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内电穿孔增强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戴洋;朱荫昌;唐建霞;王晓婷;鲁飞;章辉;徐明;许永良;管晓虹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鸡尾酒式DNA疫苗, 鸡尾酒式蛋白疫苗, 体内电穿孔, 联合免疫
摘要:目的 探讨体内电穿孔技术增强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分别大量制备质粒pcDNA3.1-SjC23、pcDNA3.1-SjCTPI、pcDNA3.1-(CDR3)6和重组蛋白SjC23-HD、SjCTPI与NP30.上述3种质粒DNA以等量混合后即为鸡尾酒式DNA疫苗,3种蛋白以等量混合后即为鸡尾酒式蛋白疫苗.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4只.A组为自然感染组;B组(电脉冲空质粒对照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μl pcDNA3.1,每次注射时辅以体内电穿孔;C组(电脉冲空质粒+混合蛋白对照组)空质粒免疫及体内电穿孔同B组,但于第9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100μl混合蛋白疫苗+100μl福氏完全佐剂(FCA);D组(电脉冲混合DNA组)每只小鼠分别在第0、3、6周经股四头肌注射100μl混合DNA疫苗,每次免疫时辅以体内电穿孔;E组(电脉冲混合DNA+混合蛋白组)混合DNA免疫及体内电穿孔同D组,但于第9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100μl混合蛋白疫苗+100μl FCA.DNA免疫组末次免疫后4周,蛋白加强组末次免疫后2周,所有小鼠同时经腹部皮肤感染(40±1)条尾蚴.攻击感染后42d剖杀小鼠,计数成虫及肝脏虫卵数.首次免疫前2d及感染前2d分别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IgG抗体水平、抗体亚类IgG1及IgG2a,并取小鼠脾脏制备单个脾细胞,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FN-γ的水平.结果 C、D组和E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8.09%、45.00%和57.09%,D组和E组的减虫率均显著高于C组(P均<0.01),且E组的减虫率高于D组(P<0.05);C、D组和E组的减卵率分别为12.49%、50.88%和59.26%,D组和E组的减卵率均显著高于C组(P均<0.01),且E组的减卵率高于D组(P<0.05).C、D、E 3组小鼠血清都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抗体亚类IgG2a/IgG1比值分别为0.394、3.518、0.914.D、E 2组小鼠IL-2、IFN-γ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IL-4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体内电穿孔技术可显著提高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苏州市流动人口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监测

    为了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控制输入性传染源,我们在长期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监测本地儿童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病例报告数增多的趋势,于2006~2007年,对本市的流动儿童以及成人开展了IFAT监测.

    作者:汪树铭;钱金凤;吴秀珍;昊敬之;胡一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方法.方法 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使用基因释放剂快速提取尾蚴基因组DNA,设计4条扩增尾蚴钙结合蛋白基因的LAMP引物,进行LAMP反应,以华支睾吸虫为阴性对照,LAMP产物经显色、电泳鉴定.用细吸管在解剖镜下分别吸取20、10、5、1条尾蚴进行LAMP反应,检测其敏感性.结果 尾蚴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阳性),对照组呈棕色(阴性).尾蚴LAMP产物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对照组无扩增产物.LAMP可检测到尾蚴的低数量为1条.结论 LAMP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

    作者:杨秋林;许丽芳;张愉快;王可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安徽省晚期血吸虫病医疗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安徽省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收集本省2005~2006年晚期血吸虫病外科住院病例的相关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264例病人的医疗负担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腹水史、腹水和夹杂症对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负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复相关系数为0.72,决定系数为0.5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输血、年龄组和营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4873.9624、6693.1932、1.9505、42.2733和1104.1666.结论 晚血病人自身的年龄、营养状况、腹水史、腹水和夹杂症以及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中输血等因素对医疗负担有显著影响.

    作者:郭见多;吴维铎;杨卫平;张世清;朱磊;马琳;汪天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目的 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 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γ钉螺面积=-0.870,P=0.024;γ居民阳性事=-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为直接而有效.结论 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作者:黄轶昕;高扬;张正球;唐明亮;李定新;田斌;洪青标;孙乐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铜陵县晚期血吸虫病人分布现状与特点

    目的 了解铜陵县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人的分布现状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并分析全省在册晚血病人资料.结果 2006年全县现存晚血295例,较2000年下降了31.82%,新发晚血44例占现有晚血的14.92%,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15%.晚血病例中,湖沼型流行区占78.98%,山丘型占21.o2%.疫情未控制流行区占4.41%,疫情控制地区占79.66%,传播控制区占16.61%,传播阻断区占1.02%.巨脾型占77.63%,腹水型占20.68%,结肠增厚型占1.02%,侏儒型占0.68%,巨脾型病人已切脾者占51.09%.男性占64.07%,女性占35.93%.年龄小者20岁,大者86岁,50~、60~岁年龄组病例占56.27%,30~、40~、70~岁年龄组占39.66%,其余年龄组占4.07%.农民占95.59%,其他职业占4.41%.结论 铜陵县晚血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有不少新的晚血病例出现;晚血患者主要为湖沼地区的农民.

    作者:陈兴忠;潘新平;张瑜;安继胜;何龙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邳州市疟疾残存病例监测分析

    邳州市是以中华按蚊为惟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60、1971年曾发生2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3.12%和42.37%.1990年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之后每年疟疾发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但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

    作者:刘体亚;娄培安;刘林;袁夫苗;单永;王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应用价值的评估I IHA筛查法对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评价

    目的 分析IHA筛查法评估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可靠性.方法 在江西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选取一个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对象收集2次新鲜粪便标本各制作6张Kato片(2粪12片)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定量检测,分析常规1粪3张Kato片的阳性检出率与漏检率、IHA的诊断效率及IHA与Kato-Katz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张Kato片漏检率达19.7%~66.1%,1粪较2粪漏检率为23.0%.IH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89.4%,与Kato-Katz法的总符合率为86.7%.IHA的阴性预测值为96.8%,但阳性预测值较低(36.8%),阳性漏检率高达30.4%;IHA筛查法对试点区人群感染率估算的漏检率达35.8%.结论 IHA筛查法对疫区人群实际感染率估算有较大的偏差,IHA作为筛查工具仍需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IHA阳性阈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林丹丹;刘跃民;胡飞;陶波;王新明;左小星;李剑瑛;吴观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吡喹酮顿服疗法伍用护肝药护肝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吡喹酮40mg/kg顿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是否必须口服护肝药.方法 在疫区现场随机抽取266例慢性血吸虫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为吡喹酮加护肝药(护肝组),另一组为吡喹酮加安慰剂(对照组).治前与治毕7~10d,检查肝功能,并辅以询诊和重点体检.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A/G比值均正常.ALT>40U(40~55U),治前护肝组14例(10.77%),对照组11例(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治后复查,护肝组4例(3.74%),对照组8例(6.89%),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治后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厌油、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不适等肝损害表现.结论 吡喹酮40mg/kg顿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可以不伍用护肝药物.

    作者:龚桃;龚连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生殖相关抗原31~32kDa分子的质谱分析与鉴定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31~32kDa抗原组分.方法 收集感染后32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备成虫蛋白,经一维电泳、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选取31~32kDa附近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通过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 二维电泳结果显示31~32kDa附近有13个蛋白点,经MALDI-TOF-MS鉴定及分析,发现3个蛋白分子分别与曼氏血吸虫Actine-2、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脱氢酶、曼氏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肽链内切酶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 31~32kDa组分中含有这3个蛋白点,它们与日本血吸虫31~32kDa天然分子中起保护性的有效分子密切相关.同时,它们的发现也为天然分子疫苗向基因工程疫苗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林;汪世平;周帅锋;胡少敏;何卓;高冬梅;冯明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云南省南部农村居民疟防KAP变化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南部农村居民疟防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云南省南部4个县,采用分层整群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问卷收集居民一般情况、疟防常识知晓、疟防态度及行为习惯等资料,对回答内容进行KAP量化分析.结果 农村居民的疟防KAP水平于宣教后呈显著提高,疟防态度改善为明显(0.8051±0.0050,F=3132.85,P<0.01),疟防常识知晓得分增幅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0.2046±0.0061,F=29.98,P<0.01),影响疟防常识知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求医意向、蚊帐拥有及其使用,影响疟防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年龄、疟疾症状知晓、蚊帐拥有及其使用,影响疟防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疟疾症状知晓、蚊帐使用意愿,研究地区农村居民的疟防态度和卫生行为构成不完全依赖疟防常识的积累.结论 宣教后,居民的疟防KAP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发生改变,人类学指标的影响强度增大,疟防常识宣教对人群的正向引导作用明显.

    作者:董莹;吕时生;许海兵;付开云;杨江波;段爱媛;岩罕章;张再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Budd-Chiari综合征误诊为晚期血吸虫病1例

    Budd-Chiari综合征是指肝静脉阻塞或同时伴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症候群,临床较少见,因而对该病认识不足,多从肝脏疾病考虑,易误诊为肝硬化.近本院遇到1例,该病例误诊为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达7年之久,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鹏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仪征市血吸虫病流行区改厕情况调查

    仪征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江苏省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县市,2006年仪征市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新建改造了一批无害化卫生户厕.为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区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状况和实施改厕的实际情况,探索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改厕的新方式、新举措,我们对全市的改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作者:陈长春;高庆琪;郑鸿;李春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脑型血吸虫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脑型血吸虫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收集1997~2004年间安徽省综合性医院和血防部门诊断与治疗的脑型血吸虫病62例,分别对手术、吡喹酮、手术和药物联合及不同吡喹酮剂量间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析显示,吡喹酮、手术及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3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3种治疗剂量、不同疗程间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病期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宜首选吡喹酮药物治疗,疾病恢复期或发作间歇期给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治疗应有适应证.

    作者:黄月娥;汪天平;张世清;吴维铎;操治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草甘膦合并氯硝柳胺杀螺效果

    目的 探讨草甘膦合并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方法 在实验室用浸泡和喷洒试验观察草甘膦的杀螺效果;现场试验观察草甘膦合并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用实地杀螺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草甘膦合并氯硝柳胺的杀螺效果.结果 草甘膦浸泡杀螺试验在实验室20℃环境下,浓度在60mg/L以上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草甘膦合并氯硝柳胺杀螺和单用氯硝柳胺杀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草甘膦有杀螺作用,但单独使用意义不大,草甘膦和氯硝柳胺联合使用,增强了杀螺作用,值得在山丘地区推广使用.

    作者:祝太平;王卫强;陶海全;朱明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潜江市急性血吸虫感染调查

    潜江市是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为探索这类地区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感)的发病特点、流行规律及控制对策,我们对375例急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王正才;蔡宗大;朱绪元;林本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南京血吸虫尾蚴尾干扫描电镜观察

    南京血吸虫的扫描电镜(SEM)观察已有报道 [1-2],但尾蚴尾干的小棘呈鳍状排列未有报道.作者对南京血吸虫尾蚴尾干上的小棘进行SEM观察,见有排列整齐鳍状小棘,两侧对称,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国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武汉市综合治理垸内钉螺孳生地灭螺效果

    目的 评价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 以环境改造为主,采用沟渠硬化、降滩建平台、沟渠扩洗、开新填旧、开挖鱼池、土埋等方法,辅以药物杀灭钉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后1~2年,开展螺情监测,评价近期灭螺效果.结果 2004~2006年春季,对全市331处、395.00hm2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了综合治理.有螺处数、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299处349.67hm2降至2006年的60处49.90hm2,分别下降了79.93%、85.73%;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90.80%、69.59%;感染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降至0,钉螺死亡率由4.53%上升到12.03%;灭螺效果显著.各种治理方法以建鱼池和降滩建平台效果好.结论 垸内钉螺孳生地全面综合治理既消灭了钉螺,又促进了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徐明星;杨燕;周敦金;姚群;张兆仁;罗华堂;胡世全;黄四喜;王家刚;程忠跃;胡来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山东省微山湖区钉螺生存繁殖的环境温度观察

    目的 探讨钉螺在山东省微山湖区生存繁殖的环境温度因素.方法 在微山湖区设立钉螺放养点,连续26个月每日定时采集钉螺放养点温度和泥皮下6cm地温,并以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年平均温度、1月份平均温度、年极端低温和高温等,计算钉螺和血吸虫的年有效积温(ET).结果 放养点钉螺能生存繁殖.ETs/SDTs比值为1.03,说明钉螺在微山湖区可生存繁殖;ETp/SDTp比值为2.31,表明在微山湖区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全年可完成2.3个发育周期.结论 微山湖区的环境温度适宜钉螺的生存繁殖.

    作者:缪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猪囊尾蚴Ts2基因的免疫筛选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筛选并分析猪囊尾蚴新基因,为猪囊尾蚴病患者的免疫学诊断提供特异的重组抗原及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方法 用猪囊尾蚴病患者血清抗体筛选猪囊尾蚴cDNA文库,将所获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通过互联网NCBI GenBank和蛋白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阳性克隆,经分析具有738bp完整开放阅读框,是1个新基因,登录号EU221317,命名为Ts2.结论 成功克隆了猪囊尾蚴Ts2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条件.

    作者:郑胜生;汪学龙;沈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省重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为2008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达标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省疫情尚未控制的16个县(市、区)人群、家畜病情和疫情档案资料等方面工作情况开展预评估.结果 现场抽查16个县(市、区)47个村中,嘉鱼县中堡村、复阳村人群粪检阳性率>5%,其余45个村粪检阳性率均<5%;江陵县吴桥村、叶新村,荆州区谢古村、横街村,松滋市德胜垸村,阳新县梅潭村,荆州开发区窑湾分场等7个村耕牛粪检阳性率>5%,其余40个村粪检阳性率均<5%.2004年以来,16个县(市、区)中,有3个县在2005年各发生一起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人群病情档案资料规范的有12个县(市、区),较规范的有3个县(市、区),不规范的有1个市.家畜病情资料规范的有3个县(市、区),较规范的有7个县(市、区),不规范的有6个县(市、区).2007年人群查病,每个村人群感染率均<5%的有7个县(市、区),其他9个县(市、区)尚有>5%以上的村,其中洪湖市228个、潜江市92个、松滋市50个,位于前3名.2007年家畜查病,每个村家畜感染率均<5%的有4个县(市、区),其他12个县(市、区)尚有>5%以上的村,其中洪湖市178个、监利县146个、江陵县106个,位于前3名.结论 至2007年,湖北省有10个县(市、区)现场考核人、畜病情指标符合国家疫情控制标准要求,4个县(市、区)初步能够达到,6个县(市、区)尚未达到国家疫情控制标准要求.

    作者:涂祖武;黄希宝;蔡顺祥;龚新国;刘建兵;曹勤;朱红;朱惠国;杨光斌;戴裕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