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善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影响

黄坚;陆士奇;陈建荣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血小板参数, 善宁
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变化特点及善宁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MAP与SAP患者入院及一周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入院时MAP患者血小板参数无变化,治疗一周后PLT无显著性升高,MPV、PDW增高明显(P<0.05);SAP组入院时PLT明显降低(P<0.05),MPV、PDW明显增高(P<0.01,P<0.05),一周后PLT增高(P<0.01),UPV、PDW变化不明显(P>0.05);SAP经治疗一周后善宁组较一般治疗组PLT增高更为显著(P<0.05),MPV,PDW下降明显(P<0.01).结论 MAP与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不同,可反映不同病情程度;善宁治疗可使SAP患者PLT增多,MPV、PDW下降,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改善微循环,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对心血管系统调节的模型研究

    目的建立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评价它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运用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进行数学建模,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结果当缺氧或PCO2升高时,心脏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均增大,PCO2升高时对阻力血管交感神经传出冲动的增快作用,远大于缺氧的作用. 结论仿真模型构造清晰,具有可扩充性,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 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机理.方法将 122 例 HBsAg,HBeAg 阳性或 HBeAg 阴性,而HBV DNA 阳性的 CHB 患者随机分为三个组:①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组;②单用干扰素组;③单用拉米夫定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各组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三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肝功复常率为89.3%.而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65.4%和60.9%.三组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组HBeAg阴转率为68.8%, HBV DNA 阴转率为82.9%,干扰素组分别为44%和61.9%,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8.1%和59.1%,三组有显著性差异.干扰素组与拉米夫定组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中干扰素组出现了相关不良反应,其余两组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 CHB 有协同抗病毒,保肝等作用.明显改善肝功能,优于单用干扰素组或单用拉米夫定组,提高了疗效,且安全经济.

    作者:雷一凡;李海华;邓炳修;何明汉;李春;徐永亮;丁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04年农村子宫肌瘤病人手术方式的探讨及就诊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农村妇女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及求医状况.方法对2004年苏南农村和苏北农村子宫肌瘤病人的手术方法,求医状况和就医环境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地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妇女病普查十分重要,及时针对肌瘤部位、个数,生育要求选择适当手术方法.

    作者:开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作者: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IgG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滴度与血清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和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对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患者52例.结果 UA组和CSA组的CpIgG阳性率分别为61.76%及55.77%,但差异无显著性;而U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均较CSA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未能发现UA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pIgG滴度与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论 UA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较CSA组显著增高,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育林;赵欣;杨向军;宋建平;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丹参合剂对跆拳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将40位跆拳道运动员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观察大强度训练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测定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运动前(P<0.05).而服药组和运动前相比,除红细胞数,血小板聚集率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丹参合剂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组织微循环,拮抗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肺功能,具有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有助于提高运动的能力和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作者:樊道明;顾洪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奥克丁(SOD)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奥克丁(SOD)对急、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至大鼠足瓜肿胀法和棉球植入大鼠皮下至肉芽增生法,研究SOD的抗炎作用.结果 SOD能明显减轻大鼠致炎足瓜的肿胀程度和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SOD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张惠琴;李金华;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时机的探讨(附102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0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对于炎症严重、周围渗液明显者,温氏孔放置乳胶管引流,术后24h内拔除.结果 95%的病人手术顺利,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只要时机选择恰当,完全可以行腹腔镜手术,不必行开放手术.

    作者:黄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分别与7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检测其对7种肿瘤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及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链球菌制剂SM浓度在1~2KE·mL-1时,对7种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SHG-44细胞和S180细胞的GI50为1~2KE·mL-1, Hela,Raji和H22细胞大于2KE·mL-1,其余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尤其浓度为0.125~0.031 KE·mL-1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链球菌制剂SM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瘤效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孙书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135例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月、6月、9月分别采血,77例非脑梗死组患者先采血一次,然后分别在第一次采血后14d、3月、6月、9月采血.结果脑梗死急性期tPA含量明显升高,PAI-1的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脑梗死即发病后3月,6月,9月tPA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且脑梗死后时间越长tPA含量越低,恢复期脑梗死PAI-1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结论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高tPA含量提示纤溶活性的降低.高PAI-1代表纤溶抑制增强.

    作者:林望;姜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量化管理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运动、饮食量化管理三个月后,糖尿病病人3个月、6个月、1年、2年病情随访观察结果.方法对236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量化管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BMI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呈持续下降趋势.干预后体重指数控制率(<23 kg/m2)由54.94%上升到59.82%,血糖控制率(4.1~6.1mmol/L)由14.22%上升到28.73%,干预后血压控制率(<130/80mmHg)由16.43%上升到31.08%,均有显著差异.后者逐年提高,在2年后达到58.33%.结论生活方式干预、综合量化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别是控制体重指数、血压有长期效果,可在社区人群中推广.

    作者:陆艳;周靖;张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临床分析(附4例病例)

    目的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分析,为AILD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LD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确诊靠淋巴结活检,AILD联合疗效尚可.结论 AILD必须靠淋巴结活检确诊,目前已被划为恶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该采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作者:常伟;孙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分析

    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4眼(6.56%),0.1~0.5者34眼(55.74%),≥0.6者23眼(37.70%).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平均1.94±0.8kPa.无一例出现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虹膜反应经局部用药一周后均能恢复.分析认为: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联合手术明显较分期手术优越.

    作者:朱若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IL-6 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IL-6、 TNF-α水平变化,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IL-6、 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920.60±102.58 ng/L和1398.80±143.69ng/L,P<0.05; TNF-α: 125.5±40.25 ng/L和278.89±55.36 ng/L ,P<0.05).26例心衰患者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6:1130.13±138.52 ng/L 和1356.63±151.72 ng/L,P<0.01;TNF-α:271.64±58.36 ng/L 和 209.75±51.48 ng/L ,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而经药物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对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作者:戴兰;缪竞诚;范磊;沈文红;韩悦;白霞;王兆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浅析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护理

    探讨了糖尿病人的有效而简便的辅助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发现适当的运动能够有效地稳定病人的血糖水平.

    作者:余佳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3例临床诊治分析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作者:钱秀珍;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表达的调节观察

    目的观察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可以选择性标记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C纤维及其终末)结合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电针对其调节.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条件下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背根节的BSI-B4结合位点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包括3、7d组)>电针组(包括3、7d组)>生理盐水组(包括3、7d组)(P<0.01).且炎性痛组大鼠BSI-B4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增多,这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即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张育文;李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