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理;易新元;曾宪芳;王庆林
血液涂片镜检疟原虫目前仍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主要方法.玻片清洁与否、血片制作的质量和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镜检的速度和准确性[1].
作者:王伟明;金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异地血吸虫品系对江苏省沿海残存钉螺的感染性.方法用安徽省贵池现场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家兔所取得的毛蚴,以毛蚴与钉螺20:1感染现场采集的钉螺,比较钉螺感染率和尾蚴逸出前期.结果贵池血吸虫对如东、东台和贵池3地钉螺感染率分别为4.35%、16.00%和40.58%,尾蚴平均逸出前期分别为(72.69±8.73)d、(68.35±5.78)d和(71.50±9.07)d,贵池血吸虫对当地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对江苏沿海钉螺的感染率(x12=24.58,x22=14.35,P<0.01),尾蚴逸出前期差异无显著性(t1=0.023 5,t2=0.1732,P>0.1).结论江苏沿海地区钉螺在室内能被贵池血吸虫实验感染,长江流域血吸虫的输入,有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的再流行.
作者:孙乐平;洪青标;周晓农;黄轶昕;杨国静;张仪;GM Davis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寻找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简便、有效、经济、适用的化疗对象筛查方法.方法分别以粪检、询检、间凝法(IHA)及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原称DSIA)对居民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IHA法与粪检总符合率为72.33%,阳性预告值为26.78%;DDIA法仅略低于IHA法;询检法相对较差.卫生经济学费用-效果分析显示,IHA法检出 1例感染者所需费用明显高于DDIA法和询检法.结论IHA法是一种简便、有效,在感染率为5%-10%的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较可取的筛查方法,但所需费用较高;DDIA法是一种较IHA法更为简便、快速、廉价的方法,且敏感性很高,较适合于现场筛查.
作者:李军宏;汪天平;肖祥;吴维铎;吕大兵;方国仁;蔡伟;郑江;许静;王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作用.方法统一调查方案并连续观察6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结果6年来,7种环改方法对降低疫情均有作用.人群患病率、急感发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86.7%、100%、70.1%、92.0%、96.5%和100%.结论改变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一种长效的环保型灭螺措施.
作者:廖洪义;黄水生;刘建兵;邓爱群;余秉圭;王金国;钟国体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洞庭湖区蓄洪垸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方法选择资阳区民主垸曾明、明朗2个村进行人畜病情、螺情及易感地带野粪污染的纵向观察.结果试点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徘徊不降、人畜化疗虽可取得短期控制疫情的效果,但第2年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试点村垸内活螺密度分别上升了84.62%,73.17%;垸外明朗村易感地带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分别上升了70.62%,83.74%;曾明村几乎无变化.易感地带污染以牛、人粪为主.结论蓄洪垸血吸虫病疫情有发展之趋势,主要传染源为牛和人,本地居民和牛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陈焱;蔡凯平;何永康;佘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01年云南省永北镇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前几年间断防治和重点防治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这种防治方式的成效和目前该地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周某,女,46岁,住武汉市蔡甸区,2002年6月13日前来蔡甸区血防所就诊.自诉40-50d前发现左上腹部一肿块,近日来感觉四肢无力,心慌气急,上腹部膨胀.患者青少年时在血吸虫病疫区生活,曾治疗过1次血吸虫病(锑剂),婚后一直在城关居住.
作者:宗俊安;方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对获得的抗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抗体克隆进行基因分析.方法将2株阳性克隆抗体基因进行测序,并用NCBI和Ig Blast Analysis of Immunoglobulin sequences中的软件,对DNA序列和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了模拟.结果B04和C24阳性克隆抗体基因的长度分别为708 bp和732 bp,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与小鼠免疫球蛋白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典型的抗体轻、重链可变区特征.对2株克隆抗体基因二级结构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以β-折叠和转角为主的平行肽链形成片层样结构,均符合抗体的基本构型.结论B04、C24阳性克隆外源基因均属于小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
作者:陈代雄;俞慕华;雷智刚;孟锦绣;何蔼;李卓雅;曹爱莲;詹希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仙桃市血防医院在2000-2001年共收治急性血吸虫感染(以下简称急感)86例,现将其发病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黄灿;彭杏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硼矿石粉为南京市血吸虫病防治院新筛选出的一种杀螺药物.2001-2002年我们对南京市鼓楼区江滩、草滩、鱼塘等有螺环境,采用硼矿石粉进行灭螺,现报告如下.
作者:阚家桂;夏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无锡市惠山区是原锡山市调整后的新设行政区,在当地血吸虫病疫情日趋降低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质保量做好血防查螺工作,因地制宜,提高查螺工作质量与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对行政区划调整后血防查螺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措施作初步探讨.
作者:何晓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腹腔穿刺是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腹水常用的诊断及治疗手段.我院自1999年以来对116例晚血腹水患者进行了腹腔穿刺.经过精心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育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探索土源性线虫低感染地区采用重点人群服药与全民服药两种防治措施对降低感染率的作用,2002年在高邮市车逻镇选择3个村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殿华;杨维平;邵靖鸥;陈业军;匡瑞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快速筛检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询检指标.方法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后退法,Wald检验)筛选敏感询检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其筛检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有5个指标与血吸虫病现症感染有明显联系,分别是过去1周腹痛史、过去1周脓血便史、既往血吸虫感染史、职业、年龄.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过去1周腹痛史和职业两个指标进入模型,2指标单独筛检血吸虫病的特异度分别为91.9%(95%C.I.89.7%-94.1%)和38.3%(95%C.I.34.4%-42.2%),灵敏度分别为32.5%(95%C.I.18.0%-47.0%)和87.5%(95%C.I.77.3%-97.7%).综合筛选的灵敏度为92.5%(95%C.I.84.3%-100.0%),特异度为36.8%(95%C.I.32.9%-40.7%),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12(95%C.I.0.633-0.791).结论过去1周腹痛史和职业可以作为快速筛检日本血吸虫病的两个敏感询检指标.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姜庆五;李晓杰;夏柱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杀螺效果评价的差异,确定其现场使用的有效剂量.方法采用开放式浸杀法和喷洒法测试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杀螺效果,并以常规封闭式浸杀法和喷洒法进行比较.结果氯硝柳胺乙醇胺盐药液24 h开放式浸杀钉螺的LC50为0.661 8 mg/L,常规封闭式浸杀钉螺的LC 50为0.147 3 mg/L,封闭式杀螺效果好于开放式,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t=3.371,P<0.05).开放式浸杀时钉螺逃逸数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减少,当药物浓度达4.0 mg/L时,钉螺逃逸被完全抑制,大部分钉螺在1 h内逃逸.而开放式喷洒时,仅低剂量组有少量钉螺逃逸,开放式和封闭式喷洒杀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常规药效测试方法可能高估了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杀螺作用,现行推荐剂量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有效浓度.建议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现场浸杀灭螺应用剂量(指乙醇胺盐含量,下同)为2-4 mg/L,喷洒灭螺的现场应用剂量为1-2 g/m2.若考虑复杂环境或其它因素影响,则尚需酌情增加药物用量.
作者:黄轶昕;奚伟萍;张燕萍;吴锋;洪青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3.2×10-4、8×10-4、1.6×10-3mol/L的MEM培养液中,37℃孵育15、30、45、60、75min后,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当孵育于含吡喹酮3.2×10-4mol/L的MEM中75 m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11.5%-16.0%和32.7%-36.5%.孵育于含吡喹酮8×10-4mol/L的MEM中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48.3%-50.0%和57.9%-63.6%;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22.4%-25.9%和38.5%-48.3%;75 min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13.3%17.3%,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0.孵育于含吡喹酮1.6×10-3mol/L的MEM中15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11.1%-19.6%和27.5%-29.9%;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0.结论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MEM中不同时间后,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许永良;杭盘宇;GC.Coles;MJ.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从形态和生态方面叙述新发现的人体血吸虫的特点.方法用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粪便孵出的毛蚴感染钉螺,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鼠和兔,60 100 d后解剖,从肠系膜静脉中取出血吸虫进行观察.血吸虫病人粪便中的虫卵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解剖兔时取出膀胱,对膀胱尿液中的虫卵镜检.结果①雄虫有两种:一种平均长8.76 mm,宽0.43 mm,32.2%体内有散在的血吸虫卵;另一种体形小,半透明,平均长2.41 mm,宽0.091 mm.②雌虫有两种:一种平均长10.73 mm,宽0.74 mm,子宫内有虫卵;另一种体形纤细,半透明,带状,略向腹侧卷曲,平均长3.43 mm,宽0.12 mm,仅5.5%有虫卵,少于10个.③病人粪便中有许多变性卵和变黑卵.④在感染的16只兔中,8只兔尿液中血吸虫卵孵出了毛蚴.⑤尾蚴停留在水面时呈平卧逗点状,尾干也贴近水面.⑥哨鼠疫水测定,解剖12只,1只阳性,检出8条血吸虫,而当地未发现钉螺.⑦一雌虫有在卵巢后形成虫卵现象,然后返向前面的子宫.结论通过形态和生态初步观察,表明这种血吸虫与已知其他6种人体血吸虫不同,考虑为一新种血吸虫,暂名南京血吸虫(Schistosoma nanjingi,S. n.).
作者:徐国余;陈天明;李解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80年代中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由消灭媒介螺蛳转向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由此血吸虫病的诊断工作愈显重要.寻找简便迅速,准确灵敏,并且具有考核疗效和防治效果以及监测疫情的诊断方法,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胶体金标记技术作为一项免疫学检测方法,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重视,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
作者:耿辉;徐明星;石佑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来自全国14个省的外来人员采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土源性线虫感染基线调查.结果共检查外来人员934人,查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103例,总感染率为11.03%,感染率在20%以上有3个省.共查见土源性线虫4种,即蛔虫、钩虫、鞭虫和艾氏小杆线虫,其感染率分别为3.00%、7.60%、1.28%和0.21%;本次查检的艾氏小杆线虫为宁波市首次发现.结论今后在流动人口土源性线虫病防治中,应选择一些对钩虫、鞭虫、蛔虫的成虫和虫卵都有杀灭作用的广谱驱虫药驱虫,从而达到控制土源性线虫的目的.
作者:叶丽萍;许国章;贝双六;祝传根;徐国丰;张吉楠;秦志强;孙亚维;林相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