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继萍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脱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DHR)心脏微小血管重塑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后一周,随机等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饮自来水;另两组分别为模型组和波生坦组,开始予脱氧皮质酮(DOCA)(50mg·kg-1·week-1)皮下注射,连续5周.5周末处死动物,按相应的要求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分别行血浆ET-1浓度、微小血管密度及MMP-2/TIMP-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在DHR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存在微小动脉密度增加和毛细血管密度减少,MMP-2的mRNA和MMP-2/TIMP-2的蛋白表达上调;波生坦能抑制血压升高,减轻微小血管损害,下调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MMP-2的表达同微小血管密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DHR心脏中存在微小血管病变,MMP-2/TIMP-2表达可能参与微小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内皮素-1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2表达参与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钱钧;洪小苏;陈建昌;焦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阿拓木兰在脑出血应用甘露醇脱水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2例脑出血病人分为阿拓木兰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2),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前后检查血肌酐水平,肌酐>97.5μmol/L为有肾功能损害.结果阿拓木兰组中出现肾功能损害为6.67%,对照组肾功能损害为21.05%(P<0.01).结论脑出血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同时使用阿拓木兰,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许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作者:沙洪;张志远;仝小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对产妇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CP患者肝功能指标及甘胆酸与ICP围产儿预后关系.结果 ICP患者肝功能中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总胆红素(TBIL)、甘胆酸(CG)水平越高,则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就愈高(P<0.05),新生儿平均体重就轻.结论加强对ICP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密切观察胎儿的监护及时终止妊娠.
作者:吴一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 135例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月、6月、9月分别采血,77例非脑梗死组患者先采血一次,然后分别在第一次采血后14d、3月、6月、9月采血.结果脑梗死急性期tPA含量明显升高,PAI-1的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脑梗死即发病后3月,6月,9月tPA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且脑梗死后时间越长tPA含量越低,恢复期脑梗死PAI-1的含量比急性期明显降低.结论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高tPA含量提示纤溶活性的降低.高PAI-1代表纤溶抑制增强.
作者:林望;姜建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与溃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98例溃疡病患者进行血清CagA-Hp-IgG抗体检测,治疗后半年再次检测.结果 5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阳性率为100%,48例胃溃疡(GU)阳性率为83.3%;半年后复检DU阳性率为10%,GU阳性率为7.5%,治疗前后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CagA与溃疡病密切相关.
作者:平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盐酸和氢氧化钠对豚鼠各段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方法制备离体小肠平滑肌标本,放置于灌流浴槽中,观察其收缩活动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酸对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效应(P<0.05),而对回肠下段平滑肌的自发收缩活动有抑制效应(P<0.05),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收缩活动均有抑制效应(P<0.05). 结论盐酸对豚鼠十二指肠和空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有增强作用 ,而氢氧化钠对空肠和回肠的活动则有减弱作用.
作者:李金华;王国卿;邹容;张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调节离子通道和第二信使生成酶的新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分为mGluR1~mGluR8八个亚型.文章就近年来在mGluRs研究中,尤其在信号转导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童彤;秦正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PaO2、肺系数及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72只Waster雄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异丙酚+内毒素组(P组).L组在腹腔内缓慢注入内毒素;P组在皮下缓慢注入异丙酚后再注入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360min时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定肺系数、钙离子含量及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L组在注入内毒素后各时点PaO2下降,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P<0.05).P组与L组相比显著减轻PaO2下降,降低肺系数和钙离子浓度(P<0.05).结论异丙酚可降低内毒素血症鼠肺组织钙离子浓度,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金玄玉;张倩;何晓帆;裴凌;戚其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低温对口腔颌面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口腔颌面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低温组(L)和保温组(W)两组,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及术后2h经中心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结果 L组病人手术结束时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及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均升高,术后2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术前及W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W 组病人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低温使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流变性降低,预防低温的发生,可明显提高围麻醉期的安全性.
作者:张倩;金玄玉;陈树斌;何晓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中加服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是否能够减少阴道流血量,缩短流血时间,提高完全流产率.方法对照组按国家计生委颁发计划生育药物流产技术常规方法米索600μg,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阴道流血时间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流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刮宫情况实验组11例,对照组24例(P>0.05);完全流产率实验组91.4%,对照组8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全流产率实验组8.6%,对照组17.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的副作用及月经恢复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在原有药流方法的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可以缩短药流后阴道流血时间、减少流血量;提高完全流产率.药物的副作用无增加.
作者:赵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王忠诚的脑出血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7例,血肿位于外囊区16例,内囊区5例,内外囊区25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手术16例,4~6h手术24例,6~8h手术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废26例,重度残废5例,死亡5例.结论临床病情分级是决定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因心慌气短,头晕乏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来医院内科就诊.查体:病人常年在户外劳动,皮肤黝黑,贫血貌不明显;肝脾淋巴结不大;体温37.5℃.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X线透视:心肺无异常.
作者:孙桂兰;贾银红;蔺巧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以来手术处理3例疑难消化道出血,术中经内镜检查,1例为回肠末端及盲肠浅表溃疡出血;1例为回肠距盲肠10~15cm肠壁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为十二指肠段内后壁溃疡出血.前2例行病变肠段切除,十二指肠内后壁溃疡出血行局部缝扎止血+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果 3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无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对于疑难消化道出血手术中的出血部位的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李恒建;顾殿华;王静松;何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全血质控物并应用于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血流变质控方案.方法静脉采血,与输血用1号抗凝液(简称抗凝液)8:1混合;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全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每管3mL,置2℃~4℃保存.调节血浆量制备高,中,低值制控物.粘度计应用清洁程序并通过本底实验后,分别重复测定10次3种全血质控物150s-1,60s-1,和10s-1全血粘度(表观)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管间精度;测定正常人肝素抗凝血全血粘度,与中值质控物全血粘度曲线比较拟合度;分别以不同值全血质控液作监测,第1月为中值,其后为高值,第三个低值,测定以上6项数据,结果作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简称Hb),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高、中、低值全血质控液重复测各项目管间CV%均<5%;每月测定值CV%均<5%;每月每1周与后1周数据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室内Westgard多规则质控结果满意.结论该法制备全血质控物成本低、简便,可保存3个月,可进行高、中、低值监测,配合应用仪器清洁程序和本底试验,应用于血流变室内质控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作者:石冬敏;吴元健;俞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低水平γ射线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细胞分别接受0、2、4、6、8cGy γ射线照射,照射完毕在37℃水浴中培养3h.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测定其CPM值(每分钟放射性计数),一组测定其O2-量.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经0、2、4、6、8cGy低水平γ射线照射,发现经过6cGy照射后,其增殖效应明显,其增殖效应和一定剂量范围内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O2-量正相关.结论 O2-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是小鼠骨髓细胞经低水平γ射线照射所产生增殖效应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作者:林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作者: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IL-6、 TNF-α水平变化,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IL-6、 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6:920.60±102.58 ng/L和1398.80±143.69ng/L,P<0.05; TNF-α: 125.5±40.25 ng/L和278.89±55.36 ng/L ,P<0.05).26例心衰患者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6:1130.13±138.52 ng/L 和1356.63±151.72 ng/L,P<0.01;TNF-α:271.64±58.36 ng/L 和 209.75±51.48 ng/L ,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而经药物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可能是对CHF有益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通过2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治分析,了解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认识其有一定癌变倾向,并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区别.
作者:钱秀珍;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