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沈戈;金翠燕
1932年Cushing描述了由于垂体肿瘤产生ACTH而引起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有骨骼脱钙现象.这是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的早的描述.50年代以后,由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报道.现在糖皮质激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仅次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而居第3位.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分为内源性(柯兴病或柯兴综合征)和外源性(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田成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超声显像具有简便、迅速、无损伤等特点,易被人们接受,对老年人尤为适宜.本文收集了老年急腹症74例B超检查资料,以探讨B超在老年急腹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戴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已有不少资料表明骨质本身所受应力和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各种应力对骨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常常把这种机械因素的影响认为是次要的,并且在治疗中不予重视.1999年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美国Frost博士明确指出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包括肌块的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这种由肌肉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之为机械性因素)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非机械性因素(包括各种骨相关激素、维生素、钙以及其他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骨相关的细胞因子等).两者的效应可以相互强化,但不能相互取代.例如骨相关激素、钙和维生素D可以决定3%~10%的骨强度,而肌肉产生的牵张力对骨强度的影响可高达40%.这个观点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也已经证实:骨对应力的适应常常遵循Wolf定律,即骨在需要的地方生长(承重和接受应力的部位),不需要的地方骨质吸收(此过程称之为骨的重塑,remodeling).
作者:周士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骨质疏松症以全身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虽两者病因迥异,但基本病理改变相同;老年性骨折是其造成的主要危害之一.
作者:邓廉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10月,使用国产镍钛合金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高危、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98例,其中84例获得长期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德馨;苏江浩;邹青;刘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氯沙坦(losartan)是一种口服活性和高度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它直接作用于ATⅡ受体,降压作用可靠安全,副作用小,且对心肾重要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我们选用该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对重要靶器官(心、肾)的影响.
作者:陈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OP),可无明显症状,而骨量仍在持续的流失.通常首先出现的症状为疼痛,可使患者心烦意乱,难以耐受.若及时予以重视,得到诊断和治疗,既可抑制疼痛,又预防驼背和骨折的发生,起事半功倍效果.今讨论OP疼痛如下.
作者:韩祖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科1981年7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包括原来确诊与未确诊、治疗与未治疗过的食管癌病人)并发食管异物31例,占同期老年食管异物142例的21.8%,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国民;叶秀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均证实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律失常,影响冠心病(CHD)的预后.由于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因此反映心肌的血流灌注.本文观察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老年CHD患者QT离散度的作用,以期对临床治疗与预后估计提供参考.
作者:陈定;孔繁荣;赵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乌鲁木齐地区是一多民族杂居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居民之间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到遗传因素均有很大差异,因而许多疾病的发病情况也有很大不同.为了解汉族和维吾尔族间前列腺增生患病情况差异,我们在每年机关干部体检中进行专项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国增;杨望萍;张爱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71例老年退变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DVI)的临床表现及多普勒超声诊断. 方法对171例DDVI的临床和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研究,将该组病例与非老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I)病例进行比较. 结果 DDVI常见的表现是小腿部水肿,占79.9%(235条腿),DVI组常见表现是浅静脉曲张,占87.1%(276条腿).DDVI组平均静脉管径显著大于DVI组,P<0.01;DDVI组发生返流瓣膜组合是以多条大静脉同时出现为主,而DVI组则以单根为主. 结论 DDVI与一般DVI相比有特殊表现,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对其快速、安全、准确的诊断.
作者:苏克智;金辉;肖雪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实验证明,中药当归对动物的心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被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有研究证实,当归是原发性高血压(EH)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调节剂.在此基础上,我们观察了老年EH应用当归前后血浆内皮素(ET)和PGI2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君;黄文增;张步延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白血病有上升的趋势,老年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LAL)在老年急性白血病中占一定的比例不容忽视,现就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9年6月老年HLAL患者14例报道如下.
作者:钟美佐;陈方平;舒毅刚;刘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减)并不少见,由于老年期衰老症状明显且易患各种慢性疾病,故易造成本病的误漏诊.我院1993年至1999年收治老年甲减患者35例,其中误漏诊15例,现将这1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卢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趋势,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将先后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是一脆弱的群体,躯体的器官细胞功能逐渐走向衰老退化过程,表现在体弱,反应迟钝,免疫功能低下,多病,易伤致残,需社会广泛关注.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落后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使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作者:韩祖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十二指肠疾病病种多,病情轻重与缓急差别大,迄今尚无老年十二指肠疾病发病情况的大宗报道.今对我院1989年6月~1999年6月10年间老年十二指肠疾病347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阐明该类疾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情况.提高对常见病,特别是少见病的认识,为诊治老年十二指肠疾病提供经验.
作者:张友才;叶梅;邓长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钙调节激素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63例老年男性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测定骨密度(BMD)、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25羟维生素D[25(OH)-VitD],并与37例青年男性对照. 结果老年男性BMD、CT、25(OH)-VitD均较对照组降低、PTH增高(P<0.001).骨质疏松组CT、25(OH)-VitD较非骨质疏松组降低、PTH增高(P<0.01~0.001).Ca、P、AKP无明显差异. 结论增龄、钙调节激素异常是引致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向明珠;涂昭昊;杨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往认为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的一个退行性过程,但是由于在钙化的动脉及瓣膜发现了作为羟基磷灰石发生中心的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s,MVS),以及一些骨相关蛋白,血管的钙化已被认为与骨组织钙化相似,是一个主动的调节过程.但是对于这一过程的细胞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目前已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崔晓暄;王士雯;郑秋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估量骨质疏松症(OP)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摄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1963年Cameron开创的光子吸收法的先河(单光子吸收法-SPA),骨密度测量进入了无创性、高精度、快速、定量时期,骨密度测量还包括单能X线吸收法(SXA)、双光子吸收法(DPA已淘汰)、双能X线吸收法(DXA始于1987年),这些是二维骨密度测量(gm·cm-2)方法.70年代CT兴起,80年代定量CT(QCT)已用于临床,把骨密度测量由二维推向三维(mg·cm-3),由被测量组织相重叠的光子吸收法技术,进而排除重叠的影响.近10年来又在上述宏观单纯的骨密度测量基础上逐渐发展到微观的骨结构定量分析(骨小梁结构定量)和骨力学强度推测.
作者:杨定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目前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及骨质疏松病情评估均是通过骨密度的检测来实现的.虽然这种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在大量的临床测量中发现:人体骨密度在不同的部位有一定的差异,局部的骨矿物含量并不能完全说明全身骨密度的高低.有些患者骨密度很低,临床并未发生骨折;而另一些病人骨密度并不很低,临床上却多次发生骨折.就骨质疏松骨折的预测而言,局部区域的骨密度检测是相对准确的.国外的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疑惑,目前对骨密度与骨折有关的研究存在以下疑问:(1)低BMD的患者仅有二分之一发生骨折;(2)已有椎体骨折的病人继发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包括股骨和腰椎;(3)同一个体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4)人群的BMD与骨折发病率的不同.作者认为骨密度的变化在骨质疏松早期是非常重要的,而骨质疏松面临骨折时,仅依赖BMD的测量来判断是不够的.
作者:林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