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建;顾殿华;王静松;何领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多病因临床疾病,日渐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血液流变性障碍为其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 PV)为全血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Koenig等[2]报道PV与明显健康的中老年男性在随访期间各种原因死亡率(主要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呈显著正相关,可见PV的临床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复发的危险有潜在的预报作用.因多种血液流变学临床检验仪器及温度环境不同,本研究对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作不同温度下的PV检测的结果作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吴杰;李斌;戴燕芳;吴洪飞;马文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月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临床资料.结果血栓组术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利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低水平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分别接受0、2、4、6、8cGy γ射线照射,照射完毕在37℃水浴中培养3h.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测定其CPM值(每分钟放射性计数),一组测定其O2-量.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经0、2、4、6、8cGy低水平γ射线照射,发现经过6cGy照射后,其增殖效应明显,其增殖效应和一定剂量范围内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O2-量正相关.结论 O2-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是小鼠骨髓细胞经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增殖效应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作者:林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5例抽动秽语综合症作脑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及运用氟哌啶醇治疗.结果脑电图正常6例(9.23%),轻度异常18例(27.69%),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达96.92%.结论脑电图对抽动秽语综合症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氟呱啶醇有显著疗效.
作者:李云;阮利江;刘宇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温对口腔颌面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口腔颌面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低温组(L)和保温组(W)两组,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h经中心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结果 L组病人手术结束时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及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均升高,术后2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术前及W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W 组病人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低温使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流变性降低,预防低温的发生,可明显提高围麻醉期的安全性.
作者:张倩;金玄玉;陈树斌;何晓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135例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月、6月、9月分别采血,77例非脑梗死组患者先采血一次,然后分别在第一次采血后14d、3月、6月、9月采血.结果脑梗死急性期tPA含量明显升高,PAI-1的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脑梗死即发病后3月,6月,9月tPA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且脑梗死后时间越长tPA含量越低,恢复期脑梗死PAI-1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结论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高tPA含量提示纤溶活性的降低.高PAI-1代表纤溶抑制增强.
作者:林望;姜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导致非火器性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及植物生存的常见原因之一,脑组织的加速、减速及旋转运动均可造成DAI,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轴索断裂后形成轴索球.提高综合治疗及有效的防治并发症,仍是临床倡导的治疗方案.
作者:潘云;何文干;张卫;朱扬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4眼(6.56%),0.1~0.5者34眼(55.74%),≥0.6者23眼(37.70%).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平均1.94±0.8kPa.无一例出现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虹膜反应经局部用药一周后均能恢复.分析认为: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联合手术明显较分期手术优越.
作者:朱若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O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及电阻法测定6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20例健康晚孕妇女(对照组)血浆CO水平、全血血小板聚集性(PA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CO、PLT水平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CO、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全血PA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各组患者血浆CO与PAg之间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 (1) HO-CO系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同森;韦德华;耿正惠;廖予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004年收治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发病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女性多发,老年组男性多发;胃癌部位,青年组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老年组好于青年组,分化好;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青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胡端敏;王建凯;王少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作者: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变化特点及善宁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MAP与SAP患者入院及一周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入院时MAP患者血小板参数无变化,治疗一周后PLT无显著性升高,MPV、PDW增高明显(P<0.05);SAP组入院时PLT明显降低(P<0.05),MPV、PDW明显增高(P<0.01,P<0.05),一周后PLT增高(P<0.01),UPV、PDW变化不明显(P>0.05);SAP经治疗一周后善宁组较一般治疗组PLT增高更为显著(P<0.05),MPV,PDW下降明显(P<0.01).结论 MAP与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明显不同,可反映不同病情程度;善宁治疗可使SAP患者PLT增多,MPV、PDW下降,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改善微循环,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坚;陆士奇;陈建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输血前交叉配合试验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受、供者血液间有无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有效地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很多,有盐水介质法、酶法、凝聚胺法(MPT)、抗人球蛋白法(AGT).近年来,微柱凝胶试验(MGT)由于其明显的优点已在国外成为常规的输血检测方法[1].我院从2002年应用LISS/Coombs凝胶卡,常规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现将近二年多遇到的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虞秀兰;翟菊萍;周志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站对全血的质量检测是留样管血进行检测,血液标本是检测的直接对象,血液标本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质量.因此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
作者:项军;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以来手术处理3例疑难消化道出血,术中经内镜检查,1例为回肠末端及盲肠浅表溃疡出血;1例为回肠距盲肠10~15cm肠壁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为十二指肠段内后壁溃疡出血.前2例行病变肠段切除,十二指肠内后壁溃疡出血行局部缝扎止血+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3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对于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出血部位的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恒建;顾殿华;王静松;何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盐酸和氢氧化钠对豚鼠各段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方法制备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放置于灌流浴槽中,观察其收缩活动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对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效应(P<0.05),而对回肠下段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有抑制效应(P<0.05),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收缩活动均有抑制效应(P<0.05). 结论盐酸对豚鼠十二指肠和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作用 ,而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的活动则有减弱作用.
作者:李金华;王国卿;邹容;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作者:侯顺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侧脑室脑膜瘤发病率低,手术入路亦有差别,特别在优势半球尤为明显.该文讨论侧脑室脑膜瘤佳手术方案.方法通过13例侧脑室脑膜瘤手术治疗,使手术入路大限度暴露肿瘤及供血血管,而不损害高级功能区;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9例经项枕入路;2例经颞入路;1例经额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入路.肿瘤全切除,无死亡;仅1例发生偏盲,其他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顶枕入路适合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运用显微技术,分块切除肿瘤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华群;王宏盛;桂群峰;许为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通过对215人1 595颗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调查,发现楔状缺损的损害形态可分为三角型(26.46%)、碟型(50.97%)和月型(22.57%)三种.在损害形态与修复体固位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发现三角型缺损固位较好,可采用常规操作方法,直接用复合体修复;碟型和月型缺损在牙体预备时,需磨除少量牙体组织,制作倒凹固位型,并加以调(牙合).
作者:屠美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