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
目的探讨内镜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以来手术处理3例疑难消化道出血,术中经内镜检查,1例为回肠末端及盲肠浅表溃疡出血;1例为回肠距盲肠10~15cm肠壁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为十二指肠段内后壁溃疡出血.前2例行病变肠段切除,十二指肠内后壁溃疡出血行局部缝扎止血+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3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对于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出血部位的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恒建;顾殿华;王静松;何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前S1抗原与其他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HBsAg(+)血清标本214例,HBsAg(-)血清标本159例,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其标本373例进行血清前S1抗原、HBV-DNA和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前S1抗原与HBeAg等血清标志物的关系.结果不同HBV血清标志物的标本前S1抗原和HBV-DNA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98例前S1抗原阳性标本中有91例HBV-DNA检测为阳性,而前S1抗原检测阴性的275例中,有209例HBV-DNA呈阴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79.6%.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对前S1抗原和HBeAg检测结果的分析,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85.2%,而HBeAg(-)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率仅为32.5%,前S1抗原与HBeAg也具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能够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与HBeAg和HBV-DNA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刘树林;张周良;张黎君;冯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王忠诚的脑出血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7例,血肿位于外囊区16例,内囊区5例,内外囊区25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手术16例,4~6h手术24例,6~8h手术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废26例,重度残废5例,死亡5例.结论临床病情分级是决定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体重指数(BMI)、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门诊健康体检人群4 715例,观察不同体重指数组、不同血脂水平组的脂肪肝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脂肪肝检出率随着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分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胆固醇血症组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体重指数、血脂水平呈正相关.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酯关系密切.
作者:陆维;陆新安;华嘉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滴度与血清炎症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MIF)和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对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血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CpIgG)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3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SA)患者52例.结果 UA组和CSA组的CpIgG阳性率分别为61.76%及55.77%,但差异无显著性;而UA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CRP均较CSA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未能发现UA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pIgG滴度与TNF-α、IL-6和CRP的相关性.结论 UA组患者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较CSA组显著增高,但肺炎衣原体的感染不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育林;赵欣;杨向军;宋建平;刘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克丁(SOD)对急、慢性炎症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至大鼠足瓜肿胀法和棉球植入大鼠皮下至肉芽增生法,研究SOD的抗炎作用.结果 SOD能明显减轻大鼠致炎足瓜的肿胀程度和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SOD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张惠琴;李金华;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多病因临床疾病,日渐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血液流变性障碍为其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 PV)为全血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Koenig等[2]报道PV与明显健康的中老年男性在随访期间各种原因死亡率(主要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呈显著正相关,可见PV的临床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复发的危险有潜在的预报作用.因多种血液流变学临床检验仪器及温度环境不同,本研究对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作不同温度下的PV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吴杰;李斌;戴燕芳;吴洪飞;马文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18、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0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血清IL-6、IL-18、TNF-α、INF-γ含量.结果 ITP患儿血清IL-6、IL-18、TNF-α、INF-γ均高于正常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6、IL-18、TNF-α、INF-γ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作者:李捷;柴忆欢;何海龙;叶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4眼(6.56%),0.1~0.5者34眼(55.74%),≥0.6者23眼(37.70%).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平均1.94±0.8kPa.无一例出现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虹膜反应经局部用药一周后均能恢复.分析认为: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联合手术明显较分期手术优越.
作者:朱若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泌尿系损伤是盆腔手术常见并发症,有主动损伤和误伤之分,本文就2l例盆腔手术泌尿系损伤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阮殿兴;王桂明;朱文;瞿连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作者:戴兰;缪竞诚;范磊;沈文红;韩悦;白霞;王兆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5例抽动秽语综合症作脑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及运用氟哌啶醇治疗.结果脑电图正常6例(9.23%),轻度异常18例(27.69%),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达96.92%.结论脑电图对抽动秽语综合症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氟呱啶醇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云;阮利江;刘宇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细菌的五种鞭毛染色方法染色效果.方法用Ryu法、Ryu改良法、Blendon染色法、Fontana染色法、碱性复红法等五种不同鞭毛染色法对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染色,参照West提出的评分方法打分.结果五种染色方法中,Blendon染色法效果佳.鞭毛清晰,形态良好,很少脱落,背景杂质颗粒少见,背景底色浅,易于观察.其次为Ryu红法,差为Fontana染色法.结论 Blendon鞭毛染色法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顾冠彬;房红莹;徐培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PaO2、肺系数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缓慢注入内毒素;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后再注入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定肺系数、钙离子含量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L组在注入内毒素后各时点PaO2下降,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P组与L组相比显著减轻PaO2下降,降低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P<0.05).结论异丙酚可降低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钙离子浓度,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金玄玉;张倩;何晓帆;裴凌;戚其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0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对于炎症严重、周围渗液明显者,温氏孔放置乳胶管引流,术后24h内拔除.结果 95%的病人手术顺利,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只要时机选择恰当,完全可以行腹腔镜手术,不必行开放手术.
作者:黄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分别与7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检测其对7种肿瘤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及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链球菌制剂SM浓度在1~2KE·mL-1时,对7种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SHG-44细胞和S180细胞的GI50为1~2KE·mL-1, Hela,Raji和H22细胞大于2KE·mL-1,其余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尤其浓度为0.125~0.031 KE·mL-1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链球菌制剂SM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瘤效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孙书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妊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成因,为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检测了580例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WBC、Hb、RBC、HCT、MCV、MCH、MCHC、RDW、PLT等全血细胞指标及患者骨髓细胞分析检查.结果①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180例Hb低于45g/L,220例白细胞低于3.2×109/L,253例血小板低于62×109/L,398例MCV和MCH低于正常值.②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极度活跃;可见典型巨幼红细胞及粒系统巨幼变.结论孕妇产前定期检查是必要的.而对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预防更重要.发现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尽早应用叶酸治疗,均可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张周良;冯志华;张黎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中加服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是否能够减少阴道流血量,缩短流血时间,提高完全流产率.方法对照组按国家计生委颁发计划生育药物流产技术常规方法米索600μg,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阴道流血时间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流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刮宫情况实验组11例,对照组24例(P>0.05);完全流产率实验组91.4%,对照组8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全流产率实验组8.6%,对照组17.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的副作用及月经恢复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在原有药流方法的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可以缩短药流后阴道流血时间、减少流血量;提高完全流产率.药物的副作用无增加.
作者:赵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O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及电阻法测定6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20例健康晚孕妇女(对照组)血浆CO水平、全血血小板聚集性(PA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CO、PLT水平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CO、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全血PA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各组患者血浆CO与PAg之间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 (1) HO-CO系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同森;韦德华;耿正惠;廖予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