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关键词:糖尿病, 脑梗死, 肾功能衰竭, 血流变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合剂对跆拳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将40位跆拳道运动员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观察大强度训练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大强度训练后测定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运动前(P<0.05).而服药组和运动前相比,除红细胞数,血小板聚集率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丹参合剂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组织微循环,拮抗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肺功能,具有抗疲劳、抗缺氧等作用,有助于提高运动的能力和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作者:樊道明;顾洪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脂肪肝与体重指数、血脂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体重指数(BMI)、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门诊健康体检人群4 715例,观察不同体重指数组、不同血脂水平组的脂肪肝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脂肪肝检出率随着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分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胆固醇血症组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呈正相关.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酯关系密切.

    作者: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135例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月、6月、9月分别采血,77例非脑梗死组患者先采血一次,然后分别在第一次采血后14d、3月、6月、9月采血.结果脑梗死急性期tPA含量明显升高,PAI-1的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脑梗死即发病后3月,6月,9月tPA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且脑梗死后时间越长tPA含量越低,恢复期脑梗死PAI-1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结论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高tPA含量提示纤溶活性的降低.高PAI-1代表纤溶抑制增强.

    作者:林望;姜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与HBV的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目的分析前S1抗原与其他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HBsAg(+)血清标本214例,HBsAg(-)血清标本159例,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其标本373例进行血清前S1抗原、HBV-DNA和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前S1抗原与HBeAg等血清标志物的关系.结果不同HBV血清标志物的标本前S1抗原和HBV-DNA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98例前S1抗原阳性标本中有91例HBV-DNA检测为阳性,而前S1抗原检测阴性的275例中,有209例HBV-DNA呈阴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79.6%.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对前S1抗原和HBeAg检测结果的分析,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5.2%,而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仅为32.5%,前S1抗原与HBeAg也具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能够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与HBeAg和HBV-DNA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刘树林;张周良;张黎君;冯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阿拓木兰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中的护肾作用

    目的观察阿拓木兰在脑出血应用甘露醇脱水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2例脑出血病人分为阿拓木兰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2),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前后检查血肌酐水平,肌酐>97.5μmol/L为有肾功能损害.结果阿拓木兰组中出现肾功能损害为6.67%,对照组肾功能损害为21.05%(P<0.01).结论脑出血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同时使用阿拓木兰,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许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目的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救治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BP治疗儿童MODS患者1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血BUN、Cr、电解质和血气变化,对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10例患儿年龄2~10岁,治疗前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严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合并少尿无尿.治疗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血BUN、Cr、电解质和血气变化明显好转.结论 CBP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循环衰竭患儿也能进行CBP治疗.CBP能有效纠正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是治疗儿童MODS合并少尿无尿者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谢敏慧;王新;华军;顾凤珍;李莺;徐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青年与老年胃癌病人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004年收治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发病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女性多发,老年组男性多发;胃癌部位,青年组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老年组好于青年组,分化好;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青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胡端敏;王建凯;王少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维生素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研究维生素K2(V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四唑盐比色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分析、NBT还原法和流式检测CD14、CD11b阳性率研究维生素K2对NB4细胞的影响.结果 NB4细胞经VK2作用后增殖受到抑制;VK2作用NB4细胞72h后,细胞形态呈现凋亡特征,细胞早期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P<0.01;各药加组G0/G1期细胞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各加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各加药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加药组NBT阳性率、CD14、CD11b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K2对NB4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但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无量效关系;VK2无单独诱导NB4细胞分化作用.

    作者:王艳丽;滕镕;杨洪娟;丁润生;姜胜华;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临床分析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

    目的了解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检测.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异常者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血hs-CRP与FIB呈正相关;② 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结论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FIB水平存在着差异,hs-CRP是一项独立的新的脑梗死的危险标志,并与FIB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张文跃;赵合庆;李文;包仕尧;苏海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频电波刀锥形切除治疗宫颈病变27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高频电波刀(LEEP)行宫颈锥形切除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7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LEEP刀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LEEP刀术后病理诊断,电极在病变边缘外1~2mm进出行锥形切除.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LEEP刀术标本的病理诊断有差别.27例病人术后随访,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检查无异常.结论 LEEP刀对宫颈病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诊断治疗手段,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多点活检,LEEP刀术后病理诊断构成了宫颈病变系统的诊断模式.LEEP刀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CIN.

    作者:荣琴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CO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及电阻法测定6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20例健康晚孕妇女(对照组)血浆CO水平、全血血小板聚集性(PA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CO、PLT水平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CO、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全血PA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各组患者血浆CO与PAg之间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 (1) HO-CO系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同森;韦德华;耿正惠;廖予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分析

    目的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月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临床资料.结果血栓组术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利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侧脑室脑膜瘤手术治疗

    目的侧脑室脑膜瘤发病率低,手术入路亦有差别,特别在优势半球尤为明显.该文讨论侧脑室脑膜瘤佳手术方案.方法通过13例侧脑室脑膜瘤手术治疗,使手术入路大限度暴露肿瘤及供血血管,而不损害高级功能区;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9例经项枕入路;2例经颞入路;1例经额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入路.肿瘤全切除,无死亡;仅1例发生偏盲,其他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顶枕入路适合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运用显微技术,分块切除肿瘤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华群;王宏盛;桂群峰;许为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IL-6 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IL-6、 TNF-α水平变化,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IL-6、 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920.60±102.58 ng/L和1398.80±143.69ng/L,P<0.05; TNF-α: 125.5±40.25 ng/L和278.89±55.36 ng/L ,P<0.05).26例心衰患者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6:1130.13±138.52 ng/L 和1356.63±151.72 ng/L,P<0.01;TNF-α:271.64±58.36 ng/L 和 209.75±51.48 ng/L ,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而经药物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对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3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对产妇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CP患者肝功能指标及甘胆酸与ICP围产儿预后关系.结果 ICP患者肝功能中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总胆红素(TBIL)、甘胆酸(CG)水平越高,则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就愈高(P<0.05),新生儿平均体重就轻.结论加强对ICP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密切观察胎儿的监护及时终止妊娠.

    作者:吴一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变化,有必要预防各危险因素,可利用血液流变学作为治疗依据.

    作者:刘小军;赵合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例血浆粘度增高的急性白血病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因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来医院内科就诊.查体:病人常年在户外劳动,皮肤黝黑,贫血貌不明显;肝脾淋巴结不大;体温37.5℃.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X线透视:心肺无异常.

    作者:孙桂兰;贾银红;蔺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肺炎衣原体IgG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滴度与血清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和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对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患者52例.结果 UA组和CSA组的CpIgG阳性率分别为61.76%及55.77%,但差异无显著性;而U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均较CSA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未能发现UA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pIgG滴度与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论 UA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较CSA组显著增高,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育林;赵欣;杨向军;宋建平;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