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晰;李凛;李树元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利用自拟方二花口洁液含漱治疗与西药含漱剂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结论 利用中药二花口洁液治疗牙周炎不失为一种疗效确切之法.
作者:徐流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肥厚性咽炎用微波理疗治疗的效果,以期找到一种治疗效果好,没有副作用,能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痛苦的一种方法.方法 采用微波理疗仪和超声雾化两种方法,对60例慢性肥厚性咽炎的患者进行治疗并作临床分析总结.60例中,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龄在45-82岁,病程1-20年.在临床中,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作疗效比较,一组30例用微波理疗的方法治疗,另一组30例用超声雾化的方法治疗,并辅以药物治疗.两纽所用治疗时间均为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测定疗效,2个疗程评定疗效.主要测试项目为咽部症状是否减轻,体检咽部肥厚的组织是否消失.结果 微波理疗慢性肥厚性咽炎2个疗程后痊愈率60%,显效率37.5%,有效率10%,无效率3.33%,总有效率96.7%.而超声雾化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2个疗程后痊愈率20%,显效率13.33%,有效率6.67%,无效率60%,总有效率40%.结论 微波理疗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优于传统治疗方法超声雾化治疗.
作者:许琴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常合并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肝性脑病及肾功能不全,血钠越低,Child-Pugh分级的预后越差(r=0.621,P<0.001),同时死亡越多(r=0.342,P<0.002).结论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血钠浓度的测定对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分级、合并其它并发症甚至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陈欣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神经系统损害是HI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艾滋病患者可以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在周围感觉神经病当中,肢体麻木是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历代医家对于麻木的病因病机,认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艾滋病相关周围神经损害所致肢体麻木症状,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留滞为标.其病机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筋脉失养.
作者:刘向哲;蒋自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凡女子年满十八周岁从未行经者,或月经周期已经建立,但又发生三个月以上无月经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闭经的中医观点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脉失通所致,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不足或肾虚,实者多由寒凝、气滞或血瘀引起.闭经常导致许多美容上的问题,如黄褐斑、痤疮、荨麻疹等,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作者:骆昌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NGU)是由衣原体、支原体和念珠菌等引起,其中衣原体和支原体为常见,目前多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体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毒、副作用较大,疗效欠佳.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洁阴灵冲剂加强力霉素片(治疗组)与单用强力霉素片(对照组)各45例进行治疗比较.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秋燕;王国安;许慧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鼻骨骨折患者,于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分析重建影像诊断鼻骨骨折的准确性和优越性.结果 在显示鼻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三维影像明显优于平片和二维影像.结论 三维影像能清晰显示鼻骨的空间解剖关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道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与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6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拉米夫定与氧化苦参碱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0.6%和86.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46.9%对16.7%,P<0.01和78.1%对5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 拉米夫定与氧化苦参碱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可有效地提高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并且可以缩短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程.两药联合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作者:樊锐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健脑通络法预防多发性硬化再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健脑通络法治疗;对照组26例,均未接受或中断中医治疗.随访1.5年,观察随访前后复发人数和次数、Kurtzke扩充致残量表(EDSS)评分、核磁共振(MR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组复发人数和平均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②1.5年后治疗组E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③1.5年后治疗组新增或增大病灶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健脑通络法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多发性硬化再复发.
作者:郭明明;韩群英;郑绍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胃舒散系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生产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组成包括甘草、陈皮、鸡骨香、大黄、石菖蒲、次碳酸铋、氧化镁等.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疗效确切,需求量日增.笔者将近十年来对胃舒散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报道如下.
作者:林旭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查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 采用乙醇沉淀法,将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分为A、B、C、D四个部位,以血清ALT、AST为指标,观察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及其分离部位合并液对CCl4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正交试验考察A、B、C、D各部位的保肝效应,后对分析所得的佳配伍进行效用再验证.结果 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及其分离部位合并液均能明显降低急性CCl4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P<0.05或P<0.01);正交试验表明,C和D对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作用(P<0.05或接近0.05),其佳部位配伍为C+D;重复验证实验表明,C+D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P<0.05),其效应与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相当.结论 部位C、D是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主要部位.
作者:许刚;谢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郑绍周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四十余载,精研医典,学验俱丰;善于选方加减,理法严谨,学有渊源,且圆通活变,别具匠心,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病.郑师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治疗痿证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郑师治疗痿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杨俊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方法探讨.方法 :中医手法复位后于肱骨内外髁处打入交叉克氏针、小夹板外固定,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结果 :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畸形.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比较有优势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刘洪彬;秦中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艾滋病的西药抗病毒治疗存在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艾滋痛疗效是肯定的.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复方研究、治疗时机等方面对中医治疗艾滋病进行了总结.
作者:张晓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当今,精神情绪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祖国医学很早就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兴奋与抑制均会引起疾病,尤其癌症.通过调查癌症发病与死亡前的有关情绪,证实了癌症发病与精神紧张、,忧虑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宏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深在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脱屑,好发于掌跖部位,本病目前病因不明,有些学者怀疑它与感染灶有关,认为它是脓疱性细菌疹;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局限性脓疱性银屑病,本病在临床上治疗起来非常棘手.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3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小21岁,大53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短1月,长10年.
作者:宋群先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昆山市中医院产科入院治疗的ICP患者61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予清肝健脾ICP方,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门冬氨酸钾镁.结果 清肝健脾法能降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ALT、AST、TBIL、TBA值,能减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皮肤瘙痒的程度;对围产儿预后有积极的影响.结论 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确切,其可能通过降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ALT、AST、TBIL、TBA值来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作者:周琴;黄丽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150年以前由英国神经科医生Dr.Charles Bell首先报道,从临床看Bell所述的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称贝尔面瘫或麻痹,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作者:黄翠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饱胀,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早饱,嗳气,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等上腹不适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有此症状群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20%-30%,可谓发病率之高,但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至今也未有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予川;魏玉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中药开郁乳疏散促进产妇通乳下乳的作用.方法 设治疗组50例,使用开郁乳疏散;对照组30例为空白对照,观察两组在通乳时间、乳汁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开郁乳疏散能显著提早产妇乳汁分泌时间、增加乳汁分泌量.结论 自拟开郁乳疏散能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在临床中优于西药西医方法.
作者:赵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