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临床分析(附4例病例)

常伟;孙汉英

关键词: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分析,为AILD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LD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确诊靠淋巴结活检,AILD联合疗效尚可.结论 AILD必须靠淋巴结活检确诊,目前已被划为恶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该采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Cystatin C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

    目的探讨血清Cystatin C对2型糖原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肌酐指标进行比较.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AER)分成三组.A组:AER<20μg/min,为白蛋白尿正常组;B组,AER20~200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测定三组的Cystatin C和血清肌酐.结果 A、B、C三组的Cystatin C和肌酐水平分别为0.73 mg/L、79.6μmol/L;1.17 mg/L、86.2μmol/L;1.43 mg/L、105.6μmol/L.B组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A组 (P<0.01),肌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C组Cystatin C、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01).结论血清Cystatin C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肌酐更加灵敏.

    作者:张晓宇;朱雪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体重指数(BMI)、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门诊健康体检人群4 715例,观察不同体重指数组、不同血脂水平组的脂肪肝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脂肪肝检出率随着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分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胆固醇血症组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呈正相关.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酯关系密切.

    作者: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难治性产后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采用宫腔塞纱法、髂内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方法治疗的3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抢救成功,其中宫腔塞纱10例,髂内动脉栓塞术19例,子宫切除术1例.结论宫腔塞纱可压迫止血,髂内动脉栓塞术可替代子宫切除术,当子宫成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时,应行子宫切除术.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发生的难治性出血而定.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维生素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研究维生素K2(V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四唑盐比色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分析、NBT还原法和流式检测CD14、CD11b阳性率研究维生素K2对NB4细胞的影响.结果 NB4细胞经VK2作用后增殖受到抑制;VK2作用NB4细胞72h后,细胞形态呈现凋亡特征,细胞早期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P<0.01;各药加组G0/G1期细胞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各加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各加药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加药组NBT阳性率、CD14、CD11b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K2对NB4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但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无量效关系;VK2无单独诱导NB4细胞分化作用.

    作者:王艳丽;滕镕;杨洪娟;丁润生;姜胜华;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球形肺炎等球形病灶的鉴别.方法搜集18例经手术或经CT导向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肺炎性假瘤均为肿块型,位于胸膜下.CT表现:(1)平扫: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10例;边缘模糊不规则8例,其中浅分叶2例,粗短毛刺、棘状突起6例;病灶密度均匀14例,病灶内见小斑点、小斑片状钙化2例,病灶内有小空洞1例,支气管充气征1例;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2)16例增强情况:中度以上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6例,无强化2例.结论肺炎性假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特点,CT能准确定位,结合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

    作者:顾勤;石芳;邢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80例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实验分析

    目的研究妊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成因,为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检测了580例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WBC、Hb、RBC、HCT、MCV、MCH、MCHC、RDW、PLT等全血细胞指标及患者骨髓细胞分析检查.结果①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180例Hb低于45g/L,220例白细胞低于3.2×109/L,253例血小板低于62×109/L,398例MCV和MCH低于正常值.②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极度活跃;可见典型巨幼红细胞及粒系统巨幼变.结论孕妇产前定期检查是必要的.而对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预防更重要.发现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尽早应用叶酸治疗,均可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张周良;冯志华;张黎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温度环境下血浆粘度测定结果比较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多病因临床疾病,日渐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血液流变性障碍为其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 PV)为全血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Koenig等[2]报道PV与明显健康的中老年男性在随访期间各种原因死亡率(主要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呈显著正相关,可见PV的临床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复发的危险有潜在的预报作用.因多种血液流变学临床检验仪器及温度环境不同,本研究对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作不同温度下的PV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吴杰;李斌;戴燕芳;吴洪飞;马文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 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NHL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9例初诊NHL患者的血清VEGF为(215.26±109.83)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8.46±24.67 )pg/mL,P<0.05.31例患者取得缓解或部分缓解,治疗前VEGF水平(205.79±112.47)pg/mL,缓解后VEGF水平(95.79±52.47)pg/mL,治疗前、缓解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缓解后复发时VEGF水平(225.41±97.35)pg/mL,与初诊者血清VEGF水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与NH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对NHL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等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杨建和;陈涛;周民;姜乃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作者: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系数及钙离子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PaO2、肺系数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缓慢注入内毒素;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后再注入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定肺系数、钙离子含量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L组在注入内毒素后各时点PaO2下降,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P组与L组相比显著减轻PaO2下降,降低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P<0.05).结论异丙酚可降低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钙离子浓度,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金玄玉;张倩;何晓帆;裴凌;戚其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表达的调节观察

    目的观察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可以选择性标记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C纤维及其终末)结合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电针对其调节.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条件下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背根节的BSI-B4结合位点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包括3、7d组)>电针组(包括3、7d组)>生理盐水组(包括3、7d组)(P<0.01).且炎性痛组大鼠BSI-B4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增多,这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即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张育文;李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IL-6 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IL-6、 TNF-α水平变化,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IL-6、 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920.60±102.58 ng/L和1398.80±143.69ng/L,P<0.05; TNF-α: 125.5±40.25 ng/L和278.89±55.36 ng/L ,P<0.05).26例心衰患者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6:1130.13±138.52 ng/L 和1356.63±151.72 ng/L,P<0.01;TNF-α:271.64±58.36 ng/L 和 209.75±51.48 ng/L ,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而经药物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对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术中泌尿系损伤的诊治体会

    泌尿系损伤是盆腔手术常见并发症,有主动损伤和误伤之分,本文就2l例盆腔手术泌尿系损伤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阮殿兴;王桂明;朱文;瞿连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分别与7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检测其对7种肿瘤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及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链球菌制剂SM浓度在1~2KE·mL-1时,对7种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SHG-44细胞和S180细胞的GI50为1~2KE·mL-1, Hela,Raji和H22细胞大于2KE·mL-1,其余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尤其浓度为0.125~0.031 KE·mL-1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链球菌制剂SM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瘤效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孙书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CO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及电阻法测定6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20例健康晚孕妇女(对照组)血浆CO水平、全血血小板聚集性(PA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CO、PLT水平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CO、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全血PA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各组患者血浆CO与PAg之间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 (1) HO-CO系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同森;韦德华;耿正惠;廖予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免疫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与免疫标志物(HBV-M)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用Tag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检测HBV DNA、HBV-M和ALT.结果 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61.9%;HBsAg阴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1.7%;HBsAg、HBeAg、和/或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99%,其中载量>106为91%;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38.3%,其中>106为9%;其它HBV-M模式下,HBV DNA阳性率1.3%~18.3%;HBV-M全阴模式下,HBV DNA 阳性率1.3%;HBV DNA阳性者ALT升高,与阴性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HBV阳性而病毒载量不同的两组间,AL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sAg阴性者,HBV DNA也可阳性.HBeAg的阴转不能说明是病毒复制的静息与好转,有些HBeAg/抗HBe的转换后,HBV DNA>106.ALT的升高常伴有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者不一定ALT升高,且ALT的升高程度不与HBV DNA值正相关.

    作者:朱蓉;王国政;邹红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DHR心脏中表达的意义及波生坦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脱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DHR)心脏微小血管重塑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后一周,随机等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饮自来水;另两组分别为模型组和波生坦组,开始予脱氧皮质酮(DOCA)(50mg·kg-1·week-1)皮下注射,连续5周.5周末处死动物,按相应的要求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分别行血浆ET-1浓度、微小血管密度及MMP-2/TIMP-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在DHR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存在微小动脉密度增加和毛细血管密度减少,MMP-2的mRNA和MMP-2/TIMP-2的蛋白表达上调;波生坦能抑制血压升高,减轻微小血管损害,下调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MMP-2的表达同微小血管密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DHR心脏中存在微小血管病变,MMP-2/TIMP-2表达可能参与微小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内皮素-1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2表达参与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钱钧;洪小苏;陈建昌;焦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信号转导及其作用机制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调节离子通道和第二信使生成酶的新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分为mGluR1~mGluR8八个亚型.文章就近年来在mGluRs研究中,尤其在信号转导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童彤;秦正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例血浆粘度增高的急性白血病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因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来医院内科就诊.查体:病人常年在户外劳动,皮肤黝黑,贫血貌不明显;肝脾淋巴结不大;体温37.5℃.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X线透视:心肺无异常.

    作者:孙桂兰;贾银红;蔺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