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是老年病学的典型疾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黑质和纹状体通路慢性进展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以及姿势反射障碍.本病的发生在种族及地区有很大差异,白种人发病高,黄种人其次,黑种人低.发病率西方为10×10-5~20×10-5,亚洲为10×10-5,非洲为4.5×10-5.患病率西方为106×10-5~307×10-5,亚洲为44×10-5~82×10-5,非洲为31×10-5~58×10-5.国内外PD患病率日趋增多,我国(1983)为44.3×10-5,近年来京沪两地60岁以上PD患病率约达1 000×10-5.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患有PD,这已引起世界各国对本病的重视.
作者:李作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冠脉内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病情较重,易致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传统非抗凝治疗疗效不佳,故现已主张尽早采用抗凝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加阿斯匹林治疗老年U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老年UA患者为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在我科住院病人,男42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5±5)岁.UA诊断标准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和WHO建议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初发心绞痛或静息心绞痛≥10 min或24 h内有自发性心绞痛.②心电图缺血性改变(ST段下移≥0.05~0.10 mV或T波倒置)或静息心绞痛心电图无变化.排除标准:①ST段抬高或有Q波出现;②心肌酶谱异常;③非冠心病心绞痛;④有抗凝或非甾体抗炎药的禁忌证;⑤埋藏式起搏术后.
作者:王春宁;赵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