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后异位妊娠的诱发因素分析

周安稳;伯乐;吴志南;宋晓雪;占雷;茅彩萍

关键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诱发因素, 异位妊娠
摘要:目的 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异位妊娠(EP)的诱发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生殖中心接受ART助孕治疗的1 034 个周期,依据不孕原因分为输卵管因素和非输卵管因素两组,对ART后发生的EP进行分析.结果 1 034 个周期共获得妊娠439 例(42.46%),其中EP 30 例(6.83%).30 例EP患者中,输卵管妊娠29 例(96.67%),宫角妊娠1 例(3.33%);输卵管因素组发生EP 18 例,发生率7.73%,非输卵管因素组发生EP 12 例,发生率5.83%;根据授精方式的不同,输卵管因素和非输卵管因素两组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均比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EP发生率高.结论 ART后EP发生率增加,输卵管因素是EP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对膀胱肿瘤电切患者导尿管所致不适的预防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膀胱肿瘤电切患者导尿管所致不适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78 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C组,n=39),右美托咪定组(D组,n=39).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全麻诱导,手术开始时,D组予以右美托咪定0.5 μg/kg,10 min内静脉泵注,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泵注.记录两组患者泵注前、泵注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并记录术后1 h及术后6 h患者导尿管所致不适严重程度、发生率以及患者镇静程度.结果 与C组相比,D组患者术后1 h及6 h导尿管相关不适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且发生率显著降低(33.3% vs 56.4%,56.4% vs 79.5%,P均<0.05);D组患者在术后1 h镇静程度偏深,术后6 h两组间镇静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减轻膀胱肿瘤电切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不适的严重程度并降低其发生率,同时不显著增加其他副作用.

    作者:朱亚娟;毛一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微创手术矫正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微创手术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95 例子宫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前术后的生殖结局.结果 (1)纵隔子宫在子宫畸形中发病率高.(2)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二维超声,核磁共振,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3)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完全矫正成功率为80.00%,部分矫正成功率为17.89%,失败率为2.11%.(4)随访95 例患者3 个月~7 年,术后妊娠成功率和活产率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流产就诊的患者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因不孕就诊的患者(P<0.05);(5)术后患者首次妊娠间隔时间平均为(8.67±5.69)个月,在术后初的9 个月内患者的妊娠率增长快.结论 先天性子宫畸形的金标准诊断方法是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检查.对于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降低自然流产率,提高活产率,明显改善其生殖结局.

    作者:蔡红红;陈友国;朱晓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现阶段血液流变检测的管理和改进

    该文以重庆维多公司FASCO系列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为例,总结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参阅国内外该领域权威专家文献,对血液流变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进行阐述(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指出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血液流变检测的管理和技术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期待管理者优化检验流程、研发单位攻克技术瓶颈,尽可能满足临床需要,壮大学科发展.

    作者:韦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finion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与生化法比对及ROC曲线分析

    目的 比较POCT法(Alere Afinion分析仪,Afinion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肌酐(uCRE)及uALB/uCRE比值(ACR)与生化检测(Abbott C8000生化仪,生化法)结果一致性.方法 2018年4月—5月收集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111 例门诊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随机尿样本进行uALB、uCRE及ACR检测,2种方法结果比对应用EP evaluator软件中的定量方法学比较(AMC)模块进行分析;绘制两种方法的ROC曲线,确定其诊断Cutoff值.结果 AMC分析表明,Deming回归方程分别为:uALB Y=1.152X-0.25(r=0.9872)、uCRE Y=0.851X+0.41(r=0.9911)、ACR Y=1.313X-0.031(r=0.9859),R2均>0.975.Afinion法与生化法结果相关性较好;ROC曲线数据分析显示,C8000生化法以ACR≥2.88 mg/mmol为诊断Cutoff值(AUC=1.00);Afinion法以ACR≥3.80 mg/mmol为诊断Cutoff值(AUC=1.00).结论 同生化法相比,Afinion法检测uALB、uCRE及ACR一致性较好.在临床应用中,不同方法学或不同仪器测得的ACR结果,需确定其相应的诊断Cutoff值,以满足临床对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要求.

    作者:沈金华;陆恽;黄爱民;岳晓东;王丹静;许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脾气虚质大鼠模型免疫学指标研究

    目的 观察脾气虚体质大鼠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限制饮食结合干扰睡眠的方法来建立大鼠脾气虚体质模型.结果 模型组淋巴细胞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IgG),环磷酸鸟苷(cGMP)均明显下降,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球蛋白M(IgM)、环磷酸腺苷(cAMP)无明显变化.结论 脾气虚体质者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徐文;高丕明;虞亚明;罗小兵;黄玉霞;季闻涛;郭莉;邹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苏州市2013年-2017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苏州市5 岁以下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助于小儿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5 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735 例,采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诺如病毒(NoV)、扎如病毒(SaV)、肠道腺病毒(EAdV)、星状病毒(Ast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 共收集1 735 例标本,五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A组RV 31.6%、NoV 16.9%、SaV 2.3%、EAdV 2.6%、AstV 1.9%,其中混合感染例数占9.0%.(1)A组RV的G血清学以G9为主83.6%,P基因分型以P[8]为主(94.5%),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9P[8]为主,549 例A组RV阳性标本中,以12~23月龄组检出率高,检出率高季节在10月到次年2月.(2)293 例NoV阳性标本中,以12~23月龄组和36~60月龄组检出率高,检出率高季节在10月.(3)40 例SaV阳性标本中12~60月龄组检出率高;45 例EAdV阳性标本中<2 岁占73.3%;33 例AstV阳性标本中<2 岁占81.8%.结论 A组RV是苏州市5 岁以下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次是NoV,A组RV的流行菌株为G9P[8],不同种类的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同.

    作者:葛海霞;武庆斌;金忠芹;陆惠钢;张晓青;周婷婷;周敏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乳腺黏液腺癌(MB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BC的临床资料和超声表现.结果 (1)29 例MBC中,单纯型17 例,混合型12 例.(2)58.6%的MBC表现为边界清,69.0%的病灶形态表现为分叶状;86.2%的病灶内部回声不均,24.1%病灶内部有无回声区,17.2%的病灶内部出现点状钙化;72.4%的病灶后方回声增强;51.7%的病灶内部可检出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其中37.9%可检出动脉血流频谱[RI:(0.77±0.05)];6.9%的病灶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3)单纯型与混合型MBC比较,除形态(P=0.043)和后方回声(P=0.03)外,其余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C的常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但易误诊为良性肿瘤,应仔细观察鉴别.

    作者:胡梦裳;董凤林;郑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 85 例入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其APACHE Ⅱ评分分成A组(≥20 分)44 例与B组(<20 分)41 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以及APACHE Ⅱ评分情况.另外比较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血乳酸水平、APACHE Ⅱ评分以及血乳酸清除率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13.76±4.55)mmol/L与(32.37±8.80),均显著高于B组的(5.41±1.78)mmol/L与(16.44±3.06) (P<0.05).死亡患者的血乳酸水平、APACHE Ⅱ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分别为(13.66±5.92)mmol/L、(37.12±10.66)与(3.08±1.22)%,均显著差于存活患者的(7.65±3.70)mmol/L、(18.58±7.07)与(11.25±4.71)%(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中,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APACHE 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呈现负相关,两者可以作为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并根据其水平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健峰;张碧波;方卫刚;李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维生素B12对宫内发育迟缓大鼠脑损伤的干预研究

    目的 通过给孕鼠孕期补充维生素B12,观察宫内发育迟缓(IUGR)仔鼠体格生长规律、脑结构变化及脑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动态表达,以探讨孕期补充维生素B12对IUGR仔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受孕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组)和IUGR模型组(S组),再按孕期是否补充维生素B12,将S组随机分为维生素B12干预组(SV组)和非干预组(SC组).CC组母鼠自孕1 d开始给予21%正常蛋白饮食,而S组母鼠自孕1 d开始给予6%蛋白饮食,建立IUGR模型.同时SV组母鼠自孕1 d开始给予维生素B12 150 μg/d灌胃,直至分娩.仔鼠生后由正常喂养的母鼠哺乳喂养.测量仔鼠生后1、7、14和21 d体重、头臀长及脑湿重,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半定量测定海马组织中MBP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MBP含量的动态表达.结果 (1)与CC组相比,生后1、7、14 d S组仔鼠形体瘦小,体重、头臀长、脑湿重均降低(P<0.05),经追赶生长,到21 d时,三组仔鼠体重、头臀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湿重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C组相比,生后1、7、14和21 d S组仔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疏松、紊乱,部分细胞水肿明显,出现空泡,核固缩细胞较多,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与SC组比较,SV组仔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目、出现空泡的细胞数目均较少,细胞排列形态相对致密、规则.(3)三组海马组织中MBP在生后1、7 d时均无明显表达,从14 d时表达逐渐增加,21 d时强;Western blot检测也显示同样的表达趋势.在14 d和21 d三组中MBP的表达,SC组表达低,其次为SV组,CC组的表达高.结论 孕期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IUGR脑损伤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李文梅;丁晓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17年03月—2018年04月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48 例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1)为常规性护理,观察组(n=27)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通气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H值、PaCO2、PaO2、呼吸频率、心率指标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施行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霖艳;邵敏敏;张卫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N-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流水线复检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 通过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的XN-9000血液分析流水线,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参考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建议的41 条规则与国内专家提出的27 条复检规则,制定适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临床检验室住院患者外周血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方法 随机收取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检测的该院住院患者标本484 例,制备血涂片进行镜下检查,对自行拟定的初版复检规则的性能进行评估,计算真阳性、假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和复检率等参数,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复检规则,终制定出适合该院的复检规则,并采用360 例标本进行验证.结果 将显微镜镜下检查的结果用作衡量性能的金标准,使用初步拟定的复检规则进行分析假阳性率为3.72%,假阴性率为6.40%,阳性预测值为91.82%,阴性预测值为88.26%,复检率45.45%.因漏检率不合标准,且复检率较高.因此通过与金标准分析比对并结合仪器性能,对该规则进行修改,并另收取360 例标本用于验证新规则,其中假阳性率为1.94%,假阴性率为3.06%,阳性预测值为95.39%,阴性预测值为94.71%,复检率42.22%,并无恶性血液病漏诊,验证结果表明此版规则合理,适用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结论 通过制定适合于该院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既可提高血常规检测的效率,又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漏诊率的发生,且提高了检测的质量.

    作者:杨佳彧;王川;李勇;夏永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应用于脊柱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 将40 例择期全身麻醉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组(YN组)各20 例,观察麻醉前(T0),降压后15 min (T1)、降压后30 min(T2)、降压后45 min(T3),以及拔管后1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计算出相应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以及血乳酸值(Lac)、血清皮质醇水平,记录手术补液量、出血量、手术视野满意度、MAP的恢复时间.结果 降压后与T0时刻比较:两组T1-T3时点MAP明显下降(P<0.05);N组T1-T4时点HR明显升高(P<0.05),YN组T1-T3时点HR明显减慢(P<0.05);N组T1-T3时点RPP无明显变化(P>0.05),YN组T1-T3时点RPP明显下降(P<0.05);两组Lac水平T2-T4时点明显上升(P<0.05);两组血清皮质醇T1-T4时点明显上升(P<0.05).与N组比较:T1-T4时点,YN组HR明显下降(P<0.05),RPP明显下降(P<0.05),血清皮质醇明显下降(P<0.05);且T2-T4时点,YN组Lac水平明显下降(P<0.05);同时YN组手术补液量、出血量均减少(P<0.05),手术视野清晰度评分、达到目标血压所需时长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 在脊柱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MAP和HR,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降低患者心脏风险和应激反应,术中出血量更少,术野质量更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杨卫国;杨雯婷;王小楠;吴亚谋;林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手术术后入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急诊术后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体液标本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的患者资料,分析产生耐药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1)分离出的133 株KP中,CRKP占16 株,CRKP对复方磺胺、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环丙沙星敏感,其耐药率分别为56.25%、87.50%、81.25%、93.75%.(2)单因素分析得出首次分离出KP的时间>2 周、机械通气>2 周、留置胃管、纤支镜检查、深静脉穿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3)、真菌感染、感染1 周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降钙素原(PCT)>2 μg/L是ICU中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分离出KP的时间>2周、机械通气>2周、纤支镜检查、CRRT、MODS (≥3)、真菌感染、感染1 周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PCT>2 μg/L是ICU中感染CRK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KP的耐药性逐年增加,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有创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减少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雨;徐丽;陈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存在眼底基础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眼底存在明显基础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时机、手术效果.方法 术前存在明显眼底基础病的白内障患者34 例、43 眼,根据眼底病变类型分为超高度近视组、老年性黄斑病变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黄斑微小病变组、视网膜色素变性组,观察各组术前和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黄斑区的结构、形态,测量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MFT).结果 各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术后1 个月、3 个月MFT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高度近视组、视网膜色素变性组术后3 个月MFT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术后MF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存在眼底基础病白内障患者通过适当手术可提高患眼的视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为进一步的眼底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张雪彤;李佳;周丹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阑尾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目的 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21 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人根据个人的意愿分为OA组(n=83)和LA组(n=138),对比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切口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残余感染率、伤口感染率、住院时间.结果 LA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疼痛级别、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率均明显低于O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OA相比,LA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尽早恢复,减少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姚志刚;胡国华;黄资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剂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小剂量维甲酸+亚砷酸应用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2008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 例,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维甲酸+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砷酸.比较2组各症状改善情况、细胞数目变化以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24.51±3.12)d]、凝血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5.25±2.01)d]、高白细胞血症持续时间[(8.24±2.20)d]都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总白细胞数[(11.27±1.15)×109/L]、早幼粒细胞比例[(0.24±0.01)%]较对照组更低,疗效优于对照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维甲酸+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十分理想.

    作者:刘仁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取材厚度对脂肪组织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取材厚度对脂肪组织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来源脂肪组织,分别切取相同面积、不同厚度的组织块,经由常规脱水透明程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镜检切片.结果 取材厚度为0.2 cm和0.3 cm的组织块脱水效果良好,切片符合要求;取材厚度>0.3 cm的组织块经过常规脱水程序无法脱尽水分油脂,后续制片困难.结论 脂肪含量丰富的标本,病理取材厚度应严格控制≤0.3 cm.

    作者:袁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ICU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ICU护理不良事件与心理弹性、职业倦怠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表、职业倦怠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109 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与情感耗竭维度(r=0.587, P<0.01)及去人格化维度(r=0.473,P<0.05)呈正相关;与心理弹性总分无显著相关性,与坚韧性呈负相关(r=-0.301,P<0.05).结论 关注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有助于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建议进一步探索心理弹性的作用.

    作者:袁德敬;王丽华;杨益群;陆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癌旁胆管反应与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关系研究

    目的 评估癌旁胆管反应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3月—2015年8月苏州市立医院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后病理标本68 例.随访结束时间为2017年12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旁胆管反应情况.整理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癌旁胆管反应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癌旁胆管反应的程度与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P=0.036)、血清ALT(P=0.016)、血清HBsAg (+)(P=0.004)、肿瘤包膜(P=0.014)、肿瘤个数(P=0.009)、镜下血管侵犯(P=0.029)、早期复发(P=0.032)、BCLC分期(P=0.007)和TNM分期(P=0.012)显著相关.结论 癌旁组织中胆管反应的程度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中肿瘤强侵袭性指标显著相关,癌旁胆管反应高的肿瘤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

    作者:徐敏晖;徐天放;陈坚;王国虞;洪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4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的临床特点及母婴预后.方法 对2017年7月—2018年5月47 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生化指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情况.结果 70.21%的患者系产检诊断ICP,无明显瘙痒症状;ICP患者的TBA、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的剖宫产、羊水污染和早产儿、低体重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是母婴预后不良因素,临床需要早期诊断、合理干预.

    作者:周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