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活血祛瘀辅助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探讨

王德学

关键词:活血祛瘀汤, 肺心病心力衰竭, 活血祛瘀, 益气固脱, 回阳固脱
摘要: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平均达0.48%,肺心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的差异,东北、西北、华北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异.冬春季节气候骤然变化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概述了学校在人事工作改革和教学科研及管理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并提出加强党建工作,突出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作者:张国芳;田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厚朴和厚朴习用品、混淆品及伪品的鉴别

    目的 鉴别厚朴和厚朴习用品、混淆品及伪品.方法 性状鉴别与按厚朴鉴别项2的试验法.结果 厚朴及厚朴习用品均含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成分,但厚朴混淆品及伪品不含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成分.结论 厚朴和厚朴习用品、混淆品及伪品需仔细鉴别.

    作者:徐镇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70例

    目的 评价中西医疗法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80例,以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及西医治疗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共40例,西医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总显效率中西医结合组为97.5%,西医组为75.0%,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为优.

    作者:杨涛;刘中文;谭洪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浅谈

    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作者:肖炜;吕志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及功能锻炼;出院重点指导坚持锻炼,营养定期复查和化疗.结果 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效的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柴西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成大医者首立善心

    夫欲成大医者,必先立其心.当先具悲天悯人之仁念,怀救民济世之心,而后钻研医道,渐有所得,方可悬壶也.古之成大医者,未有不先立心而习医者.

    作者:陈昌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关于医学留学生计算机教学的体会

    本文就医学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作了介绍,以求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作者:郝荣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安消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目的 观察自拟安消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治疗条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降血糖基础上应用甲钴胺(商品名:弥可保).治疗组在降血糖的基础上应用安消通络饮.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耱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患者自觉症状痛苦,应用中药汤剂安消通络饮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方便、廉价的优点,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加快患者康复.

    作者:张素英;郑国军;程丽荣;张菊红;陶红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活血祛瘀辅助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探讨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平均达0.48%,肺心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的差异,东北、西北、华北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异.冬春季节气候骤然变化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德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过氧化氢、碘甘油溶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碘甘油溶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小儿疱疹性口炎患儿195例,其中2个月至2岁以内为135例,用2%~3%过氧化氢、碘甘油涂擦,口腔粘膜损害区进行了治疗观察.结论 过氧化氢、碘甘油溶液对病变损害区愈合情况作了详细观察,4小时内止痛,停止哭闹,溃疡面缩小,有效率78.9%;涂药后4小时内止痛,其它症状减轻,有效率20%;涂药后三日内症状无明显改善为1%.因为过氧化氢遇到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立即产生新生氧,发挥杀菌作用.碘甘油有防腐作用,使菌体变质,促使新生组织增生,病变区迅速愈合疗效显著.

    作者:矫敬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合并糖尿病的胸部手术病人77例分析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胸部手术病人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心胸外科1990~2003年治疗的77例合并有糖尿病的胸部手术病人作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77例病人中,择期手术64例,限期手术12例,术前空腹学糖均控制在6.2~8.5mmol/L;急诊手术l例,术前空腹血糖8.0~13.5 mmol/L;术中血糖控制在8.0~8.5 mmol/L,术后血糖控制在7.5 mmol/L 以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3例,脓胸1例,泌尿系感染1例.无酮症酸中毒,无死亡病例.结论 合并糖尿病人的胸部手术只要在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作好必要的胃肠道及呼吸道准备,选择合理的手术时间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杨忠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腓肠内侧动脉支皮瓣修复髌前软组织缺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48岁,平均32岁;均为外伤性髌前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其中2例伴有髌骨骨折,例伴跖骨骨折.致伤原因:交通伤3例机械伤2例,重物砸伤1例.缺损部位:髌前4例,前下和前内侧各1例.左侧2例,右侧4例.

    作者:熊克全;李纪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55例

    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为常见的证型,病因多为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等因素.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日益增多.笔者自2002.2006年,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5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明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0例

    胆道疾病患者,胃大部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患者,大量吸烟及嗜食辛辣者,胃炎的发生率因胆汁反流而增高.自2003年5月~2007年元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84例对照,现将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秦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室性早搏的辨证施治体会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在心律失常中占3.5-5%.临床普遍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面不甚理想.采用中医学进行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梁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抗冠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分析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方法颇多,治疗原则也各有不同,用药品种极为广泛.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活血化瘀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振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自然辨证法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讨式教学是近年来在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结合近年来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中医药院校在构建自然辨证法教学新模式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作者:冯慧卿;张欣;何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雷尼替丁抗返流治疗夜间哮喘52例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许多研究报道,ER可引起或加剧哮喘,抗返流治疗可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显示有PEF和FEV1的改善.

    作者:白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辨证论治七步法浅谈

    中医疗效的高低,关键就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是经受了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所检验了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八纲、脏腑等辨证方法都不能统领一切疾病,常遗漏病机,导致治法、方药的不完全,因而临床疗效较差.笔者融八纲、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法为一体,初步总结了辨证论治七步法的思维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即使辨病不清,也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今不揣鄙陋,撰写本文与同道交流,以期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祈同道斧正.

    作者:胡学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例80例,以中西医结合及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总显效率中西医结合组为97.5%,西医组为90.4%,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为优.

    作者:刘中文;潘晓燕;孔炳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