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拓木兰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中的护肾作用

许红

关键词:阿拓木兰, 脑出血, 甘露醇, 肾功能损害
摘要:目的观察阿拓木兰在脑出血应用甘露醇脱水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2例脑出血病人分为阿拓木兰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2),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前后检查血肌酐水平,肌酐>97.5μmol/L为有肾功能损害.结果阿拓木兰组中出现肾功能损害为6.67%,对照组肾功能损害为21.05%(P<0.01).结论脑出血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同时使用阿拓木兰,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活化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异位分布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后表面一些抗原决定簇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凝血酶与腺苷二磷酸(ADP)分别在不同时间段(0~30min)诱导正常人血小板活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同时用全血法测定脑梗死患者相应抗原的改变.结果凝血酶及ADP活化血小板后均可导致GPⅠb表达呈现先下降又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分布趋势,各时间段引起的GPⅠb改变在两者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GPⅢa表达在活化后初期变化不明显,10min后呈现递增趋势;两种活化剂均可促使P-选择素显著升高,并维持于高水平.脑梗死患者GPⅠb表达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远高于对照组,GPⅢa无变化.结论凝血酶与ADP均能介导血小板活化,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使GPⅠb与GPⅢa逆转,同时P-选择素向外释放,而血小板表面活化相关性抗原的改变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

    作者:韩悦;卢晓旭;戴兰;沈文红;蔡秀英;吴德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镜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应用

    目的探讨内镜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以来手术处理3例疑难消化道出血,术中经内镜检查,1例为回肠末端及盲肠浅表溃疡出血;1例为回肠距盲肠10~15cm肠壁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为十二指肠段内后壁溃疡出血.前2例行病变肠段切除,十二指肠内后壁溃疡出血行局部缝扎止血+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3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对于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出血部位的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恒建;顾殿华;王静松;何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水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作者: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1994年2月~2002年2月收治的4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及对照组,纳洛酮组和对照组患儿均给予传统的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1mg/kg/次,先用此剂量静推一次,4h后再用相同剂量静滴一次,连用3d.根据抽搐改善及反射恢复的天数,临床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将两组HIE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在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上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5.1,P<0.01),纳洛酮组的患儿从抽搐改善和反射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HIE可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β-内啡肽的释放,改善脑缺氧,有利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恢复,较大剂量使用未见明显副反应,较安全.

    作者:曹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临床分析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善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变化特点及善宁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MAP与SAP患者入院及一周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入院时MAP患者血小板参数无变化,治疗一周后PLT无显著性升高,MPV、PDW增高明显(P<0.05);SAP组入院时PLT明显降低(P<0.05),MPV、PDW明显增高(P<0.01,P<0.05),一周后PLT增高(P<0.01),UPV、PDW变化不明显(P>0.05);SAP经治疗一周后善宁组较一般治疗组PLT增高更为显著(P<0.05),MPV,PDW下降明显(P<0.01).结论 MAP与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不同,可反映不同病情程度;善宁治疗可使SAP患者PLT增多,MPV、PDW下降,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改善微循环,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坚;陆士奇;陈建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0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血清IL-6、IL-18、TNF-α、INF-γ含量.结果 ITP患儿血清IL-6、IL-18、TNF-α、INF-γ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6、IL-18、TNF-α、INF-γ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捷;柴忆欢;何海龙;叶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作者: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难治性产后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难治性产后出血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采用宫腔塞纱法、髂内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方法治疗的3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抢救成功,其中宫腔塞纱10例,髂内动脉栓塞术19例,子宫切除术1例.结论宫腔塞纱可压迫止血,髂内动脉栓塞术可替代子宫切除术,当子宫成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因时,应行子宫切除术.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发生的难治性出血而定.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溃疡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与溃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8例溃疡病患者进行血清CagA-Hp-IgG抗体检测,治疗后半年再次检测.结果 5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阳性率为100%,48例胃溃疡(GU)阳性率为83.3%;半年后复检DU阳性率为10%,GU阳性率为7.5%,治疗前后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CagA与溃疡病密切相关.

    作者:平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例血浆粘度增高的急性白血病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因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来医院内科就诊.查体:病人常年在户外劳动,皮肤黝黑,贫血貌不明显;肝脾淋巴结不大;体温37.5℃.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X线透视:心肺无异常.

    作者:孙桂兰;贾银红;蔺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临床分析(附4例病例)

    目的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分析,为AILD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LD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确诊靠淋巴结活检,AILD联合疗效尚可.结论 AILD必须靠淋巴结活检确诊,目前已被划为恶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该采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作者:常伟;孙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力衰竭患者IL-6 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IL-6、 TNF-α水平变化,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IL-6、 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920.60±102.58 ng/L和1398.80±143.69ng/L,P<0.05; TNF-α: 125.5±40.25 ng/L和278.89±55.36 ng/L ,P<0.05).26例心衰患者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6:1130.13±138.52 ng/L 和1356.63±151.72 ng/L,P<0.01;TNF-α:271.64±58.36 ng/L 和 209.75±51.48 ng/L ,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而经药物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对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导致非火器性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及植物生存的常见原因之一,脑组织的加速、减速及旋转运动均可造成DAI,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轴索断裂后形成轴索球.提高综合治疗及有效的防治并发症,仍是临床倡导的治疗方案.

    作者:潘云;何文干;张卫;朱扬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危重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测定与肾功能的相关研究

    目的评价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作为危重患者肾功能指标的价值.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ys c,用苦昧酸法测定血清肌酐(creatinine),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值.结果当Ccr在60~80mL/min时,血cr与正常对照无差异(P>0.05),而cys c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1),而当Ccr<60mL/min时,血cr、cys c与正常对照及Ccr>80mL/ min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cys c是评价危重患者肾功能的有用的指标,其敏感性高于血cr.

    作者:薛继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CD28表达的探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CD28表达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用三色标记法检测40例丙肝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细胞CD28的表达.结果丙肝患者外周血中CD28-CD8+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CD8+,CD28+CD8+ T细胞则显著低于正常健康对照组.结论 CD28对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愈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茅挺;冯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DHR心脏中表达的意义及波生坦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脱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DHR)心脏微小血管重塑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后一周,随机等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饮自来水;另两组分别为模型组和波生坦组,开始予脱氧皮质酮(DOCA)(50mg·kg-1·week-1)皮下注射,连续5周.5周末处死动物,按相应的要求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分别行血浆ET-1浓度、微小血管密度及MMP-2/TIMP-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在DHR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存在微小动脉密度增加和毛细血管密度减少,MMP-2的mRNA和MMP-2/TIMP-2的蛋白表达上调;波生坦能抑制血压升高,减轻微小血管损害,下调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MMP-2的表达同微小血管密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DHR心脏中存在微小血管病变,MMP-2/TIMP-2表达可能参与微小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内皮素-1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2表达参与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钱钧;洪小苏;陈建昌;焦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维生素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

    目的研究维生素K2(VK2)对NB4细胞生长、凋亡、周期阻滞及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四唑盐比色法、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分析、NBT还原法和流式检测CD14、CD11b阳性率研究维生素K2对NB4细胞的影响.结果 NB4细胞经VK2作用后增殖受到抑制;VK2作用NB4细胞72h后,细胞形态呈现凋亡特征,细胞早期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P<0.01;各药加组G0/G1期细胞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各加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但各加药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加药组NBT阳性率、CD14、CD11b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K2对NB4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VK2可诱导NB4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但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无量效关系;VK2无单独诱导NB4细胞分化作用.

    作者:王艳丽;滕镕;杨洪娟;丁润生;姜胜华;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青年与老年胃癌病人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004年收治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发病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女性多发,老年组男性多发;胃癌部位,青年组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老年组好于青年组,分化好;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青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胡端敏;王建凯;王少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与修复体固位关系的临床研究

    通过对215人1 595颗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调查,发现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可分为三角型(26.46%)、碟型(50.97%)和月型(22.57%)三种.在损害形态与修复体固位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三角型缺损固位较好,可采用常规操作方法,直接用复合体修复;碟型和月型缺损在牙体预备时,需磨除少量牙体组织,制作倒凹固位型,并加以调(牙合).

    作者:屠美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