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李予川;魏玉玲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痞满症, 中医药治疗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饱胀,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早饱,嗳气,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等上腹不适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有此症状群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20%-30%,可谓发病率之高,但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至今也未有肯定和统一的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创建和谐医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系,创建和谐医院,是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依然集中在医院方面,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与社会总体需求和期望有较大差距,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这种不正常的医患关系,既影响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也影响到医疗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解决好医患关系,是创建和谐医院的核心,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实践和调研,本文试就常见的影响医患关系的四种因素作如下探讨,并探索性提出创建和谐医院的对策.

    作者:陈树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郑绍周教授治疗痿证的经验

    郑绍周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四十余载,精研医典,学验俱丰;善于选方加减,理法严谨,学有渊源,且圆通活变,别具匠心,临床擅治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病.郑师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治疗痿证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郑师治疗痿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杨俊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输液冲管无效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输液或输血冲管无效原因及意义.方法 采用三种规格输液用生理盐水,将输液瓶倒置,用注射器抽20ml空气,插入瓶内,观察瓶内负压.结果 规格500ml生理盐水瓶内负压10.80±2.99,规格250ml、100ml瓶内无负压.结论 输液或输血冲管时建议用规格250ml、100ml生理盐水.使用规格500ml生理盐水时,须排空滴管上端液体并降低滴管内液面高度;排出瓶内负压或更换输液器等.有效冲管,在于避免潜在输入药物配伍禁忌.

    作者:张喜梅;王变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眼科虹膜刀隐切术治疗肛裂临床体会

    我院自2002-2006年采用眼科虹膜刀隐切术治疗肛裂,疗效满意,现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56例中,男101例,女155例,年龄14-70岁,病程1-20年,以青年及产后妇女居多.肛裂部位:后正中位164例,前正中位71例,前后正中位21例.Ⅰ期肛裂51例,Ⅱ期肛裂103例,Ⅲ期肛裂(合并肛乳头肥大,皮赘外痔者)102例.合并混合痔者76例,合并内痔者29例.

    作者:韩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

    目的 探查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 采用乙醇沉淀法,将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分为A、B、C、D四个部位,以血清ALT、AST为指标,观察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及其分离部位合并液对CCl4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正交试验考察A、B、C、D各部位的保肝效应,后对分析所得的佳配伍进行效用再验证.结果 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及其分离部位合并液均能明显降低急性CCl4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P<0.05或P<0.01);正交试验表明,C和D对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作用(P<0.05或接近0.05),其佳部位配伍为C+D;重复验证实验表明,C+D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与AST(P<0.05),其效应与柴胡-黄芩药对水提液相当.结论 部位C、D是柴胡-黄芩药对保肝作用的主要部位.

    作者:许刚;谢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疗养院跨越式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把疗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搞上去,是疗养院管理人员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院地处京郊温泉疗养圣地,曾是两朝皇家行宫,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科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疗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分析疗养院发展的契机,总结疗养院发展的经验,从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找疗养院发展的出路.实现疗养院跨越式发展,是要解放思想,找准症结,抓住优势,找到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逐步突破的方法,通过制度创新,调动积极因素.做好每一件实事,逐渐实现疗养院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作者:顾平;魏素丽;周宜强;杨建宇;王黎军;孙永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联系中医藏象学说阐释方剂的组方规律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本文从方剂学教学角度探讨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方剂组方规律的关系,在方剂学教学中紧密结合藏象学说相关内容,分析方剂立法及药物配伍规律,可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刻领会方剂学的组方思路,逐步建立中医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沙塔娜提·穆罕默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医古文学习十二法

    医古文,是学好中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通向打开祖国古典医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医古文学习中,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用其学习古典经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概述为医古文学习十二法,供初学者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作者:唐书生;董瑞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胸挤压法治疗慢性胸椎错位60例

    目的 观察前胸挤压法治疗胸椎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前挤压,结果60例经3~10次手法临床治愈.结论 前胸挤压法治疗胸椎错位疗效确切.

    作者:潘米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二花口洁液治疗牙周炎 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利用自拟方二花口洁液含漱治疗与西药含漱剂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结论 利用中药二花口洁液治疗牙周炎不失为一种疗效确切之法.

    作者:徐流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硬化病人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常合并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肝性脑病及肾功能不全,血钠越低,Child-Pugh分级的预后越差(r=0.621,P<0.001),同时死亡越多(r=0.342,P<0.002).结论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血钠浓度的测定对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分级、合并其它并发症甚至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陈欣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木香类药材的来源与鉴别

    木香类药材大多数来源于菊科植物,具有芳香健胃、行气止痛的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在商品和使用中,木香的名称众多,来源各不相同,功效不完全一样,经常互相混用,应注意区别.

    作者:周继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64例临床观察

    采用针刺结合中草药的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32例,并与西药扑尔敏组28例对照观察,结果针结合中药组治愈率高于西药扑尔敏组.认为针刺可能是通过改善免疫功能,调节整体机能,提高机体应激和抗过敏能力,抑制亢盛的病理免疫反应配合中药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朱东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浅议天麻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天麻别名:明天麻、白龙草、持箭根.来源:为兰科职务天麻Gastrodiae elata Bl.的块茎.化学成分:含天麻甙(gastrodin)、天麻甙元、天麻醚甙(gastrodioside)、派立辛(parishin)、香草醇、?-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肝经.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症

    作者:张建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电针加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57例

    过敏性鼻炎与中医鼻鼽相似,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为特征的鼻病,常年可见,以春季发病较为多见,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笔者采用电针加中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靖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浅议肝与月经病的关系

    月经是妇女胞宫在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下,产生的有规律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月经病是妇科的常见疾病.

    作者:陈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昆山市中医院产科入院治疗的ICP患者61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予清肝健脾ICP方,对照组予地塞米松、门冬氨酸钾镁.结果 清肝健脾法能降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ALT、AST、TBIL、TBA值,能减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皮肤瘙痒的程度;对围产儿预后有积极的影响.结论 清肝健脾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疗效确切,其可能通过降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ALT、AST、TBIL、TBA值来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作者:周琴;黄丽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略论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半夏半斤,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现代用治心脑血管疾病,症见肢体麻木或疼痛,半身汗出,或见胸闷、心悸、烦躁、呕逆等.方解: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泄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人参、大枣、甘草之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若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痰湿盛者,加车前子、泽泻、茯苓;心悸者,加朱砂、远志、酸枣仁等.

    作者:李广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96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治疗35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 :治疗组96例,痊愈48例,显效31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40例,痊愈17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军梅;安玲;李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认知特点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中医教育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依据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类比迁移、前瞻性学习、内化与近发展区等原理探讨中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认知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杜立英;刘庚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